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如何分区?

一、什么是SCI?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

SCI(科学引文索引)目前与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并称为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SCI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

因此,SCI是国际上被公认的值得借鉴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SCI收录期刊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生命科学、天文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报告)是对包括SCI 收录的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进行排序分区,形成JCR 期刊分区表。

JCR 期刊分区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是科睿唯安公司制定的JCR分区

二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中科院JCR 分区)

科睿唯安JCR分区

科睿唯安每年出版JCR,将收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4个区:

中科院分区

中科院首先将JCR中所有期刊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等大类。然后,将大类期刊分各自为4个等级,即4个区。

JCR分区与中科院分区表比较

写法不同:科睿唯安JCR中1区的期刊写作“Q1”,中科院1区的期刊写作“1区”,如此类推。


指标取值不同:科睿唯安JCR是按当期(1年)的IF进行分区,中科院是按刊物前3年IF平均值进行分区。


学科划分不同:中科院分区表设置了大小类,科睿唯安JCR分区没有设置大类学科,只分为176个具体学科,也就是中科院分区表中所指的小类学科。


分区方法不同:科睿唯安JCR是按照“平均主义”思想,根据刊物IF的高至低平均划分4个区,每个区含有该领域总量25%的期刊。中科院的分区如同社会阶层的金字塔结构,1区只有5%的顶级期刊,2~4区期刊数量也逐层增加。

PS:

JCR分区:按照当年IF进行排名

中科院分区:按照3年平均IF进行排名

注:针对部分只有1年IF数据的期刊,只取1年IF作它的3年平均IF;只有2年IF数据的期刊,只取2年平均IF作为它的3年平均IF。

因此,采用中科院分区后往往出现“掉区”的情况,所以有的人发表的论文按JCR分区标准算Q1区,而按中科院分区算2区甚至3区。

合并/更名期刊的处理方式不同:

中科院分区:针对变更刊名的期刊,会将变更前与变更后数据进行合并,重新计算影响因子,最后保留变更后的刊名和标准国际刊号(ISSN);

JCR分区:针对变更刊名的期刊,会保留2个刊名,计算2个影响因子。

总的来说,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采用中科院分区较为普遍,而期刊的分区也可直观反映内容在该领域的水平。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 2022-07-27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