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胶州路Kiao Chow Road

百年胶州路Kiao Chow Road

上海的网红马路这么多,为什么我要挑这条来写?无他,因为我来来回回走过无数遍,可能对它比较熟悉。为什么又是“可能”?因为虽然我走过无数遍,但真要提笔写些什么的时候,发现我也不甚了解。

胶州路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于1913年,是租界内为数不多以中国地名命名的马路,也是未曾更过名的历史最久远的马路之一。

这条马路南起愚园路,北至长寿路。精华部分在北京西路至昌平路之间,1点多公里的长度。

而大家听说过胶州路,对它有些印象应该源于2010年震惊全国的火灾吧。至今打开百度,输入“胶州路”,首先跳出来的词条还是关于那场大火。

如今这幢楼像是一座警世钟,又如同披着灰色长袍的巨人突兀矗立着俯瞰众生,提醒着世人不要忘却逝去的生命。

不说伤心的事情了。来聊一聊这条马路上有什么吧。

优秀历史建筑

我们从昌平路为起点,从北至南来发掘一些老房子背后的故事。但遗憾的是所有建筑物都不得入内,只能远远地拍一张照片,有的连照片也没有。

静安区业余大学 / 胶州路601号

第一次见到这座建筑物,从外观上看你会觉得这是一座教堂,非常巍峨结实。窗洞的纹饰,屋顶三角形老虎窗都有着浓浓的哥特复兴风格。

历史记录里提到这儿是日本的一所高等小学原址。在淞沪会战期间被日本军队征用作为兵营。1945年,俞庆棠女士在此创办了上海市实验民众学校。现在改为静安区业余大学。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一直在这里传承。

胶州路561号

在业余大学的隔壁矗立着一座现实版的姜饼屋。铭牌上介绍建于1926年,为英式花园住宅。开窗简洁自由,窗套和山墙檐下压条为白色,与黄色砖墙对比醒目活泼。该房屋解放后曾归国有,后又成为居民住宅使用。

这么漂亮的房子今年一直空置着,花园里杂草丛生,落叶飘零,一片萧条荒芜。而我要告诉大家这是上海滩现在为数不多可以产权交易的整栋老式花园洋房。是因为价格贵得离谱导致无人问津吗?1.28亿对咱们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富豪来说只是个人生小目标。唯一能解释的理由就是胶州路太偏僻了,周围花园洋房又不成气候,住在这里难免有点孤单寂寞冷。

上海宝武集团 / 胶州路522号

虽然门牌写着是个公司名字,实际是冶金老干部活动中心。也就是为什么我只能拍到铭牌,而房子的全貌需要借用网上的照片一窥究竟的原因。

铭牌上提到的龚氏家族在民国时期拥有丰厚的经济实力,整个家族致力于收藏古董的生意,在古玩界享有盛名。

最出名的收藏要数在1903年,龚心铭买了商鞅方升回来作为收藏品,并且告诉后人,这个文物就是家族的传家之宝,不允许后人随意贩卖。抗战时期日本人曾经采用多种方式向龚氏家族购买此物,但他们谨遵遗嘱,坚守宝物。解放后,龚氏家族主动上交文物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 / 胶州路510号

这座英式洋房原是司米托莫银行旧址,建于1935年。如果猜不出这是哪国银行,我把英文名写出来大家就知道了-Sumitomo Bank-日本住友银行,不太能理解那个年代的翻译方式。

房子的正门大门紧闭,只能从与之相连的学校操场拍到其中一部分,不注意会错认为房子是学校的一部分。

胶州路450号

这是从去年一直在修复的一幢老洋房。凭直觉,修缮完毕后会成为整条马路唯一可以参观的建筑,作何用途就等谜底揭晓了。

花园住宅建于1924年,据介绍室内装饰古朴典雅,留存原始壁炉。木制楼梯采用曲尺型转向扶梯,扶梯具有精美的木刻栏杆及扶手。

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 / 胶州路322号

这座体积庞大的4层白色大楼成为整条马路中十分醒目的存在,红色条幅则更加吸人眼球。大楼红白相间,工整对称,很是洋气。现存资料几乎没有,只知道解放前是外国人的邮局。

居民区 / 胶州路125弄,149弄, 175弄

有着粉色外墙的成片花园住宅以前是联排独门独户的住宅,一排有7个门洞。现在一扇防盗门里住4户算是少的了,最多的住了8户。我们不住在里面不能体会其中的生活艰辛。

曾经居住过的名人有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过的木偶大师—虞哲光;著名儿科医学家—富文寿,他于1937年创办了上海市难民儿童医院,并在1940年改建为现在的上海儿童医院。

上海市假肢厂 / 胶州路207号

大家是不是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介绍假肢厂?和历史优秀建筑有什么关系?当年的这个建筑在你知道后可能也不想进去了,因为这里曾是上海一流的万国殡仪馆。现在的龙华殡仪馆还不存在呢。

1925年,美国的中华凯斯柯特公司开办了万国殡仪馆,成为上海第一家正规的殡仪馆。馆内底层礼厅原来全为西式装饰。外国人丧礼由神父或牧师主持,唱诗班在钢琴伴奏下齐唱赞美诗《天堂再相会》,以示送魂入天堂。中国人丧事也允许在西式礼厅内吹打中国民乐,做水陆道场。

在这里举办过追悼会的名人有:著名诗人徐志摩、著名电影明星阮玲玉、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吃喝玩乐住

兜马路走累了总归要吃点东西填填肚子。(我没尝试过任何一家店,纯属友情推荐)

首先推出网红了5年的韩国餐厅SURA。这家店的火爆程度和店内的拥挤程度成正比。以前看到离开店还有大半个小时,已经有人在马路上排队了。店内就3-4张桌子,外卖比堂食的体验更好。

隐藏在优秀建筑里面的高档餐厅。没有招牌,纯靠问路打听才能找到这家店。对面幼儿园的保安说时不时会有人来询问。他好奇这么少的客人,这家店怎么经营下去?我跟保安小哥分析:有钱人就喜欢在这种隐秘的私人餐厅就餐,显得自己与众不同。至于餐厅老板赚不赚钱,也不是我们该关心的事儿。

在这条马路上至少生存了10年的一家本帮菜餐厅。眼见着客人越来越少,装修越来越陈旧。不能抓住年轻人的胃,就会被时代淘汰呀。

无论什么时候,临街的窗口永远坐满了人。大家一定喜欢一边聊天一边观察着匆匆路人。

喜欢泡吧的朋友也能找到合适的归属。

真的累到走不动路,就走进这家开了好多年的按摩店放松一下吧。

还有一家由旧厂房改造的高档酒店。它曾经作为爆剧《亲爱的,热爱的》的拍摄地之一。喜欢追星的朋友只要不忌讳隔壁就是假肢厂(万国殡仪馆旧址)的话,不妨试一试。里面还有一家高级法国餐厅,想来味道不错。

不知不觉中我又把胶州路走了一遍。其实周边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漂亮房子。

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旧址

一条条狭窄,走进去就感到压迫感的弄堂。

有一句歌词“忠孝东路走九遍,脚底下踏着曾经你我的点点”,上海的每一条老马路何止走九遍,每走一遍都有着过往的回忆。

发布于 2022-01-11 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