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实施研究

引自: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0期·学术论丛

曾鸣鸣 崔延强

(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要: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是我国民族研究生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以 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开发为宗旨。通过实施,完善了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西部民族地区高层次人力资本供给体系,优化了供给结构。然而, “骨干计划” 在实践中 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在新时代有必要从精准化招 生、靶向式培养、高质量就业等方面着手,深化 “骨干计划” 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以促进西部民族 地区均衡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 高层次人力资本

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于 2005 年联合发布 《培养少数民族高层 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加强少数民族研究生教育,定向为西部地区培养博士、硕士,极大地 补充和完善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力资本供给体系。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 以下 简称 “骨干计划”) 是针对民族研究生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探索,自 2006 年至 2015 年10 年间,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了研究生 3. 7 万余名,① 提高了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 优化了高层次人才的供给结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尤其高层次人力资本供给不足问题,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本文依托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委托西南大学开展的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实施成 效及高端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项目,以 “骨干计划” 实施 10 周年为一个考察段,针对该计划 2006—2015 年的开展情况进行专门调研,从省、学校、民族、学科等不同层次统计了 2006—2015 年 “骨干计划” 招生录取情况,抽样调查了近 60 所 “骨干计划”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近 8000 名 “骨干计划” 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先后对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重庆等生 源省 ( 市、自治区) 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就业 “骨干计划” 毕业生及单位的各类人员进行了访谈,获得了较高质量的第一手数据,以期能够在深入探究 “骨干计划” 实施 10 年来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 “骨干计划” 改革与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骨干计划” 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成效

随着 “骨干计划” 的深入实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体系,改善了西部民族 地区高层次人力资本供给,总体上取得了群众较为满意的政策效果。

1. 系统形成了民族研究生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传统意义上,由民族高校、民族自治地方高校、民族大学 ( 学院) 三种类型的高等院校组成的 民族类普通高等学校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的重要主体,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和边远贫 困地区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主体责任。至 2016 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普通高等院校 237 所。 就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主体数量而言,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平衡。①“骨干计划” 作为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以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依 托,完善了少数民族研究生培养体系。根据 2006—2015 年 “骨干计划” 分学校录取情况统计表对 “骨干计划” 硕士培养单位分布进行统计 ( 见表 1) 。“骨干计划” 实施之初,培养单位主要是中央部 委直属高校以及少量的科研院所。自 2009 年伊始,随着对 “骨干计划” 研究生需求数量、质量的进 一步提高,部分实力雄厚的地方高等院校也加入到 “骨干计划” 研究生培养队伍。截至 2015 年,共有 124 所普通高等学校充实到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体系中来。在 “骨干计划”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和地方院校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和各科研院所教育资源雄厚、优 质,紧密围绕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研究生数 量、质量,还圆了少数民族学子的 “名校梦”。地方高等院校分布全面而广泛,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能根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骨干计划” 丰富了 民族研究生教育的供给体系,形成了具有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民族研究 生供给侧结构。

2. 提高了民族地区高层次人力资本供给数量

2006 年以前,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生数量极少。为了增加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骨干计划” 针对民族地区考生,尤其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实施倾斜政策,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享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少数民族研究生规模逐步攀升。2006—2015 年,“骨干计划” 累计向民族地区 投放研究生招生名额约 48 000 名,其中,博士研究生 9500 名,硕士研究生 38 500 名。① 实际招生人 数在开始实施 7 年中逐年大幅增加,2006 年系该政策实施之初,由于宣传及社会接受度等原因,实 际仅招收 927 人,而后逐年增加,至 2013 年,已增长至 4314 人,并于 2014、2015 年稳定在 4000 人左右。截至 2015 年,该计划硕士研究生在校生达 1. 28 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的 14. 6%(2008 年占比最高,达到了 21%) 。“骨干计划” 博士研究生在校生达 0. 3 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博 士研究生在 校 生 17. 5%。可 见,政 策 实 施 10 年 间,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有15%—20%左右得益于 “骨干计划”。同时,招生规模从保持逐年递增态势,到 2014、2015 年趋于稳 定,“骨干计划” 招生规模的趋势变化与国家少数民族研究生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紧密结合,从单纯数 量上的扩张向质量结构性增长转变。骨干计划” 在招生范围、考核与录取方式上,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考生实施倾斜政 策,使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 ( 包括部分长期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考生) 享受到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极大地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切 实从数量和规模上增加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力资本的供给,为民族地区发展需求侧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

