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国防教育

信息化战争概述

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目前尚无准确的定义和规范的解释。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战争。他指出:远程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再加上现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就形成现阶段和即将到来的战争形式——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

军事科学院作战条令部编著的《信息化作战理论学习指南》一书对信息化战争的解释是: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交战双方依托信息化战场,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作战手段而进行的战争行为,是由信息时代战争形势、军事力量状态和主导兵器的技术形态等决定的战争动因、性质、规模等整体的表现形态。根据钱学森对信息化战争的提法和军事科学院作战条令部对信息化战争内涵的解释,目前军事学术界一般认为,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

简要地说,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及其物化的武器装备,通过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取得胜利而进行的战争,就可称之为信息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的萌生与发展

信息化战争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也要经历一个从萌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有助于人们把握信息化战争的本质,从而确立军队发展的方向和建设重点;针对性更强地推进战争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信息化战争开始萌生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信息革命。理论界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五次信息革命。第一次信息革命以语言的产生为标志,它标志着人类反映、接收、传递、交流和分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第二次信息革命以文字创造为标志,它促进了信息的大量积累和广泛传播,加强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能力,扩大了人们的社会活动范围与规模,这是一次信息载体和传播手段的重要革命。

第三次信息革命以印刷和造纸术的发明为标志,它使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突破了历史、时空和地域界限,使信息可以广泛传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对科学技术的推广、文化教育的进步、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人类进入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是一次信息记载和传播手段更深远的革命。第四次信息革命以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为标志,它作为人类最早利用电能传播信息的创举,是信息由物质传播转化为电传播的一次新的革命,它进一步缩小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时空界限,任何人和机构要想控制信息的传播已不太可能。第五次信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为标志。这一次革命,才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

计算机不仅用于经济,同时也用于国防,推动着战争体系向信息化发展。20世纪50年代人类社会开始信息化进程之后,很自然地把军队带入了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到60年代,美国军队就开始重视信息的作用,只是没有明确提出信息化建设的概念;到70年代中期,美军在信息、空间监视、远程导弹等方面已完成了一系列革新。这标志着信息化战争进程的开始。

(二)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战争的萌生期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发生的海湾战争,被普遍视为信息化战争的雏形,美军国防部甚至称其为第一场信息战争,认定海湾战争是人类社会刚刚进入信息时代的第一次信息战争。但从战争手段及战争体系特征看,海湾战争仍然是一场由高技术支撑的机械化战争,因而它只能归入信息化战争的萌生期,不能称为信息化战争。

对此可从三个方面分析;从社会信息化背景看,当时只有现代的单项信息技术,网络化程度尚很低。二是从美军信息化进程看,美军自海湾战争后才真正全面开始数字化方面的建设工作。三是从信息战理论发展看,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战理论作指导。海湾战争前期,美军信息战理论尚处于自发性的学术研究之中,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因而也不可能用信息战理论指导海湾战争。美军信息战理论真正的发展是在其受海湾战争的“刺激”之后,其军队信息化的全面建设也开始于海湾战争之后。

(三)科索沃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

科索沃战争发生于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将这场战争视为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是由社会信息化和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20世纪末,全球社会信息化进入了成熟期。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这场新的信息革命是以数字化多媒体集成和互联网络等技术综合而成的信息化浪潮,网络技术是主要标志,它把全球信息化推向更新更广更高的境界。到90年代末,人类社会开始全面进入信息社会。2000年7月,西方七国及俄罗斯国家元首在日本冲绳召开信息化首脑会议,颁布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宪章中将人类社会正式称为“信息社会”。指出:信息技术是推进21世纪发展的最强大的力量。信息技术正快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发动机。这表明,科索沃战争时,全球信息社会已经到来。

科索沃战争中,信息作战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是依托信息优势实施的远程、中程和近程精确打击成为基本手段。精确制导弹药的使用由海湾战争时的8%上升到35%,而摧毁的目标却占南联盟被毁目标总数的74%。使用弹药的种类包括联合直接攻击弹药、联合防区外武器、“战斧”巡航导弹、常规空射巡航导弹、GBU-37钻地弹等安装有卫星导航与地理坐标复合制导装置的新型精确制导武器。

可见,在信息化弹药的使用上,与海湾战争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二是成功地使用了C4ISR系统实施战区外战役指挥与战区内战术控制相结合的作战指挥。北约驻欧洲部队总司令克拉克,在远离战区千余公里的布鲁塞尔北约总部,运用C4ISR系统对相距遥远的各种打击力量实施了实时指挥与协调;空袭中首次使用了“初期联合空战中心能力系统”、“北约综合数据传输系统”和“海上指挥控制系统”等。由于先进指挥控制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北约部队尤其是美军指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

