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 2018年PISA测试成绩出炉,中国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拿下全球第一,如何看待该测试结果?

[图片] PISA - PISA https://www.oecd.org/pisa/PISA-results_CHINESE.png https:/…
关注者
438
被浏览
274,449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又到了3年一度的PISA公布成绩的时刻,这已经是我在知乎上回答的第三个关于PISA的问题了。

这是6年前的回答,大致介绍了PISA项目

这是3年年前的回答,分析了PISA在京沪苏粤排名第十的结果

今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参赛省份有所变动,上海、北京、江苏不变,2015年参赛的广东省被更换为浙江省,名次也从3年前的第十名跃升为第一名。这个名次的变化和参加地区的变化有关系吗?OECD根据每个学生的父母教育、职业、家庭财富和文化条件(比如藏书)为每个学生进行社会经济指数打分,英文简称为ESCS,用3年前类似的方法,首先可以看2012、2015和2018年的家庭背景分布。

从上图可以看到,随着样本的选取,这三轮PISA测试的家庭背景分布还是有很大差异的。2012年(蓝色线)只包括了上海,其家庭背景的分布比较集中且偏高;2015年,评分较低的区间出现了峰值,这可能是来自广东的样本;2018年,随着广东被换成浙江,家庭背景评分较低的区间被抹平了一些,整体家庭背景分布变得平缓,更接近2012年,但整体仍低于2012年的上海单个城市。

和中国的样本分布始终在变化不同,PISA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抽样都是较为稳定的,比如下图是美国在这三年来的家庭背景分布,三条线基本重合。

本次中国重夺第一,我们可以看到twitter或者国外论坛上有很多质疑,比如华盛顿邮报有一篇标题为《China is No. 1 on PISA — but here's why its test scores are hard to believe》的文章

文章有三个质疑:

第一条,中国的成绩上升得太快了,这不可能!

第二条,为什么要把广东丢掉换成浙江,这不合理!

第三条,PISA明明测试了更多中国省份,为什么只给出了这四个省份!

文章的酸味有点浓,但总体来说攻击方向和twitter上很多质疑接近——中国让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参赛,还可能存在掐尖等行为干扰抽样,因此这个成绩不足为信。

真的是这样吗?

一,中国学校抽样并非掐尖

首先,我们将前几名参赛地区的家庭背景分布画在一张图上——

从上图可以看到,中国即使选择了最富裕的四个地区,家庭背景分布在前四名(京沪苏浙、新加坡、澳门、香港)里面也是最落后的,和澳门、香港相比相对接近些,完全比不上美国和新加坡。

而在抽样过程中,以江苏(jssjys.com/Html/Article)和浙江(zjzs.net/moban/index/11)提供的信息为例,可以看到各个学校都会被包括进去:

在上表中可以看到,除了城市高中外,大量农村高中、职校、技校也被囊括其中,这证明PISA在中国的抽样并非掐尖,确实是有15岁年龄学生代表性的。

二,在同样家庭背景下,各国成绩差异如何变化?

和三年前的方法一样,用临近匹配法,我们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重让不同地区的家庭背景分布尽量相似,可以算出当家庭背景分布完全一样时各地区的分数差异,列表如下(下表与2015年处理不完全一致,主要是2015年仅包括城市地区中学)

上表分别列出了2018、2015年领先的分数以及两个年份领先分数的差额。可以看到,在处理到相同背景分布后,京沪苏浙四省的数学、阅读和科学比2015年的京沪苏粤分别高了28.5、29.6、41.1分,这里有一大部分应当来自从广东到浙江的替换。2018年,大陆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日本和美国,领先分数都提高了不少,比较明显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阅读成绩从落后15分到领先15分,2018年被大陆的差距多拉大了30-40分。而美国作为落后100多分的教育落后地区,反而被落下得没有那么多,数学和阅读3年来仅被拉大了10分不到的差距。

因此,目前对中国PISA夺冠的大部分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中国的PISA不仅没有掐尖,即使选择了四个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整体家庭背景仍然弱于目前的前几名。若是控制住家庭背景,中国的领先将更为明显——目前的阅读、数学、科学总分分别领先第二名新加坡6分、22分、39分,进行家庭背景处理后,领先幅度会达到更大的15.2分、31.1分、47分。

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

前面说了很多中国在PISA测试中表现较好的地方,但PISA能告诉我们的远非仅仅如此。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将各科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都分为20个百分位,选择东亚的若干高分地区再加上美国,可以画出下图。

下图的横坐标是家庭背景的百分位,越向右背景越好;纵坐标是每一个二十分位家庭背景的学生的平均阅读成绩的分位点。一般来说,越富裕的家庭成绩越好,这条曲线肯定是向右上倾斜的。

可以看到,在6个地区中,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的曲线相对来说平滑一些,随后是韩国和日本,然后是美国。京沪苏浙的蓝色曲线是最为陡峭的,这意味着在京沪苏浙地区,家庭背景向阅读成绩具有最高的转化效率,这个转化效率甚至大于美国全国。

类似的现象同样出现在向科学成绩的转化效率上,中在六个地区中依然排名第一,美国第二。

只有向数学成绩的转化效率上,京沪苏浙略低于美国,排名第二。

在之前的答案中,我分析了学习成绩向毕业后工资的转化效率,这个效率是越来越低的。

而今天,PISA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京沪苏浙四地的家庭背景向学习成绩的转化效率则已经在东亚和美国的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好家庭能带来好学生,这条真理在中国比其他地方更真

这两个结论似乎给出了相矛盾的现象,但其实根本上并不矛盾,他都体现了一种教育信号的甄别作用不断下降的现实——当学习成绩的甄别作用极端下降到零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学习成绩可以用钱买到,但他并不体现为能力,教育也就失去了信号的功能。


后记:

在写这个答案时,我搜到了一篇9年前的新闻,标题为《上海学生全球测试考第1引欧美关注 国内遭到质疑》

内容和标题一样,在阐述「获得第一」的事实同时,挖空心思自谦,比如有这么一段「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PISA注重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反映的仍旧是知识教育的结果,而这恰是中国学生的强项。这一成绩,不应遮蔽我们在个性培育、人格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事实。」,这段与当年的媒体环境非常吻合,这段话要是放到今天来说,这名专家可能会被骂得很难听。

9年过去,中国又获得了两次世界第一,领先第二名的分数越来越多,再没有人怀疑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领先世界,值得各国借鉴的(值得一提的是,借鉴了中国制度的英国在这两次PISA测试中进步都非常大)

但此时我倒是觉得,有这样的成绩,好吗?优秀吗?当然很好,很优秀,但越是不断领先的时刻,也应该更加警醒,看到潜在的问题。十年前的那些挖空心思的自谦在当年看很迂腐,放到今天来,其实还挺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