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招聘渠道有哪些?

58现在看简历也收费了,但是简历量太少了。 其他垂直招聘网,一个账号就3k,对于我这种几个月招聘一次的人不适合。 我这里属于离职补充,招聘的职位也很简…
关注者
2,104
被浏览
1,393,535

146 个回答

回答完问题才看到提问者又做了补充,我的明显不适合了,但是依然乐意和大家在大范围的职位内探讨。

做了几年的互联网招聘,我乐意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粗浅经验,姑且以职位领域不同来分别,因为渠道很多,只推荐用的较好并且招到候选人的,我会不定期补充。
注意:有的网站目前已经从免费模式转变为收费。

相关技术或者研究领域职位

  • 36氪 | 让创业更简单虎嗅网(媒体类,适合蹲点大牛/合伙人单聊)
  • 知乎、GitHub、(社区性质,适合业内人士且关注时间需较长)
  • COCOCHINA、OSCHINA、ITPUB、CNBLOGS(技术论坛的招聘版块)
  • CSDN(现在的Pongo,已收费)
  • V2EX(2013年补充)

产品、运营、BD、PR等职位

  • LinkedIn(适合经理以上且偏外企的职位,收费且很贵)
  • 微博、微信(免费,耗时长,适合业内人员互相推荐)
  • 各种展会、自媒体等
  • 招聘信息发布-PMcaff产品经理社区 (2014年补充,前百度同事创立的,审核制发帖)

UIUX等设计职位

  • 红动中国、蓝色理想、ZCOOL(之前效果非常好,现在都是学生了且已收费)
  • Dribbble - Popular (专业人士邀请制社区,收费且很贵,适合潜伏)

行政、人力资源、财务、实习生等

其他职位:

新兴的招聘社区、网站等(2013年11月新补充):


当然,还有一个万能的免费渠道: 内部推荐 0_o


由于是互联网从业者,因此大部分是围绕互联网行业岗位,不足之处敬请海涵。

最后,希望可以帮到各位。

2013~2017年多次修改

扩大题主的问题,来谈一下招聘渠道有哪些?


先说为什么要知道招聘渠道有哪些?

假设2个场景:

1)当你的上级来找你,需要招一名行业大牛时,你准备从什么渠道入手? 理由是什么?能提供5种以上的解决方案吗?

2)业务扩展,1个月内,团队要扩增30个人,你准备怎么做?

你提供的招聘方案基于你对目前招聘渠道的了解,只有你对他们了然于胸,你在不同场景下才能灵活运用,并且可以做出各种创新。

就像你用思维脑图考虑一个问题,脑图先给你第一层树干提醒,你只要在大树干下想小细枝就好。

比如招聘渠道有个树干“线上线下招聘相关活动,目的为了提升雇主品牌”,招聘大牛时,你会想到去找线下大牛交流会,然后联系活动主办方,主动提供活动所需,可能是场地、茶歇或者提供1-2位分享嘉宾,当你们达成合作时,你也进入了他们的交流圈,甚至你会考虑自建一个大牛的小型交流会。

或者联想到在目标候选人关注的公众号上刊登企业CEO对这块人才重视,如何求贤若渴,公司现有人才谈谈现身说法等。后续再让猎头联系候选人,发这篇文章给候选人看看,是不是可以提高成功率。

又比如“内部推荐”这个树干,当团队需要快速扩张时,你联想到已离职的原公司员工也可以推荐,扩大推荐人群。


渠道是HR能迅速链接到公司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路径,在每条路径下,可以创新出很多种不同的招聘方法。


正文开始:


我把招聘渠道简单分成企业内部资源渠道和外部资源渠道;


A.所谓内部资源渠道: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带来新的简历资源,我更愿意定义他们是“免费”渠道,虽然有些是有费用成本的。


把可以带来新简历的企业资源分成3类,1)雇主品牌影响力2内部员工的人脉资源3)企业以前积累的人才资源,2和3是企业现有的鱼塘,而雇主品牌像是鱼食,它大不大,香不香,好吃不好吃,都不是企业说了算,而看鱼愿不愿意上钩。

鱼塘和鱼食产生了4种招聘渠道,1)企业官网渠道 2)校招 3)内推渠道 4)企业人才库




1) 企业官网渠道

对于公司意向强大的候选人,他们会关注官网、公众号、官方微博来了解企业的动态,就像是我们进入商店前,门口的橱窗摆设,橱窗可以走精致风也可以走颓废风,只要符合目标候选人的口味,他就愿意花时间进一步了解。


如果官方渠道提供投递简历的入口,那这就是是一个免费渠道,而公司官网优点不仅是免费,更是一个宣传企业文化的最佳平台。

比如腾讯的招聘通道hr.tencent.com/




腾讯官网招聘页面上的这张图片比起堆砌的文字介绍,更容易打动你,这张图引发你的无限联想,而外部招聘平台中常用的51job、智联的企业介绍,通常都是文字形式,形式简单,所以官网比其他招聘平台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丰富多彩,也是候选人了解企业的第一个窗口。


2) 校园招聘

为什么把校招也归于公司内部资源渠道?原因是企业雇主品牌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对校招的结果影响很大。

如果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可以聚焦特定的学生群体提高雇主品牌影响力,比如常年聚焦于一所学校的某个专业,在大三时让公司内专家给学生进行行业相关的培训,同时提供公司实习的机会,到了大四毕业季,转正留用,顺理成章。


