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陈军委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4-03-11 07:08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陈军委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建设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陈军建议,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畅通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提升乡村现代生活品质。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乡村建设距离成为留得住人、既安居又乐业的美丽家园仍有不小差距。”陈军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要素流动缺乏规制认可与法律保护、乡村区域适宜发展的产业规划不够清晰等方面。

她建议,以县域经济为依托,在县域内基本实现城乡一体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政策体系,逐步打破城乡的界限,推动形成农民在城乡之间自主选择、自由转换、双向流动、进退有据的生产生活形态。与此同时,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现代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改善原有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条件,为以人为主导的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打通人才进村“最后一公里”

“人是城乡之间流动的重要和主导要素。”陈军认为,政策制度要确保各类要素“进得来、转得动、留得住”。建议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统领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的配置,在资金要素配置方面,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在空间要素配置方面,积极探索解决逆城镇化流动的“人—地—房”问题链。

具体来说,要着眼解决“人”的回流和引进,改变农村“无人兴业”的状况;探索“地”的利用开发,满足非村民进村创业兴业需要;把使用“房”的政策做细做实,打通人才进村的“最后一公里”。还可以采用试点模式积极建设农村改革试验区,为促进逆城镇化的要素流动更加健康有序进一步打牢基础。

发展“草根”产业吸纳农民就业

陈军分析乡村空间形态特点认为,乡村与城市相比具有规模小、分布散、密度低的特点,因此发展乡村产业不应套用城市产业模式,应发展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草根”产业,支持形成更多县域富民产业的中小微企业聚集区,尽可能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

此外,陈军还建议,根据乡村内在生活功能和宜居特性,发展乡村宜居服务业更具有潜力和前景。乡村宜居服务业首选服务对象为原住居民,随着乡村生活主体多元而逐步拓展服务范围,逐步带动休闲度假、医卫康养、教育文化、养老育幼、网络数据等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和发展。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武红利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