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林 | 我在中学教批判性思维

知乎编辑:傅莎

本文作者欧阳林 来源于“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公众号 2021-01-23

编者按

“在中国,批判性思维不是不能教,而且,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到⼤学才适合教,恰恰相反,越早教越好。”批判性思维包含习性和技能两方面,相比技能,习性更需从小培养。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便实施批判性思维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欧阳林老师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深耕多年,接触批判性思维之后,便一直致力于将其融入到学科教育中,目前已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本次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两篇文章,均来源于欧阳林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探索,以期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关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启发。

作者简介

欧阳林,正高级教师,中国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逻辑学会理事,常州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获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突出贡献人才奖。先后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成果奖一等奖。出版《批判性思维和中学语文学习》、《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思辨36讲》等专著。


作者:欧阳林

公众号编辑:敖鑫

我在中学教批判性思维

  •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第 15 期

重视批判性思维,我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2009年,读了吴格明教授的文章《批判性思维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后来我到江南大学接受培训,首席专家正是吴教授。我向吴老师请教,吴老师送我他的专著《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后来,从网上了解到,这是国内第一部谈批判性思维的学术著作。尽管其中专门论述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不是很多,但这些论述激发了我对批判性思维的兴趣,奠定了我对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认识。最近我又得到了董毓先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这是一本完全的批判性思维的专著。读这本书,我对批判性思维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对批判性思维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并受到震撼,是通过带领校辩论队参加国内外的各类辩论赛。2012年夏天,我校参加苏州大学举办的首届“东吴杯”全国中学生辩论赛。我校辩论队有惊无险地进入决赛。对阵上海市市东中学,我们输了,获得亚军。后来,我明白了我们是以业余水平对阵具有专业水准的队伍,失败理所当然。后来,又带队参加了2012年在吉隆坡举办的第五届“精英杯”亚洲中学华语辩论公开赛,2013年北京大学中学生首届国际辩论邀请赛、2013年在台北市举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特别要提到的是北京大学主办的2013年中学生首届国际辩论邀请赛决赛。这场比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方二辩的发言有一种让我突然惊醒的感觉,好像是霎那间明白了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以及融入的方法。这场比赛的辩题是:“通盘考虑,中国的崛起有利于美国利益/通盘考虑,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利益”。在反方二辨发言之前,双方旗鼓相当,而在这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正方再无还手之力,只能苦苦支撑,后面所有的辩辞都显得苍白无力。

经过了辩论赛的冲击,重新反思语文教育,我对语文教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为应试而存在的工具,而是塑造人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得天独厚的课程。尤其是思考那些带有论述性质的课文时,我看到了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我发现,我们的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我感觉,这与语文教学缺少了批判性思维有关。

2013年,吴格明教授介绍我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子课题《逻辑思维能力与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在徐州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指点下,我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语文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在中学教批判性思维,不可能像在大学一样进行系统性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只可能依托于学科教学,并为学科教学服务。因此,我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这些课文所展现的特定情境为批判性思维创造了空间,这是语文教学发展批判性思维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二是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用批判性思维评论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公民姿态作理性表达。半年来,每位学生均多次得到这种锻炼。第三是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课。计划每月一次。目前已开三次。在这样的课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得到集中训练和有效提高。我的努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领导的支持。学生的收益也是显著的。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甚至飞跃。

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教学,也促进了我自己的科研。仅 2013 年,我发表了三篇以批判性思维为内容的论文:《建构思维图式,获得写作策略》(见《中学语文教学》2013 年第 6 期)、《双腿残疾是史铁生成为作家的原因吗》(见《语文学习》2013 年第 11 期)、《演绎推理法在议论写作中的运用》,《作文教学研究》(见 2013 年第 3 期)。我的同事也受到我的影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丁坤老师的《高中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见《语文天地》2013 年第 7 期)。


我的批判性思维之路

  • 本⽂摘⾃《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学习》
  • 刊于《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第 35 期

2008年⾼考送考时,⼀个家长看到我说,欧阳⽼师讲作⽂有⼀套的。听到这话,我突然有⼀种不太好的感觉,因为那时讲作⽂确实有套路,可是这种套路真的不是写⽂章的正常⽅法。⽐如,议论⽂⼀般要有三个分论点,分论点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照式,每个分论点后⾯要有事例、有分析。记叙⽂要运⽤细节描写,要有情节的波澜,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给学⽣⼀个作⽂的框框,然后让学⽣往⾥⾯填⽂字。我⾃⼰都已经有些厌烦了,当听到这样的恭维时,真的有些不⾃在。我甚⾄觉得是不是在说反话。