三是交战双方广泛实施信息对抗。科索沃战争被视为世界第一场交战双方都广泛实施信息战的战争。北约方面,广泛实施了战略、战术级信息作战。包括战前制造舆论攻势,严密控制战时报道,集中打击对方的传媒设施,高频度实施心理战宣传,实施多种方式的综合侦察监视;保持战场高度透明,以精确制导武器实施“斩首”作战,大量实施电子战,充分利用战场信息系统实施毁伤评估,对南联盟实施全方位信息封锁,等等。南联盟方面则针锋相对,利用既有技术条件,以民心士气的激励对抗心理攻击,以传统手段与高技术手段相对抗,采取多种方式实施网络战,有效削弱了多国部队的信息攻击。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运用之普遍,作用之突出,方法之灵活,效果之显著,都是海湾战争无法比拟的。信息主导在战争全过程中真正得到了体现。因此,将科索沃战争视为信息化战争走向成熟的开始,是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根据的。

(四)信息化战争的发展

信息化战争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逐步发展的;作为一种标志,它最终要形成以数字化作战单元和数字通信、网络链接和智能支持为一体的战争形态,这是信息化战争的最终形态。按信息要素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战争战场作战将经历作战单元和信息传输的数字化,作战体系的网络化和作战体系及战争全过程的智能化三个不同阶段,在各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形态和相应的作战方法。其整个发展模式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阶梯性递进,随伴性开发,镶嵌性完善”,即在前一阶段的形成期,就酝酿着后一阶段的技术与作战方法。

所谓数字化,就是将各种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首先转为“0”和“1”二进制数字形式的数字电信号,经计算机编码处理,由数字信息设备传送到用户后,再由计算机还原成所需要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数据或控制指令的信息处理过程。在军事体系中,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必备条件。利用这一技术改造非数字化作战单元,或研制开发数字化作战单元,使各作战单元具有接入系统的功能。这是实现系统化的基础。

在信息化战争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模拟信息到数字信息的演变过程。严格说来,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就开始以“0”和“1”这种数字方式处理信息,但这种信息方式运用于武器装备,却用了十多年的时间。1959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台野战炮兵数字化计算机“法达克”,1960年装备部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火控计算机逐步运用于坦克和飞机,大大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控制能力和射击精度。70年代,美国又研制了具有传输和射击指挥功能的炮兵战术指挥系统“塔克法”,实现了连接观察哨—指挥所—火炮的自动信息传输和指挥环路,使炮兵连的火力反应时间从十几分钟缩短到十几秒钟;几乎在同一时期,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巡航导弹问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字信息技术逐步进入无线电通信领域,数字微波、数字卫星通信、数字移动通信等先后出现,特别是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进一步结合,产生了综合数字网(ISDN),实现了利用单一的通信网络,就能够以数字信息方式完成包括语音、图像、图形在内的多种信息业务的传送和处理。其间,美军制定了一系列高技术发展战略,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进入了贯彻实施阶段。

1989年5月,美参议员戈尔提出“高性能计算机开发技术法案”,其要点是政府提供经费资助,鼓励科研机构研制和开发超级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并将全美的超级计算机用高速网络链接起来,构成“数据高速公路”。此后,数字技术与神经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广泛结合,使自动控制逐步走向智能化。在军事领域,数字技术在计算机、通信系统、软件系统、传感器系统、定位系统和模拟系统等多方面广泛应用,使战争中武器的控制能力显著增强,反应速度明显加快,精确度大幅度提高,从而把战争推向了精确作战的新时代。这即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第一阶段,时间上大致从1959年美国第一台野战数字化炮兵计算机问世到海湾战争结束。

海湾战争之后,随着作战体系的日益复杂,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实质性结合已成为战争实践的迫切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美军正式启动了网络化发展的进程,由此也把信息化战争推向网络化的新阶段。

网络化,简单说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若干个数字化作战单元连成网络,实现局部的一体化,通常称之为局域网,它是信息化的结构形态和物质基础,是实现系统化的中间环节和必备条件。随着网络系统集成程度的提高,各局域网之间的“篱笆”在不断被拆除,越来越深入地融入更大的系统,即通过对众多作战子系统实施综合集成,实现各数字化单元之间到子系统的无缝链接和信息顺畅流动,形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作战力量的整体效能。

1993年,美军作战部队共有1849种大型作战指挥信息系统,59个数据中心,154个大型局域网络。而到2000年时已分别减到770个、16个和59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子系统不断扩大、局域网数量逐步减少,是目前网络化的子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网络化的最终结果是实现整体作战体系的网络一体化,美军专家称之为“系统中的系统”。届时,战争的对抗将真正变成交战双方体系与体系、系统与系统的对抗。

