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园林 | 清旷疏朗的园林风格



西蜀园林是一支与中国园林体系一脉相承又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地域园林,生长分布于今四川盆地中西部,集中分布于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即古“西蜀”所指文化区,故称西蜀园林。





西蜀园林富有独特的纪念气氛与文人精神特征,追求的是飘逸自然、文秀清幽的园林风貌 。


园林特色方面,因辈出的文人、发达的经济、优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地域风俗等,形成了乡情浓郁、唐风宋韵、山水画境的特色以及自然飘逸、雅朴恬淡、旷达疏朗、清丽幽雅的美学风格。


西蜀园林典型风格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深受西蜀传统历史文化浸润,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其数量和种类都较为可观,基本涵盖了西蜀园林的主体组成部分,能够代表西蜀园林的典型风格。

至汉始,西蜀地区便文风鼎盛,文人贤士辈出。孕育于蜀中的就有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宋代的三苏,明代的杨慎等


流寓于蜀的文化名人也不少,秦蜀郡守李冰、汉蜀郡守文翁,唐时杜甫、白居易,宋时陆游、范石湖,明时曹学侄等,这些本土及外来的文化名人为西蜀地区名人纪念园林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蜀园林建园伊始便不同于江南园林,常为私家花园而开凿,也不同于江南园林起始即略成规模,而是后人为纪念名人墨客,在他们的住宅与踪迹的基础上逐步修缮而成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公共园林的历史发展的浓缩。


西蜀园林的特色


西蜀园林非仅作游赏之用,它们还具有重要的精神纪念功能。纪念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一种欲望需求,是人类特有的具有目的性的意识活动。


纪念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带上了社会的烙印,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纪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影响。





纵观传于今的西蜀名园,除寺观园林外,则大多数为名人纪念园林。由于其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从一开始就注重对纪念性的营造。


其纪念性的营造是“通过将后人对先贤、名人的缅怀之情,寄托到园林这一实体之上,再通过对其进行修建、扩增、修缮等行为表现出来”,是人们为达到“纪念”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由内在的心理活动转化成具体的外在行为。





园林中小到造园要素,大到整个园林,甚至就连空间、立意、布局等虚而不实的内容,都能传达出特定的纪念性和感情。


纪念性始终影响着西蜀园林的形成、发展和延续。


西蜀园林是构筑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浓烈文化氛围和沉淀的园林类型,所要表现和传达给人们的,又岂止是“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的园林胜景,正如东湖大门联:“大启文明,藉兹观感;拓张胜迹,景仰前贤。”其中蕴含的深意和道理对西蜀园林而言,其意义正在于此。


眉山三苏祠


眉山三苏祠是西蜀纪念性园林中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蒋中正评价眉山三苏祠道:“较之武乡遗庙(武侯祠)、工部草堂(杜甫草堂),殆有过之无不及也。”





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人们为了祭祀与纪念三苏将他们的故居在元延佑三年(1316年)即被改建为祠堂,称三苏祠,同时供奉苏氏祖辈。




及至明末,毁于兵祸,清初重建主体建筑——木假山堂、瑞莲亭、启贤堂等。历经三朝,逐年完善并增设厅堂楼榭,经过不断的扩建、维护与经营,几百年来游览凭吊之人络绎不绝,称之为名胜毫不为过




自清康熙至光绪200多年间虽内容小有增减,但规划布局仍坚持与自然结合的特色,内外呼应自成体系,景观序列以三苏文化为脉络,无不浸透着历代后人对他们的仰慕与尊敬


以三苏祠为代表的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物质与精神文化双重融合的宝贵遗产,加上后人咏之以诗歌书画、铭之以碑楹匾额、筑之以门亭殿堂、佐之以山水草木,造就了它鲜明动人的特色和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西蜀园林中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人们在游赏园林的同时得到圣人先贤的启发与熏陶,这种纪念性极强的要素,让西蜀园林形成了“清旷疏朗、古朴幽秀”的园林风格,展现出独特的园林美学价值。

发布于 2022-04-12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