在这之后的教学中,我开始新的尝试,想把思维引⼊到作⽂教学中来,最初能想到的是辩证思维。于是很下了⼀番⼯夫学习辩证法,⽐如对⽴统⼀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为⼆的观点,等等。将这些原理⽣硬地搬到写作教学中去,学⽣常常⼀脸茫然,不知所措;⾯对学⽣的问题,运⽤这些理论也⽆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做了将近⼀年,发现根本⾏不通。

再后来开始尝试运⽤逻辑思维⽅法来指导写作教学,⽐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这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很难在写作中运⽤,我依然没有找到出路。逻辑学在⼏⼗年前曾进⼊到语⽂课程中来,但后来还是分离出去了。语⽂界这么多杰出的⼈做过试验都没能成功,我又能做出什么呢?

2008年之后到2012年,这⼏年我是⽐较痛苦的,⼀直处于困惑与困境中,就这样⼀直到了2012年的暑假。


2012年7⽉,我带领校辩论队参加全国⾸届“东吴杯”辩论赛,在决赛中输给了上海的市东中学代表队。通过这场⽐赛,我有点明⽩什么是真正的辩论了。后来又带队去吉隆坡参加“精英杯”亚洲中学⽣华语辩论公开赛、北京⼤学中学⽣国际辩论邀请赛,以及在台北举办的“海峡两岸杯”辩论赛,对批判性思维在辩论中的意义和价值逐渐有了深⼊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辩论为我打开了⼀个窗口,让我看到语⽂与社会⽣活可以建⽴⼀种密切的联系。许多辩题与现实社会⽣活密切相关,⽐如,⼤学(本科)专业的选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还是应该以兴趣为导向,外来⽂化的涌⼊有/不利于我国民族⽂化的发展,加强管理/教育是解决市民不遵守公共秩序问题的关键,科技促进/阻碍⼈的全⾯发展,等等。辩论让学⽣⽤理性的⽅式思考这些社会问题,提升了思维能⼒。

在指导辩论的过程中,我接受了⼀些辩论培训,渐渐知道辩论中⽤到的是批判性思维,买了董毓⽼师的《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法》⾃学。后来我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五”规划专项课题《语⽂批判思维能⼒培养的实践研究》,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实践渐渐⾛上了正轨。


随着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不断深⼊,我对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语⽂教育的⽬的与意义是什么,常常让⼈迷惑。除了应试的分数之外,我们还能给学⽣什么?语⽂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我们现在的语⽂教育已经⽀离破碎,⽽且碎了⼀地,很难拼接形成对学⽣的听说读写终⽣有⽤的语⽂能⼒。

教学中会有这样⼀种悖论:⽼师对阅读理解抓得越紧,对课堂作⽂训得越勤,学⽣对语⽂课越不感兴趣,甚⾄感到越糊涂、越抵制。

教学中我们也⾮常熟悉这样的情况:⼀篇⽂章教了⼏⼗年,也没有弄清楚这篇⽂章到底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我们会评判学⽣的作⽂,可以指出作⽂逻辑不清、思维混乱、认识问题⽚⾯狭隘、思维肤浅、观点幼稚等,但是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常常拿不出让学⽣满意的做法。