二、信息化战争的构成要素

信息化战争的构成要素包括信息化武器装备和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

(一)信息化武器装备

信息化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物质基础。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是以机械化装备为基础的,机械化装备又是在热兵器装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热兵器装备的发展自然也借鉴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些早期成果。因此,无论军事革命发展到哪一步,无论时代进步到哪一个历史阶段,新老武器装备的交替共存共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是恒久不变的规律。纵观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无论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快慢,武器装备的发展都不会出现断代跨越的趋势,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对作战的影响是广泛和持久的,目前仅仅是初露端倪,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和总的发展趋势。从现代几场战争的实践来看,武器装备对作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等四个方面。

1.联合

联合并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并使用后的一个创造,早在热兵器时代和机械化战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联合的概念。热兵器时代,欧洲军队创造的利用前后排列的不同队形来实现单发枪械连续火力打击效果的战法,就是早期的联合作战模式。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集群之间的相互配合作战,坦克与飞机的空地协同和闪击作战,以及海上方向不同舰种和机种之间的协同作战等都是联合的初级概念。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之后,为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C4ISR系统可以作为“黏合剂”把不同类型、不同军种、不同地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连接为一体,把原本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指挥员随时随地握紧拳头,形成力量,从而达成现代的联合概念。这种现代联合概念与原来联合概念的一个本质性区分,就是过去主要是通过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命令、指示和作战计划等人力协同,变为依靠C4ISR系统的自动化指挥控制,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实现了一体化,软硬武器融合在一起,所有作战力量及民用资源融入到一起,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2.控制

控制也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特有概念,从冷兵器时代开始,所有武器装备都必须能够控制,不能控制的武器装备就非常危险。热兵器出现之后,控制武器的作用方向,使武器的破坏效能进行聚合,并在需要的时候产生大量的能量,就是控制的结果。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与飞机的作战配合必须有准确的信息控制,否则就会产生误炸和误伤。随着武器装备复杂程度的提高,军队编制体制越来越复杂,作战地域和作战空间越来越广泛,从过去的单维空间发展到多维空间,作战地域也更加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员要对多维空间和广阔地域部署的兵力兵器进行控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对部队进行控制自始至终都是指挥员最为关切的一件事情。

冷兵器时代谋士的任务,就是帮助指挥员运筹帷幄和对部队实施正确指挥和控制。热兵器时代开始以后,火力射程增大,指挥员对战场通视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看得更远,否则火力武器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于是,军队中就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兵种,比如负责侦察敌情的部队、负责指示目标的部队,以及负责搜集军事情报并对战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咨询的部队,这就是拿破仑创造的参谋队伍。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飞机、舰艇速度越来越快,作用距离越来越远,参谋队伍只能随之越来越大,因而造成部队编制体制越来越臃肿不堪,头重、脚轻、尾巴长的弊端逐渐呈现出来。指挥机构越来越庞大,参谋人员越来越多,因为如果不这样,就难以对分散的部队进行指挥和控制。用人来管人,用人来控制部队,用人来指挥作战是机械化战争中最典型的一种控制样式。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在C4ISR系统中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有一个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海量存储和快速信息处理。无论是文字、图片、图像还是话音,都能存储到计算机中去。存储之后的这些信息,可以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系统在不同武器装备、不同作战部门、不同作战地域之间进行实时保密传递,无论距离多远,传递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失真,所有信息最终都能还原和保真。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把参谋人员和指挥人员从繁重的搜集情报、计算数据、抄写和转发电报、手工标图等日常战勤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集中精力于谋略的运筹、战法的创新和敌情的分析判断。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之后,数量很少但素质更高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便可控制大量分散部署的兵力兵器,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和指挥决策的速度。

3.精确

精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冷兵器时代的百步穿杨是精确,热兵器时代的弹无虚发也是精确,但不能跨越时代的时空来解释精确的概念,更不能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精确来说明以往武器装备的不精确,因为那些所谓不精确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也是最精确的。所谓“三非作战”就是指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这三种作战样式都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时代的首创,在以往的战争中都可以找到这些作战样式的影子。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接触式作战,但自从出现了抛掷式武器以后,非接触就成为可能。火枪、火炮的出现,无疑把作战距离拉到了几十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离。到了机械化战争时代,作战距离就更远了,美国和日本在中途岛大海战中,首次实现了脱离接触式作战,两国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在相互不见面的距离上使用远程火炮和舰载机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战。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非接触的距离增大了,这种增大不是无限增大,也不是非接触的距离越大越好,它是根据作战对手武器装备的作战距离和防御范围来确定的。比如,对方对飞机和导弹的防空探测和拦截范围如果是100千米,这种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界定在120千米以上;如果对方的防空范围只有5000米,那么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下拉到6000米左右。非接触作战的范围是在保证己方兵力安全和确保准确打击敌人的前提下界定的,伊拉克战争中地面作战非接触距离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几百米和上千米。作战要强调有效性,而不能限于理论和公式的推导。