3. 优化了民族地区高层次人力资本供给结构

“骨干计划” 在改善西部民族地区人才结构方面成效显著。从改善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学科专业结 构来看,“骨干计划” 为民族地区补充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缓解了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管理等领域高层次人力资本匮乏的状况。同时,“骨干计划” 密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本提出的新要求,加大对民族地区理工农医类学科招生指标的投入,通过调控招 生计划为民族地区补充紧缺的专业人才,要求招收专业重点向理工类、应用型专业倾斜,且招生比例 原则上不低于招生总数的 50%。②除运用招生计划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本专业结构进行调控外,“骨干计划” 历年招生简章还明确规 定 “非在职考生比例原则上不超过 50%”,为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提供了优质的历提升平台,改善了西部民族地区已有人力资本学历结构。从改善民族地区人才性别结构来看,以 2015 年为例,根据教育部民族司 “骨干计划” 招生情况 统计表,“骨干计划” 研究生招生计划为 5000 名,其中硕士 4000 名,博士 1000 名。实际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4075 名,其中女性 2400 名,占总人数的 59%。实际招收硕士研究生 3226 名,其中女性1988 名,占总人数的 62%; 实际招收博士研究生 849 名,其中女性 412 名,占总人数的 49%,为西 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女性智力支撑。

二、“骨干计划” 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西部民族地区高层次人力资本的供给总体仍然呈现不均衡、不充分的特点, 东西部差距、少数民族区域内差距、各行业间差距等十分显著,在招生入口、培养过程、毕业出口等 阶段,均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存在一定的 “不匹配” 和 “不适应”。

1. 招生入口呈现 “量不足,质不优” 状况

在招生计划总量上, “骨干计划” 人才培养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016 年,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近 30%,但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 20. 4%,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 13. 6%,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中,科研人员仅占全国总量的 8. 8%。① 自 2007 年以来,“骨干计划” 每年下达 1000 名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但调研数据显示,实际报考人数 每年都接近万人,录取分数线多年都高于普通计划分数线,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严重不足。同 时,由于民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不能考取、宣传不到位、政策不配套等诸多原因,硕士研 究生招生计划完成情况不佳,截至 2015 年, “骨干计划” 累计下达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约 38 500 人,② 根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 2006—2015 年 “骨干计划” 录取情况统计,实际录取硕士研究生 25 068 人,实际录取率仅占下达招生计划数的 65. 1%。招生结构上,民族与地区结构、在职与非在职人员结构、专业结构不科学。各省 ( 市、自治区) “骨干计划” 研究生报名人数悬殊,而民族结构与地区结构问题的交叉,使一部分长期在西部民族地 区服务的汉族考生失去报考机会。“骨干计划” 考生中的在职人员招生计划完成情况不佳,造成实际 录取未达到文件规定的 “各招生单位所录取的非在职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 50%” 目标。尽管 “骨干 计划” 政策中明确要求招生专业重点向理工类、应用型学科专业倾斜,但学科专业失衡的现象依然 十分明显,以 2011—2015 年为例,“骨干计划” 在理工科类共计招生 5084 人,仅占 “骨干计划” 招 生总数的 24. 2%,其中工学 2119 人,仅占 “骨干计划” 招生总数的 10. 1%; 理学 1487 人,仅 占 “骨干计划” 招生总数的 7. 1%; 农学 339 人,仅占 “骨干计划” 招生总数的 1. 6%; 医学 139 人,仅 占 “骨干计划” 招生总数的 5. 4%。

2. 培养进程呈现 “低效粗放” 状态

由于 “骨干计划” 研究生规模相对较小,各 “骨干计划” 研究生培养单位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 “骨干计划” 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大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有的培养单位只是在普通研究生培 养方案基础上做了适度微调,有的培养单位则不做任何区分。从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看, “骨干计 划” 研究生培养缺乏适合自身特殊属性的教育规划,培养目标特殊性未得到落实或突出,导致 “骨 干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性不足。“骨干计划” 研究生培养,没有体现培养特点。对 “骨干计划” 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乏有 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没有满足面向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紧迫需求。对 “骨干计划” 学生处理民族事 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够重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 “骨干计划” 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骨干计 划” 学生来自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条件普遍较差,生活和经济等方面多存在顾虑,需 完善学习管理、奖助补贷等配套政策与措施。