我们常说学⽣不会思考。为什么学⽣不会思考?因为我们没有教给学生思维的⽅法。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这种思维⽅法,⽽很少有学⽣会⾃动形成良好的思维能⼒。但很重要的批判性思维我们不教、不会教,甚⾄将本应是逻辑思维的知识教成了其他的错误的东西。叶黎明博⼠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书中指出:“谈论证,只讲具体层⾯的论证技巧,⽽忽视了更⾼层⾯的逻辑思维⽅式——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这也是导致学⽣所写的议论⽂普遍缺乏逻辑⼒量,并且倾向于散⽂化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该在什么时候教给学⽣这种思维⽅法?如果在写作教学时不教,阅读教学时也不教,学⽣又到哪⾥去学呢?⽽这种思维⽅法既是写好⽂章的关键,对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有⼀个学⽣语⽂成绩很好,她要出国,参加SAT考试。刚开始做阅读题时做⼀题错⼀题,因为她按照我们教的思维去做。这种思维常常让我们对⽂本过度解读,缺少依据地解读,所以我们的阅读题作者本⼈可以不会做,教学经验丰富的⾼三⽼师也不敢不看答案就去讲评试卷。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将批判性思维运⽤到语⽂教学中来,教我学会思考、学会辨别,慢慢对语⽂教学有了⼀种全新的理解,对于上⾯的诸多问题和⽭盾,都可以找到⼀种新的思路重新加以认识。议论⽂写作教学可以不再只是空洞地告诉学⽣要观点鲜明准确、要论据充实,⽽是可以教学⽣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论证、怎样算是好的论证,等等。

在这之前,我们经历了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如果⾃⼰缺少思考和辨别的能⼒,那么我们的⼤脑就成了别⼈思想的跑马场,⼗⼏年下来,可能只留下⼀地鸡⽑。

批判性思维,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

批判性思维者懂得利⽤系统⼯程的思维⽅式,把他所观察接触的事物分析拆解成⼀个个⼩的环节,研究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环节对整体的影响,然后利⽤他对环节的研究,达到⾃⼰设想的⽬的。


批判性思维与语⽂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要看批判性思维在语⽂教学中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从⽅法论看,批判性思维是⼀种系统性思维策略,帮助学⽣建构思维系统。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教学教授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反映阅读和写作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教给学⽣的是动态的步骤、过程、⽅法、策略,帮助学⽣构建阅读和写作的思维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思维才能清晰、流畅、符合逻辑、⾃动有序地运⾏,学⽣能知道思考的⽅向与步骤,遇到障碍才易突破。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阅读和写作,对通过阅读和体验获得的信息进⾏加⼯,为信息建⽴起密切⽽深刻的联系,形成⽹络状的知识结构。

从认识论⾓度看,批判性思维帮助学⽣建构知识和意义。语⽂知识,尤其是现代公民需要的语⽂知识,对学⽣来说⾮常重要,它是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这种知识获得的⽅式,⼀是直接习得、接受的,通过记忆掌握的;⼆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限丰富的多元世界中主动建构的,即学⽣主体运⽤批判性思维对课堂中接触到的语⽂知识进⾏反思和质疑,对所接触到的陈旧的、零碎的、不完整的“语⽂”知识和相关的“⾮语⽂”知识加以筛选和整理,批判地吸收,主动获取对⾃⼰有意义的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审视、考察和吸纳课堂中和书本上来不及呈现的、⾃⾝需要的新知识。经过批判性思维的语⽂知识才是可靠的;以批判性思维对阅读和体验获得的信息进⾏加⼯,为信息建⽴起密切⽽深刻的联系,形成⽹络状的知识结构,才是具备意义和有效的。

从价值论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是学术精神和创新能⼒。⼀个民族理论思维⽔平的⾼低,⼀个民族对⼈类所做贡献的⼤⼩,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民族为⼈类社会所奉献的学术理论精品决定的,⽽学术精品的产⽣最深厚的基础在于⾼度的学术精神。学术不仅指知识和技能,更是⼀种⽂化、⼀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俱来的禀性,也是学术精神的实质。

批判性思维强调质疑和反思,可以使我们在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时始终保持警惕,并能及时地剔除假知识。批判和创新是⼀对孪⽣兄弟,创新往往建⽴在对既有思想或事物进⾏批判的基础之上。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能够为创新提供思维⽅法,拓展思维空间,疏通思维渠道,提⾼思维效率。

从教育的历史来看,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早期流⾏的是效法过去、模仿前⼈,被称为前喻⽂化;⼯业⽂明以来勃兴的是⾯向未来、迎接创新,被称为后喻⽂化。这两种⽂化之间的转型是⼈类⽂明的⼀⼤飞跃。但长期以来,⼈的机械记忆⼒、同质化思想⼒受到过分推崇,这⼆者就逐渐形成了为学校所追捧、为天下考⽣所传承的复制性“应试⼒”,却偏废了化解未来挑战的创新思想⼒。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教育应该应对这种变化,积极培养学⽣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创新能⼒。

总之,培养学⽣的批判性思维能⼒,提升学⽣的思维品质,能让学⽣真正体验到异常丰富⽽真实的学习与⽣活,真正关注“⼈”本⾝,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促进他们的多样化⾃我发展和⾼层次的精神需求,对培养健全⼈格和理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且它可以促进中国教育及其考试提升境界:不仅要使每位学⽣趋近传统意义上专业领域的“成才”,更应实现获得和谐完整内涵的“成⼈”;不仅要使之完成⽣物学意义上的“成⼈”,更要达成凸显个⼈特殊本质规定的“成⼰”!