4.快速

快速也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是相对时代和技术水平而言,一个是相对敌人的速度快慢而言。所以,没有绝对的快,也没有绝对的慢。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盲目追求快速,快速虽然很好,但超越相对目标的快速是一种浪费,不仅不能提高作战效能,可能还会降低效费比。在冷兵器时代,骑马打仗的骑兵具有快速性特征,但这种快速性是相对步兵而言的,如果与后来的坦克、飞机、导弹相比,就慢得多。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主要得益于三个技术基础:一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高度精密化。机器制造技术在使用了数控机床等智能化加工控制技术之后,精密度提高,能耗降低,效率增大,动力性能良好,运用到新型作战平台之后,就会在行驶速度、机动性能、推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二是作战平台的高技术化。坦克、飞机、舰艇等传统作战平台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之后,使外形特征优化,空气动力外形更加科学,能耗降低,速度提高。另外,高技术作战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的融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对机械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作战平台自身的系统集成。在此基础上,再对外围设备、外部接口系统和外围体系进行融合,从而使作战平台能够方位更精、速度更快;三是C4ISR系统的一体化。C4ISR系统使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了互联、互通、互操作,从传感器发现目标,到信息传递和处理,到指示武器对目标实时打击和效能评估,全部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因而在速度上实现了实时和近实时。速度提高之后,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使全球战争直播成为可能,使远程异地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成为可能,也使远距离遥控战争成为可能。

信息化武器不只是停留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功能上,而且扩展成为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硬杀伤和软杀伤武器,主要是信息压制、信息打击和信息截取、信息扰乱等。如无线电干扰反干扰、雷达摧毁反摧毁、计算机病毒对抗、黑客扰乱与防止、对武器的精确制导反制导等。信息技术与能量相结合,形成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包含有:各种信息作战的作战平台;各种信息化弹体,如各种导弹、雷体等;单兵信息化武器装备,如信息化头盔、服装、通信工具和武器等;信息网络化战场的基础设施,如各种卫星、C4ISR系统等;用于计算网络系统作战的数字化、程序化武器,如病毒、黑客等。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

信息化武器装备较之常规武器装备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一架常规的飞机,如果安装信息技术的翅膀,就能增加机载雷达探测距离,加大远战和精确制导能力。如果再敷上隐形涂料,具备夜视功能,则这架飞机的战斗能量是几何级地提高。信息与能量相结合,不但使作战平台及时获得信息,发挥效能,赋予弹体正确的方向,而且弹体能自动吸取信息,命中目标。这就超越了弹体本身的功能和增强了武器原有的功能,形成新型的战斗力。所以使用信息化武器系统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在战争中大量使用信息化武器,而且信息化武器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主导武器,才最有力地标志着信息化战争的到来。在战争中使用武器装备的形式和状态,决定了战争的形式和状态。正是由于战争中大量使用了高机动性能的机械化武器装备,才能称得上是机械化战争。同样,只有在战争中使用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并主导战争的进程,才能称之为信息化战争。

(二)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

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是取得信息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构成有多种区分方法,按照军种、兵种结构区分是基本方法。通常主要包括:陆上作战力量、海上作战力量、空中作战力量、导弹作战力量、空间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等。

1.陆上作战力量

陆上作战力量是指以步兵、炮兵为主体,在陆上作战的军兵种部队,通称为陆军作战力量,它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军作战力量主要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空降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部队。主要装备是:步兵武器、坦克、装甲车、火炮、战术导弹、直升机等。陆军作战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突击力、机动力,既能独立作战,又能与海军、空军等其他军兵种联合作战。陆军作战力量在机械化战争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化战争的到来,既为陆军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又使陆军发展建设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与挑战。

21世纪初,战争形态急速向信息化演进,陆战场、陆战和陆军存在形式和主体内容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陆战场直接交战范围将逐渐缩小,相关空间急剧扩大,平面线式的一维战场将被立体非线式的多维战场所取代;陆战形式变化巨大,各作战空间、作战样式、作战行动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强调进攻将成为陆军的重要作战原则;信息战、特种战、火力战、心理战等作战形式地位上升,全纵深、多手段的空地一体作战将成为主要行动方式;陆军作战力量将更趋精干,作战效能将成倍提高,一体化建设和联合作战的地位和作用将愈加突出。

