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海浮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一、热门考点

寻求从自然人向道德人过渡的先天根据就成了康德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的主题,他由此也就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

康德认为,人类情感能力的发现是人类第三种先天能力,缓和了前两个批判之间的对立;用知性去统摄直观,称之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反思性的判断力不是为了获得客观知识,而是为了在直观表象上引起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的活动,以便获得某种愉快的情感;诸认识能力的协调活动是自由的,这种反思性的判断力就是“审美判断力”

但康德又认为,这种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形式的原理一经确立,人们也就可以把它“调节性地”用于自然界的客观质料上,以补充自然科学某些部门(如生物学)的不足并由此构成自然科学的整个系统,这就是“目的论判断力”的原理。

二、哲海浮舟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有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内容可能是爱宝们最不熟悉的部分。

按照康德原本的计划,其哲学体系应当是两个主体部分: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关于人类实践能力的《实践理性批判》;与这两部分相呼应,自然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也就被建立了。

未来形而上学被确立,康德的工作似乎已然全部完成,七十高龄的康德也终于可以退休了。但是他敏锐地发现,在这两个批判之间确实还存在着一条非常深刻的裂痕,在理论理性的批判与实践理性的批判之间,还需要一个过渡,需要一个支撑点——这也就是“判断力”

早在1787年底,当刚刚完成的《实践理性批判》尚未出版之际,康德对自己哲学的整个体系结构已有一个大的调整。他在这年的12月写给莱因哈德的信中说:

我现在正忙于鉴赏力的批判。在这里,将揭示一种新的先天原则,它与过去所揭示的不同。因为心灵具有三种能力:认识能力,快乐与不快的感觉,欲望能力。我在纯粹(理论)理性的批判里发现了第一种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的批判里发现了第三种能力的先天原则。现在,我试图发现第二种能力的先天原则,虽然过去我曾认为,这种原则是不能发现的。对上述考察的各种能力的解析,使我在人的心灵中发现了这个体系。赞赏这个体系,尽可能地论证这个体系,为我的余生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这个体系把我引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它使我认识到哲学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先天原则。人们可以一一地列举它们,可以确切地规定以这种方式可能的知识的范围——理论哲学、目的论、实践哲学。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康德思考的重心已经由“理性”的双重划分转移到了对人的三种能力的划分上了:“如果我有时不能正确地确定某个对象的研究方法,那么,只要我能够回顾一下认识和与此相关的心灵能力各要素的全貌,就能找到我所期待的答案。”这一心灵能力,也就是关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能力。

而在《判断力批判》以及《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还只是将这种能力看作心理学而非先验哲学的问题;由此可见,正是对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的发现才促成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的诞生。

而《判断力批判》就是要从“判断力”中为人的情感能力寻求一种先天的原则,以便使人的知、情、意都能具有先验哲学的基础,从而完成对整个人性做哲学研究的具有先验性质的“人类学”。

对任何一个完备的哲学体系而言,对本质意义的新发现都将引起整个体系的剧烈动荡;但在康德看来,对判断力的再思考绝不是毁弃而是对其基本思想的大厦的一种加固。在《判断力批判》的“序言”和“导论”中,康德提出:“在我们认识能力的秩序中,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环节的判断力,是否也有自己的先天原则……”他还认为,《判断力批判》研究这种“先天原则”的性质及其对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它虽然不属于“学理的探究”,但毕竟出于“先验的意图”。

早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就对所谓“判断力的学说”进行过讨论,但此时他要处理的不过是用已有的纯粹知性概念如何去统摄感性直观以便形成知识的问题。在《判断力批判》中,一种新的“判断力学说”终于诞生。

这种判断力虽然也是“把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因而也同样是处理诸认识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但与认识论中的判断力不同,它不是立足于已有的普遍范畴之下来规定特殊事物,而是为已有的特殊事物寻找普遍性原理。

所以前一种判断力把诸认识能力的协调当做认识的手段指向外部世界,是为了获得客观性知识;后一种判断力则指向内心世界,把这种协调本身当做目的,为的是通过对象表象在主观中引起的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而产生愉快的感情。前者受概念和范畴的必然限制,要求对“客观对象”进行规定,称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后者仅以认识能力的自由而合目的性的运用为转移,称为“反思性的判断力”。

就此而言,反思性的判断力正是一种主观形式的原理。但在此基础上,康德又提出了另外一种客观质料上的反思判断力原理:

人类认识的“综合”本性(知性)要求把一切经验对象都统摄于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但由于自然界经验事实的偶然性和无限丰富性,它们无法被概念和范畴完全统摄无遗,只得求助于一种“调节性”的认识能力——理性。主观形式上的反思性判断力恰好可以被理性作为统一人类知识的工具,而调节性地运用于客观质料之上。这种运用不是为了产生愉快的情感,而是要把特殊统一于被当做客观原理的目的性原理之下,用来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这种目的性原理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偶然的”经验事实都是为了趋向某个目的的,并由此而被安排在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之中,相互间具有“种”和“类”的等级关系。

不过,这种观点在康德看来并非对自然界客观性质的认识,而只是出自认识能力统一性要求的一个必然假定,仍然只是一种主观上的“反思性的判断力”。

反思性的判断力的提出让康德在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设桥梁的意图得以实现,这个判断力自身并不形成一个“特殊的部分”,而是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它一方面出自人的认识能力,与人的认识相关;另一方面又指向人的自由和道德,与人的实践相关:“在必要时随机附加于双方中的任何一方”。

发布于 2022-05-29 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