有⼈认为,在中⼩学,学⽣年龄较⼩,思维⽔平不够,批判性思维不可教。

事实上,20世纪以来,提⾼学⽣的批判性思维能⼒⼀直是西⽅教育改⾰的热点。30年代,杜威的实⽤主义就强调以反思为主的批判性思维;60年代,美国⼤中⼩学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提出不仅要使学⽣学会批判性思维技巧,更要把批判性思维作为影响学⽣⼈格的⼀个重要因素;7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的焦点;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的核⼼概念。

欧美的母语课程充分体现了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要求;二是课标、教材和教学中体现批判性思维知识,充分吸收和运⽤了研究界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知识成果,如课程标准中⼀些关于阅读⽬标的表述,清楚地指出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以及怎样做;三是在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四是批判性思维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如美国最新的⼤学⼊学考试SAT“学术潜能”作⽂试题中,获得满分六分的标准之⼀是有效⽽富有洞察⼒地发展作者⾃⼰的观点,表现出杰出的批判性思维,清晰地使⽤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的⽴场。

在中国,批判性思维不是不能教。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到⼤学才适合教,恰恰相反,越早教越好。等到了⼤学,学⽣的思维已基本定型,想要改变已相当困难。批判性思维需要从⼩培养。中⼩学⽣并不是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和能⼒,恰恰是因为我们长期进⾏的是灌输式教育,⽬的是将学⽣“塑造”成满⾜某种需要的“产品”,从⽽扼杀了学⽣⼀些与⽣俱来的可以⾃然发展的思维能⼒,阻碍了学⽣思维能⼒向深度和⼴度的发展。

认为批判性思维不可教,那是因为对批判性思维不了解。批判性思维能⼒的培养是⼀个系统⼯程,其教学也应是⼀个系统⼯程。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两种常⽤的教学形式,分别是批判性思维通识教学、学科渗透式教学。

批判性思维通识教学是独⽴于语⽂教材教学的课程教学,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知识传授和能⼒培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特点是案例教学法。

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指将批判性思维融⼊语⽂学科教学中,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运⽤批判性思维组织阅读和写作教学,训练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阅读和写作能⼒。

要解决批判性思维与语⽂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先得解决批判性思维哪些知识适合在中学教的问题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对中学⽣⽽⾔,不适合进⾏全⾯和专业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应该选择适合中学语⽂教学的内容,运⽤的案例应该是中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常见案例。但现在我们见到的批判性思维的书都是翻译国外的,书中的案例也都是国外的。由于⽂化的差异,中国的学⽣⼀般不太容易理解,因此不适于国内的教学。

我从2012年起尝试将批判性思维运⽤到教学实践中,努⼒将批判性思维中国化、中学化、语⽂化。四年以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和修改,尝试建构了语⽂学科的批判性思维知识体系,形成了现在这部书稿。这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中学⽣⼀步步地理解批判性思维;通过对逻辑谬误的分析,让学⽣明⽩思维中的误区,培养正确的思维⽅式。书中⼤量的案例来⾃社会⽣活、来⾃学⽣的作⽂,更接近学⽣的实际,通俗易懂。

感谢批判性思维,让我从语⽂教学的困惑和迷茫中⾛了出来,让我具有教育⾃信,拥有独⽴思想、理性精神,懂得如何驾驭⾃⼰的教学,不会盲从他⼈,有了不⼀样的学术追求和视野,收获了不⼀样的⼈⽣。


这是本知乎专栏第28期文章推送,将同步发布于今日头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公众号「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及微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EDU”。

本文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第15期和第35期,经作者授权发表于本平台。

文章附件如下: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第15期.pdf
1.1M
·
百度网盘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第35期.pdf
1.1M
·
百度网盘

发布于 2021-01-23 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