根据信息化战争需要,陆军作战力量建设应具备多方式快速机动部署、全频谱信息作战、全时空整体防护、远距离战场感知、各军种战地通联、网络化实时指挥、一体化联合作战和全过程综合保障等“八种作战能力”。其中最主要是四种能力:一是快速机动部署能力。通过空中、地面、海上(水上)多种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较多的兵力兵器跨区战略投送到较远的作战地区,快速形成作战部署,保持陆上军事存在,对敌形成有效军事威慑。二是全频谱的信息作战能力。陆军部队应充分发挥编制内的空中、地面侦察系统,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实现情报信息侦察效果的互补和印证,切实提高地面部队情报侦察效果;同时,应能灵活采取电子干扰、压制,电子欺骗和电子伪装,网络攻击、特种破坏和远程火力摧毁等手段,削弱敌信息攻击能力,提高己方信息系统的生存能力。三是全时空的整体防护能力。信息化战争中,陆军部队将遭到来自多领域的导弹攻击、火力突击、电磁干扰,部队的“三防”任务十分繁重,必须提高其对付来自太空、空中、海上、地面多维空间打击的防护能力,确保部队主战兵力兵器的生存安全。四是全过程的综合保障能力。陆军部队要实现各种支援保障的综合化,能够在复杂地形和多种情况下对陆军作战力量实施作战保障、后勤补给和装备技术维修等,实现及时、高效,综合一体化保障。

2.海上作战力量

在信息化战争中,海上作战力量的主要任务是: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遂行消灭敌方舰艇部队,袭击敌方基地、港口和陆上重要目标,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破坏敌方交通线,遂行封锁、反封锁,登陆、反登陆,保卫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等作战任务。海上作战力量是指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作战的军种,通称为海军作战力量,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军作战力量主要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兵部队和陆战队等兵种以及各种保障部队组成。其体制编制因各国国情而有所不同,通常下辖数个舰队或航母编队。根据信息化战争海战场的作战需求,未来海军将形成以远海和远洋作战兵力为核心的力量体系,其具体构成是:远海(远洋)作战力量、近海作战力量。

适应信息化战争夺取制海权和海上其他作战的需要,海上力量的建设必须以保障国家远海海洋安全与利益为牵引,以足够有效的远海作战能力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海军兵力结构,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具备与作战对手相对均衡的作战力量和手段,能够有效抵御海上军事威胁。海军应注重发展核动力潜艇并具备有效的核反击能力,重视海军“空中力量”的“重塑”与“再造”,注重海军各兵种的综合平衡发展,提高制电磁权的能力,既能在海上机动作战,又能在濒海地带进行攻防作战,重点提高“六种能力”:一是信息作战能力。海军应能充分运用侦察卫星、雷达和通信及舰载预警机等技术和信息资源,及时获取海战场信息,为海军主力部队的海上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应当具备以舰载电子战飞机等信息作战手段实施“软”攻击、“硬”摧毁和破坏敌信息系统的能力。二是机动破袭作战能力。信息化战争中的海军,应能以精干的远海作战兵力,在远海大范围内通过机动、巡逻和游弋,保持军事存在,显示国家力量,对敌形成有效威慑;能够对敌海上兵力集团、海上交通要道及补给线实施袭击作战;能拦截和抗击敌人对己方实施的远程巡航导弹及弹道导弹的袭击。三是保卫海上交通线的作战能力。海军应当具备对临近本国海洋国土的重点海峡进行夺控的能力,可以对国家远洋战略运输航线实施掩护,保障国家重要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和畅通。四是前沿对陆作战能力。信息化战争中,海军不仅要担负海上作战任务,还要具有对陆上重要目标打击的作战能力。为此,美国海军提出了“由海到陆”的观点,并明确规定了海军的对陆作战任务。五是综合支援保障能力。海军要实现海上支援保障的综合化与伴随化,能够在远海海域对己方海上兵力集团实施后勤补给和装备技术维修及救援、打捞等多种作战保障,并通过协议在外国港口进行临时性补给。六是强大的海基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海军要拥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海基核力量,能在预定作战海域乃至敌国前沿海域显示存在,可进行较长时间的隐蔽待机和适时的战略展开,实施多点突防,对敌防御前沿和战略纵深目标实施核反击。

3.空中作战力量

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空中作战力量的基本任务是:实施国土防空;实施相对独立的空中进攻作战;协同、配合或支援陆、海军及导弹作战力量作战;实施空降作战、空中威慑、电子对抗;进行空中指挥、空运和航空侦察等。空中作战力量是指以航空兵为主体,在空中作战的军种,通称为空军作战力量,是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军作战力量通常由各种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通信兵和其他专业兵构成,既能协同其他军种作战,又能独立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立体作战的重要力量,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

