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往往在表达爱的时候,会很拘谨和笨拙?

人类作为高等动物,不同的人在基本能力方面都相差无几,在意识形态上天差地别,而差异中的共性在于,我们情感方面具有巨大的极端性。我们表达厌恶和憎恨时恨不得…
关注者
85
被浏览
20,651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点,即表达爱的时候会很拘谨和笨拙这一行为本身是反“生物性的”


何为“生物性”?生物性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饮食、运动、休息、睡眠、配偶、后嗣等的需要,即求偶和子嗣的需求是我们作为生物的一种本性。


我们都知道在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大型陨石撞击到了地球造成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便宣告结束,原始哺乳动物则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才有了如今的物种繁荣。


而在5000多万年前,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又分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又产生了猿。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又出现了两种过渡时期的猿,一种是腊玛古猿,另一种则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人科动物的一个已灭绝的属。被认为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是距今200万年前的人类。)


而在约150万到250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时间转眼又到了约20万年前,这个时候终于出现了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语言和使用更精致的工具的直立人,甚至直立人开始尝试走出非洲来到现代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即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在约30万年前演化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又随着在认知革命后的第三波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出现而在同一时间迅速灭绝,也就是现在正在看这个回答的诸位的祖先。

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要先谈人类的起源,实际上是因为正是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的“求偶”行为实际上是越来越复杂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3300万年前,正在看这篇回答的你变成了一个在非洲雨林中穿梭嘶吼的古猿,狗搂着身子准备吃蚂蚁的你,突然看到了你魂牵梦绕的“女神”,一只正抓着虱子的女猿,你看着她愣了神,接着你使出了你祖传的求偶动作:给她抓虱子!

是的,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你只需要帮她抓虱子,然后把虱子吃掉甚至还能解决掉一顿晚餐,岂不美哉,有时为了和其他同性竞争,你甚至要为了这些虱子和其他雄性打一架,来获得为心爱的她抓虱子的机会,当然这都是心甘情愿,主动到不能再主动的行为。


这虱子一抓就抓了3000万年,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琢磨不定,从前你为她抓虱子就能赢得她的芳心,而在如今这个世道全变了,你站在(此时你已经学会了直立行走)你搭的叶子帐篷前,手上拿着你刚打磨好的石斧,想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而这个姑娘则被眼前那个更强壮的,总会给她带来丰盛的食物的猿人吸引,两个人甚至还能通过简单的语言交流,从那天起你便发誓要成为部落中最强的猿人。

(发誓成为全部落最会打猎的猿)


时间转眼又到了20万年前,你发现你变强了,你开始学会用智商碾压其他物种了,可你还是很难逃脱想要有心爱的姑娘就要成为全村最会打猎的崽,有肉就有姑娘,甚至还能有很多姑娘,甚至成为领袖,走向人生巅峰,带领部族吃到最肥的猛犸象。

你开始想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你也想有心爱的姑娘,你也想跟她说延绵不绝的情话,这一思索又思索了19.5万年,终于到了河姆渡时代,你再也不用开局一根矛,装备全靠打的生活了。


因为你学会了本次更新最重要的操作:种地,开局一把种,装备全靠种,你开始种植水稻,开始用木头修建自己的房子,爱情变得复杂可又变得简单了,更多的土地,更好的木屋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结婚两大件,她不再让你用一只剑齿虎来证明你爱她,她只需要你成为全村最会种地的崽。

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宗教、道德便出现了,相对于“生物性”的“神性”也就出现了。

你再也不能靠抓虱子、打猎、种地来简单粗暴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了,表达爱意也渐渐显得笨拙和拘谨,而造成这种原因的实际上来源于自己从幼年时期便产生的道德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同样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且不同阶段儿童道德情感发展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皮亚杰认为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行为的内在激发力量,影响着儿童道德认知的选择,同时也是儿童形成道德信念,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必要条件。


在大部分人的人生经验中,幼年时代都在父母一定程度的教育下生火,在兄弟姐妹与童年玩伴的嬉闹中长大,而正是这种环境的不同造成每个个体自身对待亲情、爱情的观念有所区别。


在12年张雪峰硕士的论文《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编制及爱情特点分析》一文中所做的调查中发现:情感、奉献、矛盾、理智、幻想、浪漫和激情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情感和激情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矛盾分量表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理智分量表在出生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感、奉 献和浪漫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有恋爱经历和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情感、矛盾、浪


漫和激情分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

该研究结论:

(1)中国大学生爱情观量表包含40个题项,由情感、奉献、矛盾、游戏、理智、幻想、 浪漫、现实和激情九个因子组成。


(2)通过数据分析,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研究大学生爱情心理的 有效工具。


(3)大学生爱情观在人口学变量上和恋爱经历上存在差异。具体来讲,情感、奉献、矛 盾、理智、幻想、浪漫和激情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情感和激情存在显著的年级 差异。矛盾分量表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表现为理科生比文科生对爱情的态度更加犹豫和 矛盾。理智分量表在出生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城市大学生比乡镇大学生择偶时更看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感、奉献和浪漫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 著,有恋爱经历和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情感、矛盾、浪漫和激情分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即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更加注重情感、浪漫和激情,而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处理爱情关系时更加容易犹豫不决。


即在表达爱意这件事情上,主要取决于每个个体的成长、经历环境所共同影响的,本文目的即为从根本上解释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上。

引用:
《试论皮亚杰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与道德教育》作者:赵鑫 刊名:科教导刊(中旬刊)
《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思索》作者:吴汝康 刊名:人类学学报
《道德感知与评价中的信息嬗变和道德焦虑》作者:郁乐 刊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编制及爱情特点分析》作者: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