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房产价格被市场低估?

关注者
294
被浏览
63,617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如果有人对索罗斯的理论有感兴趣的话,应该会看过他的一个演讲,叫《人的不确定性原则》,包括易错性和反身性理论易错性就是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始终是片面的,因为你是“参与者”,反身性理论是说错误的观点会导致不适当的行动,反过来影响事件本身。例如,声称政府是不好的,往往导致糟糕的政府。在他探索他的原理,相当部分可以属于哲学原理,但他应用在金融市场上给了他非常大的帮助。有一个很大的矛盾,那就是经济理论建立在均衡概念上,这和反身性概念直接矛盾。

有的时候,尝试问问,均衡价格真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取决吗?这个均衡点存在在现实市场中吗(现实市场价格也许大部分时间并非均衡价格)?凯恩斯经济学里教我们,供求关系,均衡市场,刚性需求。回忆经济学能用在房产价格上我想到的是:“通货膨胀”其实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通货膨胀预期”,预期上涨,结果真会带来上涨。应该学经济学的很多都了解这些。反过来再看看反身性理论,其实这个观点好像有点吻合,并不矛盾,那就是当我们预期广州房产价格被低估时,它真的变得“被低估”,当然没有提到这个“被低估”的观点是有偏差的。但如果套用索罗斯理论呢,具体讲是:我们是参与者,我们的观点是“广州房产价格被低估或起不来”,其实这个观点是偏颇的,因为我们是参与者,但我们的看法又反过来影响了房产市场。这也是创造性谬误,就是,人们对现实的解释是有偏差的,根据这种偏差的观点产生的行动又导致现实真的出现偏差。


讲的有点绕,我想说的是……多角度去“玩一个命题”。这里没有给确定的“为什么”,只是觉得这样思考一个命题也算是另一个角度。

写在前面。

————————--------------------------分割线————————--------------------------

以下转一篇来源:综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林小昭)、城市战争(作者孙不熟)的分析广州财政收入情况的文章,是广州房产价格起不来的原因之一,当然请勿以偏概全,但我自己认为这个原因有一定道理。

以下为部分转文:

有多少钱才能办多少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一个城市财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预算收入的多寡,决定着这个城市在城市建设、民生支出、契税优惠等方面的投入,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今年3月初,标准排名研究院连续三年推出“中国大陆城市财力50强排行榜”。榜单显示,位居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天津、重庆、苏州、广州、武汉、杭州、成都。


一个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名的贡献因素主要有:城市行政级别和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选择、财政税收体制以及当年的偶发因素等。尤其是与当地GDP有一定的正相关性,GDP高的城市,财力相应也要强些。


广州2015年公共预算收入仅为1349.1亿元,仅为深圳的一半左右,不仅远不及天津和重庆两大直辖市,也不如苏州,与排名其后的武汉和杭州差不多,仅位列全国第七。要知道,广州的经济总量可是连续20多年高居全国第三,是我国经济的“第三城”。


这种“错位”的背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作为副省级城市,广州与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之间并不具备可比性。直辖市作为一个省域经济体,其财政收入除了上缴中央财政外,“剩下的都归自己”。但对地级市(包括计划单列市以外的副省级城市)来说,除了上缴中央财政外,还要上缴省级财政。


第二个原因则主要跟广东自身的区域经济格局紧密相关。由于广东经济发展失衡严重,几乎所有最好的资源都流向了珠三角,尤其是广深两大城市。但由于深圳是计划单列市,在税收方面直接与中央分成,不上缴所在省。虽然后来深圳、厦门等计划单列市都向所在省上缴一小部分财政收入,但其数额仍与所在省的期待差距太大。


在东部沿海几个发达省份中,广东是地区发展差距最为悬殊的省份,如果把几个省份的计划单列市扣除,那么广东的人均GDP就位列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倒数第一。多年来,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2个地级市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多个地市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毕竟省内每个地市的发展情况不同,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仍很需要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因此,现有体制下,广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要平衡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其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广州和东莞、佛山等地。广州作为老大哥,自然要做更多贡献。


中山大学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广州本身产生的财政收入是不少的,但能够用于广州自身民生支出、经济发展的财政收入太少了。这是广东的财政结构决定的。“广东的税收主要来源于珠三角,珠三角还要扣除最大的深圳,省级财政主要来源于广州、佛山等地,尤其是广州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可以佐证的是,2015年广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364.76亿元,增长16.2%,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


多年来,广州每产生1元财税收入,大概有0.75元贡献给中央和省内,自己只留下0.25元。以2011年为例,当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总收入3978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79.47亿元,同比增长20.5%。这一年广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还不及财政总收入的1/4。


林江分析说,正是由于广州“囊中羞涩”,因此多年来经常有广州的企业抱怨说,广州能提供的税收优惠不如深圳、成都等地。也正是因为缺钱,所以多年来广州卖地比较积极。


例如,去年的广州土地出让金额创历史新高,达907亿元。大量的土地供应之下,广州的楼市库存去化周期一直比较长,广州的房价也十分平稳,不仅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也跑输厦门、南京等二线城市。


先看一下主要城市的财政收入排行榜(以下统计口径均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包含土地出让金等收入),找一下广州在哪个位置?


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不含港澳),广州的地方一般财政收入排到第7名,与四个直辖市和深圳都相距甚远,且与武汉、成都、南京、杭州等二线城市相比,优势也十分微弱。

广州财力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财力不足,广州对高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如同类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也乏善可陈,导致不少本土企业的业务外迁。


这些年来,广州疲于造城、疲于卖地、负债累累,导致城市大饼越摊越大、产业转型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也要归因于财力不足。这个问题,广州各界已经呼吁了多年,但一直未见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