根据信息化战争空中战场的作战需求,未来空军将形成以长航程作战飞机和无人机为核心的力量体系,其具体构成:一是远程作战力量。远程作战力量是空军的主体力量,主要由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等组成。主要担负争夺制空权,掩护国家要地和军队建设集团、阻滞敌航空侦察、空运、空降、空投和交通运输,破坏敌战役、战略纵深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突击敌航空兵基地、地(水)面目标和有生力量,参加空中布雷和反潜作战,同时实施航空侦察和电子对抗等任务。二是信息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是空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夺取制信息权作战的重要力量,主要由电子侦察飞机、电子干扰飞机、预警飞机、无人侦察机、地面侦察预警雷达等部队组成,主要担负空中作战信息侦察,空中进攻作战、防空作战和空降作战中的信息进攻,夺取空战场信息优势,协同陆、海军和导弹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实施陆上、海上信息支援等任务。三是空中运输力量。空中运输力量是空中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组成。主要任务是保障地面部队空中机动,协助其他航空兵转场,输送空降兵实施空降作战,空运武器装备和物资器材;实施空中救援等。四是防空作战力量。防空作战力量是信息化战争中空军防空作战的重要力量,主要由空军地面防空部队中的地空导弹作战力量和高射炮兵部队组成。主要担负抗击敌方来袭的空袭兵器,掩护国家要地和重要目标的安全,参加争夺制空权的斗争,歼灭敌侦察机,阻止敌航空侦察,歼灭敌运输机,阻止敌空降、空运和空投。必要时,支援陆、海军和导弹作战力量作战等任务。

随着空军作战力量的发展,现代战争越来越呈现出“空中化”的发展趋势,空中侦察、空中突击、空中指挥、空中机动、空降作战等空中作战行动在信息化战争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空中作战力量的地位与日俱增,作用更为突出。

空中作战力量是夺取信息化战争全面主动权的关键。信息化战争中,虽然陆、海、空、天、信息等多种作战力量在多维战场同时展开作战行动,但空中作战力量处于多维战场空间的中心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虽然空战场的胜负目前尚不能完全决定陆(海)战场的胜负,但空中战场的失败却可导致陆(海)战场的失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局部战争中,美军都曾通过实施单一的空中突击或利用空中作战行动达成战争目的,从而证明了空中作战力量对战争进程和结局起着决定性作用。

空中信息作战力量是夺取信息化战争制信息权的主要力量。目前,在世界各国陆、海、空三军和导弹作战力量的信息作战力量中,空军信息作战力量是最强的。空中电子对抗力量与地面电子对抗力量相比,具有反辐射摧毁能力强、干扰功率大、作用距离远、覆盖范围广等特长。空中电子对抗力量既能以电子侦察、干扰、搜索、定位的方法识别、监视对方的目标,又能与自动化指挥相结合,把电子压制与电子欺骗融为一体;既可造成敌方的通信中断、雷达致盲、制导武器失控,又能减少己方的损失。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首先由空中信息作战拉开序幕,同时,空中电子战行动还渗透于陆、海战场的各个层面,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因此,信息化战争中夺取制信息权的斗争,离不开空中力量的支援配合,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空中信息作战力量来取得。

空中输送力量是实施战争力量远距离快速投送的最有效平台。在信息化战争中,战场力量的远距离快速投送不仅能够迅速改变作战双方兵力兵器的对比,而且能尽快控制事态发展,保障后续力量的加入,赢得战争的主动。在确保战略机动力量快速反应的诸多方式中,战略空运以其机动性强、速度快和受地理条件限制小等特点而占据突出的地位。因此,空中输送工具是战争力量远距离快速投送的最有效载体,空中力量投送将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战略机动力量作战潜能得以充分释放的重要保证,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条件。

4.导弹作战力量

导弹作战力量是20世纪中叶产生的一支新型军事力量,它既是战争与科技的产物,又是人类迄今为止掌握的最大的军事能量手段。在战争样式越来越呈现“非接触化”、“非线性化”和“远程化”的今天,导弹作战力量的存在和运用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信息化战争的各个方面。

导弹作战力量是指以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要装备,遂行远距离核、常火力突击任务的作战力量,主要包括核导弹和常规导弹作战力量。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导弹作战力量仍然是核威慑、核打(反)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常规火力突击的骨干力量,其作战行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影响极大。

导弹作战力量一般由导弹基地、弹头基地、院校、训练基地、工程技术部队、研究中心和作战、后勤、装备技术保障部队等组成。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导弹作战力量的编成也不尽相同。

导弹作战力量按性能可区分为核导弹作战力量和常规导弹作战力量,按使用权限可分为战略导弹力量和战役战术导弹力量。核导弹作战力量主要是指使用地地、空地、海地中程、远程和洲际战略核导弹武器对敌方实施核突(反)击的作战部队,是国家战略核力量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意志的重要战略力量。常规导弹作战力量主要是指装备中程、近程常规导弹,遂行战役、战术任务的地地导弹作战力量,是战略导弹作战力量的一部分。一般编有导弹发射部队,防空、通信、电子对抗、工程部队,战斗、技术、后勤保障部队。