3. 就业存在 “弱监控多流失” 现象

课题组通过抽样调研了 56 所院校 10 年来培养的 7924 名 “骨干计划” 毕业生,从 “骨干计划” 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履约与就业监控性弱,管理存在漏洞。部分培养 单位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在 “骨干计划” 研究生毕业后寄送相关材料,导致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无 法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和履约、违约的相关情况,如对非在职 “骨干计划” 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定向省 (市、自治区) 后是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否满足最低服务年限; 在职 “骨干计划” 研究生毕 业后是否愿意回原单位工作、回原单位能否满足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等都缺乏掌握。各地区对待违约问 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差别较大,对违约条件、违约金的处置和使用没有明确规定。二是 “骨干计划” 人 才成长追踪、支持与服务政策及工作欠缺,人才流失严重。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人社部门对 “骨干 计划” 毕业生缺少规划性的利用以及制度性的保障,“骨干计划” 毕业生就业面窄、就业行业过于集中 的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在该地区就业难、发展难,导致毕业生 “违约” 现象严重。

三、新时代 “骨干计划” 民族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

1. 提高招生工作精准度,把好入口关

第一,要合理规划 “骨干计划” 招生规模。在招生计划下达过程中,各生源地区要按照当地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人才需求计划,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省 ( 区、市) 人力资 本需求,适当调整招生计划。第二,要科学布局 “骨干计划” 培养单位。改变原有各部委所属高校 名额分配式招生计划下达方式,对招生计划完成不主动、生源不充足的培养单位,可逐年减少其招生 计划或停止招生。同时,将有条件的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纳入培养单位序列,鼓励民族地区高校自主招 收培养或与部委所属高校、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 “骨干计划” 研究生。第三,要严格执行招生政 策。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 “骨干计划” 执行情况加强督导,敦促 “骨干计划” 培养单位根据 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按照下达的分省招生计划完成招生培养任务; 要制定政策鼓励有积极性的培 养单位按照一定的专业分布比例制定招生方案,扩大培养规模。第四,要改善招生计划结构。增加 “骨干计划”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鼓励培养单位积极招收应用型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 适当调 整人文社科类专业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录取标准,引导考生报考西部民族地区急需的学科专业。第 五,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提高现有人力资本素质。

2. 强化培养方案靶向性,严格培养过程

“骨干计划” 要从 “解决民族地区高层次骨干人才有没有” 的思路上向 “解决民族地区高层次骨 干人才质量高不高” 的方式上转变。应恢复 “骨干计划” 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培训学校应对 “骨 干计划” 学生进行入学学业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地域与民族以 及定向和非定向特点,在培训课程、方式和时间安排上因材施教。培养单位要下大力气提高 “骨干 计划” 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特色课程,实行分类培养。在培养 过程中,加强对 “骨干计划” 研究生处理民族事务能力的专门训练,提升其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有针对性地遴选优秀 “骨干计划” 研究生进行高端培养,培养政治可靠、理 想信念坚定、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话语能力的少数民族高端人才。

3. 重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提升就业质量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构建 “骨干计划” 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桥梁,各地就业指导部门要做 到 “精准为 ( 非在职) 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精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信息”。要建立并完善人才需 求单位与生源地省 ( 区、市) 教育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间的联络互动机制、培养单位间的沟通协调 机制、各相关行政部门间的配合协作机制、学生就业服务多方联动机制。要建立 “骨干计划人才动 态资源数据库”,实时发布更新 “骨干计划” 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服务 于 “骨干计划” 研究生教育各个环节。要规范 “骨干计划” 毕业研究生就业政策,制定特殊支持政 策鼓励 “骨干计划” 毕业生回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允许 “骨干计划” 毕业研究生在生源民族地 区间选择就业。加强延伸就业服务,将 “骨干计划” 毕业研究生,特别是在职定向毕业研究生纳入 各省 ( 区、市) 组织和人力资源部门后备人才库,拓展 “骨干计划” 毕业研究生后续发展空间。

发布于 2020-06-28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