或者长期赞助某个专业方向的学校赛事等,在小范围的学生群体中建立好自己的品牌壁垒,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聚焦的方式会比广撒网的方式更有效。

3)内推渠道

激活内部员工身边的人脉资源,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内推奖励制度和活动来推动员工内推。尤其是刚入职的新人,或者接受OFFER的候选人,他的人脉圈完全没有被激活。

这里分享下腾讯招聘总监:腾讯内推的思考与实践


(另外要说一下内部竞聘,内部竞聘我觉得是招聘的另外一个形式,通过员工内部自荐调岗,把他们放在更合适的位置上,降低离职率。)


4)企业人才库

只要一个公司不是新成立,那它之前在各种渠道收到的简历都构成了企业的人才库,包括曾在职的员工。

当招聘淡季时,激活企业人才库是一个补充简历量的有效渠道,而且它花费的时间成本低。

我们怎么利用好这个庞大的人才库呢?

它有2个前提,1)企业在使用招聘系统 2)HR有定期维护人才库

目前的招聘系统可以提供一种功能,邀请人才库中的人员更新简历信息,以发送邮件\短信的形式,让候选人知道目前企业有相关的岗位信息。候选人点击反馈后,系统就反馈给HR,HR可以根据以往的简历来判断需不需要候选人进一步接触。

所以HR只需要招聘系统后台拟好一份通用的邮件/短信,发给对应的候选人,等收反馈就好。

之前在另一个知乎回答中,提到过“拿到一份符合要求的简历的过程,有点类似在解一道数学题,

公式:X乘以Y%=你可以获取的有意向的简历数量

X=你沟通过的目标人群 Y=你成功说服候选人的百分比,你沟通了10个候选人,如果有5个人都意向,那X=10,Y=50%;

但我们很难提高Y的百分比,Y所受的影响因素太多,一个候选人是不是看新工作机会, HR的影响有限,更多取决于他对目前公司的满意度,取决于他对于你所在公司的认可度和对于这个岗位的兴趣度等,还有公司距离等等其他的客观因素;”

所以激活现有简历库提高招聘效率,它大幅提高X(我们需要沟通的目标人群),这个提高X的方式不再是HR一个个联系候选人了解,而由系统代替我们去做,花费人力的时间降低。


B.所谓外部渠道,我们需要借助其他资源来获取简历资源,其他资源可以是其他招聘平台,也可以是其他合作伙伴。




1) 合作伙伴

狭义的合作伙伴:猎头、RPO或者人力资源外包公司等,这些供应商都是可以帮助HR解决招聘的问题,猎头主要解决的是高端的难点岗位,RPO和人力资源外包公司解决的是中低端的走量岗位。


而广义的合作伙伴:你接触的所有人,已经入职的员工、和你关系密切的业内朋友、曾共事过的HR小伙伴,都可以提供新渠道的信息,或者直接推荐你候选人。


2) 线上各类招聘平台

答主“吉尔”回答的非常详细,在这不详细说明


社交化的平台,比如领英(linkedin)、脉脉、知乎、技术微信群、QQ群、专业论坛等,如果你想招聘某个特定公司的人,用公司名字搜索平台上的用户,然后一对一的联系,我有一位HR小伙伴@衣衣分享了她自己的一个案例,提到她在某个招聘网站上看到一份简历,但是候选人隐藏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但是简历上有他以往的公司名字,最后她在领英和脉脉上搜索了他上一份公司名字,找到他,加了好友,要到了简历。

(不过这个故事反过来也提醒我们,如果某个阶段有考虑看机会,时时更新自己的社交网站上的信息,反而会有意外收获。)


市场上新兴渠道不断更新淘汰,HR需要保持对于新渠道的敏锐度,定期通过业务部门、同行了解候选人的活跃渠道。


扩展阅读:如何通过面试来拓宽自己的招聘渠道


3)线上线下招聘相关活动

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我指的是提升雇主品牌相关的活动,而不是日渐没落的线下招聘会。

比如让公司的核心人才参加外部的分享交流会,让他们成为分享嘉宾,提高他们业内影响力的同时也在提高公司雇主品牌影响力,这是员工和所在的公司捆绑后,相互借力。

腾讯的技术大牛,站在腾讯的平台上,他的影响范围更大,而腾讯平台雇佣这些技术大牛,又说明腾讯的实力,两者相互叠加后,大幅增强品牌影响。


扩展阅读:当我从小公司进入大公司后,要做雇主品牌活动,一没资源二没背景三没有活动组织经验,有什么科学方法?



总结:这是宏观上对于招聘各个渠道的介绍,但是微观上我们需要了解负责职位中最有效的渠道是哪个?

市场在变化,招聘渠道也在变化,2010年前在专业论坛上发招聘贴还有候选人主动找我,我这周在几个技术论坛上发帖,都没有人来联系我。


记录入职候选人的渠道来源,不断分析总结,同时拥抱市场上新渠道、新事物,在最有效的渠道付出努力,不要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除了以上的渠道,还有你本身的人脉资源,你的人脉资源会帮助你解决各种招聘问题,比如你部门的同事,你的业务伙伴(包括业务部门的研发成员,合作的供应商等),业内的HR同行,你以往积累的候选人。

在需要时寻求他们的帮助,不要害怕麻烦别人,麻烦彼此,是关系建立的开始。 不要在开口求助他人之前,先自己拒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