随着导弹技术、战术性能的不断改进,导弹威力和精度的逐步提高,导弹作战力量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弹突击是达成信息化战争有限目的的有效手段。导弹突击具有“不接触火力战”的优点,可大幅度削弱敌方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促使敌方政治、经济、军事、民众心理等发生重大变化,摧垮其抵抗意志,以达成战争目的;导弹突击能有效克服地理条件造成的天然障碍,可跨海越洋实施远距离火力突击,对国家经济建设牵动面小,作战规模可大可小,收放自如,是武力解决地区性争端的有效手段,有时可直接达成战争目的。二是导弹作战力量是夺取“三权”的有力支撑。在信息化战争中,可使用导弹作战力量对敌重要军用机场、港口码头、指挥通信枢纽、预警探测系统、防空反导阵地等重要军用设施和基地进行火力突击,削弱敌军力和战争潜力,为己方作战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创造有利条件。阿富汗战争伊始,美军使用大量空、海射导弹,摧毁了塔利班政权几乎全部空军力量和防空部队,完全取得了空中和信息领域的主动权。三是导弹作战力量是实施战争威慑的重要力量。战争发展到今天,人们一方面仍在不断使用武力解决政治争端,另一方面,也力求通过战争威慑,使对方屈从自己的意志,而使用导弹力量实施战争威慑就成为一种重要选择。历史上使用导弹力量实施战争威慑的事例屡见不鲜。前苏联把导弹部署在美国的家门口——古巴,引发了一场两个超级大国一触即发的导弹危机;印度和巴基斯坦竞相发展导弹力量,目的是对对方实施导弹战威慑;2004年2月,俄罗斯组织的大规模战略核力量军事演习,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平均每天发射近300枚巡航导弹,对伊拉克的核心首脑人物、指挥控制系统、共和国卫队实施精确打击,给伊军和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慑。导弹威慑作为一种达成某种战争目的的手段,必将给世界各国的国防建设、军队发展和军事变革的走向带来深远的影响。

导弹作战力量的作战特点是:指挥权限高度集中,作战行动受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部或战区直接指挥;弹头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突防能力强;武器装备自动化程度高,火力机动范围广;作战行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影响大。

5.空间作战力量

空间作战力量,又称太空作战力量或空间力量。它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所拥有的进入空间、利用空间和控制空间的能力和意志的体现。空间力量包括民用空间力量、商用空间力量和军用空间力量。其中,军用空间力量是以航天部队为主体,以航天装备为主要装备,主要在空间进行军事活动的军事力量。空间力量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陆上力量、海上力量、空中力量、导弹力量同等重要,同其他作战力量的结合将日益紧密,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基础。空间力量的突出特点是:技术密集、系统复杂、性能超群,是一支典型的信息化作战力量。

空间力量按作战任务可划分为:空间信息支援力量、空间进攻力量、空间防御力量和空间勤务保障力量。空间信息支援力量,是指从太空为各军兵种提供侦察监视、导弹预警、通信中继、导航定位、气象观测和战场测绘等战场信息支援的力量;空间进攻力量,是指对敌太空、空中、海上和陆地的重要军事目标实施太空攻击的力量;空间防御力量,是指阻止敌方对己方实施太空侦察和攻击,确保己方太空作战系统和其他战略战役目标安全的力量;空间勤务保障力量,是指为确保顺利遂行太空作战任务而提供太空运输、作战物资供应、轨道测量控制、基地工程保障、装备技术维护等勤务保障的力量。

空间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航天部队。航天部队就是所谓的天军,是以空间为战场,利用航天装备遂行军事任务的部队,其根本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己方空间力量的作战效能,同时限制、削弱敌方空间力量的作用,以谋求对敌的空间优势。航天部队的指挥体制与其他军种相近,大多数国家采用集中指挥控制、分散使用的模式,指挥体制属于军令、政令合一的类型。

随着空间军事化的发展,以空间力量夺取制天权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战略制高点。因此,空间力量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

空间力量是夺取制信息权的重要保证。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战争,制信息权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失去制信息权的军队,将成为“瞎子”、“聋子”和“靶子”,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充分利用空间力量的优势,从空间为战场通信、导航、预警、侦察监视服务,避开战场空间上错综复杂的电磁对抗局面,是赢得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证。

空间力量是实现C4ISR系统有机连接的纽带。空间力量能够把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利用该系统可近实时地了解战场情况,获取并传输整个战场空间上的各种信息,把陆、海、空、天连接成一个多维一体的战场,从而达到指挥、控制的准确、快速、高效、互通,取得最佳作战效果。

空间力量是军队主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倍增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不是单件武器装备或单一作战手段的局部较量,而是体系与体系的整体对抗。要将部署在陆、海、空、天的各类主战武器装备、保障装备、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构成一个高效甚至倍增的作战体系,离不开空间力量的支持。如远程精确打击兵器的制导、打击目标的侦察、定位以及毁伤效果的评估等都需要空间力量的支持。空间力量可以把陆、海、空军和导弹作战力量的主战力量、主战武器装备、作战信息系统等有机地联成一体,构成能够满足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全新的信息时代作战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主战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

空间力量是对敌实施临空打击与威慑的有效手段。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空间力量可直接参与地面作战行动。不仅可以在太空利用武器系统攻击敌方支援地面作战的航天器,而且可以利用激光或粒子束武器对部署在空中、海上和陆上的作战兵器进行干扰、摧毁和破坏。即使迫于国际压力,使用高效能毁伤武器会受到一定限制,但空间力量的存在仍然可给对方的作战行动造成极大的威胁。

6.信息作战力量

信息作战力量,是信息化战争中实行各种信息作战任务的力量的总称。信息作战力量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进行信息作战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于夺取和保持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制信息权,进而为其他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最终赢得战争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作战力量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军队武器装备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信息化武器装备不断涌现,而正在产生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作战力量,是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个领域,构成形式多样。信息作战力量,平时都隶属于不同建制的军兵种部队,战时依据信息作战任务需要,编组成各种信息作战集团(群、队),遂行不同的信息作战任务。

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作战样式是战争形态的具体表现,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就必然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作战样式。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和过去传统战争的作战样式不同。传统战争的作战样式可以表现为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闪击战、持久战等各种作战样式,但集中到一点,它们都是侧重于以物质力量为中心展开的作战行动。而信息化战争则是以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为核心进行的争夺,由此使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样式将更加异彩纷呈。

(一)制信息权争夺战

制信息权争夺战,就是运用多种手段以夺取一定时空范围内战场信息控制权为目的的作战。信息化战争中,及时掌握制信息权成为作战行动的前提,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作战中要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进而实现行动的自由,首先必须夺取战场的制信息权。因此,制信息权争夺战,将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基本作战样式之一。

(二)指挥中枢瘫痪战

指挥中枢瘫痪战,就是在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环境中,以指挥决策者为主体,以破坏和瘫痪敌战场认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为主要作战目标,综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武器装备、作战系统和作战手段,剥夺敌战场信息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使敌决策者和指挥机关难以定下正确的决心和进行有效的作战指挥。

(三)战争结构破坏战

战争结构破坏战,就是着眼战争全局,综合运用各种作战方法和手段,从破坏敌维系整体作战能力的系统与联系入手,通过设谋用巧、避实就虚,打击敌作战协调行动的关节,造成敌作战力量结构的紊乱和作战行动程序结构的脱节,致使敌整体作战能力迅速降低,进而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达到瓦解、歼灭敌军之目的。

(四)心理系统瓦解战

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作战内容:一是以物质摧毁和消灭有生力量为主要内容的物理层面的作战;二是以控制信息基础设施和电磁频谱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层面的作战:三是以瓦解人的意志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层面的作战。这三个层面的作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信息化战争形态各异的作战样式。心理系统瓦解战,是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

所谓心理系统瓦解战,就是以改变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为目标,运用各种形态的信息媒介,从认识、情绪和意志上打击瓦解敌人的一种作战样式。它着眼于对人的精神上、心理上的征服,利用人在对抗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干扰破坏敌方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瓦解敌方士气,削弱其抵抗意志,使其做出错误的决定,放弃抵抗、逃避战斗乃至缴械投降,从而不战而胜。

(五)战争潜力削弱战

战争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或政治集团通过动员能够用于扩充武装力量,满足战争需要的一切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称。具体地讲,就是经战时动员能为战争服务或使用的人力、物力、精神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潜在的军事实力,它寓于国家综合国力之中。人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能为战争服务的人,它是最具有活力的战争潜力资源。物力是指能为战争服务的一切物质力量,它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主要有军事物质潜力、经济潜力和自然资源潜力等。军事物质潜力包括武器装备的数量、质量,军用物资器材储备及可用于军队进行战争的物资技术保障能力;经济潜力包括工业、农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财政金融、医疗卫生、人防工程、电力供给、油料储备、主要公共设施抗毁能力、物资器材的储备保障能力;自然资源潜力包括国土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储备能力。精神力是指民众的国防观念和民族凝聚力以及对战争残酷性和长期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它对物质潜力具有倍加或倍减的作用。科学技术力是指科学技术人员、科技设备、科技成果等科技要素直接或间接为战争服务的能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息化战争已经活跃于战争舞台,战争潜力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要素明显突出,战争比以往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人和高科技的物。战争潜力削弱战,就是综合运用硬摧毁与软杀伤的手段,削弱对方为战争服务或使用的人力、物力、精神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潜在的战争力量,破坏对方将战争潜力转为战争实力的转换机制,动摇对方战争基础,使对方无法继续进行战争,从而达到迅速战胜对方的目的。

发布于 2020-12-27 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