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UCASS)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今年我作为第一批新生之一,入学了,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待以后我的同学和我自己来回答。
关注者
614
被浏览
705,098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我是社科大经济系的一位学生。这所刚满一周岁没多久的大学,几乎如一位纯然的婴孩,它有许多稚嫩的地方,许多还在磨合之中的不足,但是也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悉心呵护,好好培育,对它充满信心,有担当,有召唤,爱自由。


大约是作为第一届学生的使命感:我们既需要自己探路,也需要成为启照后来者的明灯,我们既需要促进自己的成长,也需要与学校共成长,我们荣辱与共——因此向公众介绍一个真实的、我所经历的社科大,便成为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我将从

一、师资
二、平台
三、同学

几个角度介绍社科大目前的情况。【注意,它正在进行诸多方面的改革(譬如目前英语课程开始分级教学),在下一届,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可能和第一届很不一样,虽然具体情况尚未可知,但基于第一届的试路经验,下一届一定是比第一届的环境更好:)】


刚开学时社科院的张宇燕教授和同学们合影


一、师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家都不陌生。而社科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必然会在这四年内深深的影响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学术视野、我们理论研究的现实底色、我们的研究风格,乃至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触及灵魂的追求旨趣。那么社科院究竟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个问题我不想给出抽象高邈的答案,而是想具体谈谈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同社科院在何种程度发生关联。



(1) 定期会有的讲座



在我们这一届本科生课程规定中,每周三下午会有各个学院的讲座课,回请社科院各个研究所的专家、大咖、研究员,为我们讲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前沿的知识。



在经济学院的讲座中,讲的大都是贴近中国现实实际的研究,以研究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发展现状、新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形态、当下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为政府所做的政策建议和统计预测为主,都非常重视实践,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脉搏,也与社科院一贯务实担当的画风是一致的。

社科院老一辈大师、学者


社科院的做收入分配研究的魏众教授、做计量经济学的李平教授、研究乡村振兴的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教授,做国家资产负债表、哈佛归来的张晓晶教授,研究中国流通产业(hh给我们讲中国发达的快递、物流业让外国学者都感到吃惊)其创新性在国际都获得称誉的依绍华教授,等等等等,都给我们讲过课,他们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性成果,也引导我们的学术研究方向,为我们在中国经济各个方面打开视野。而这些,其他大学不会具有社科院这样独一无二、智库级别的研究视野,也不一定会从大一就给予学生这种智性的熏陶和学术的涵养。


除此之外,我觉得比起可以用语言讲授、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轻易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精神,这种精神只有在切身经历过它的人才可以准确感知,所谓“妙处难与君说”的是,与大师同游、在大师面前执经叩问、为大师耳提面命从而受益良多的这个过程,这种精神上的启迪,思想上的引领。


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的所长 张宇燕教授


虽然不是国际关系学院和人文学院的学生,但是我们也时常能听到张宇燕教授、张政文教授的课。我印象深刻的是张宇燕教授在我们开学初的一次气氛较为轻松融洽的讲座课上的话,他讲自己到各大洲多个国家的访问,讲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风俗、社会的观察,做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研究心得。当他娓娓道来,他和一个年轻人聊天,涉及的一个引发经济学革命的原理,在这种轻松的故事般简单的讲述中,这个原理依然以一瞬的划亮深深震撼了我,原来思想不需要是艰涩的一本《资本论》一样的大部头才梳理得通的理论,不需要是许多人争论百遍依然含混的概念,而可以仅仅从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引发,是一种瞬息的张力,一种反诘后的豁然开朗。这时张宇燕老师很朴素地说,却言近旨远:“要学会发现思想的美。它可能很简单,但它必定是美的。”



而在第二学期为我们讲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李隽旸老师说,当阿基米德坐进浴盆里、水漫了出来,他惊喜地叫道:“尤里卡!尤里卡!(我找到了)”,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她说,我们这些学者,一开始倾心学术最大的快感,大概就是因为这种“叮~”,一瞬间的照亮吧,这种“我找到了!”的欣喜,是其他的都代替不了的。


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隽旸教授

不只是这种学术的志趣的感染,社科院老师们的家国情怀也令我们感动颇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张宇燕老师甫一开学就对我们说的那句话——“思国安者集大义”。不管是中文还是经济,国关还是政行,我们都是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和担当来到这所大学,不畏它建立之初创业辛苦,不惧可能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那些风风雨雨,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虽有“铁肩担道义”的理想,但对它究竟应该怎么做,如何把它和我们现在的年龄、我们的人生规划、我们的社会现实和当下国情匹配,十八十九岁的我们,尚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我们也有过动摇。但是当你的师长,你周围志同道合的同龄人,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使命,在以不同形式践行它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中间为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教授


我们看到魏后凯教授谈及中国农村现状时心中忧杞,激动地从座椅上站起来,给我们分析农业的结构性问题、增产型农业政策使当前农业面临的困境。一位教授说他从前的专业是他喜欢,但并非他现在研究的这个专业,但他正在研究的既是他的志趣所在,又是现实的需要,既实现了他个人的价值,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对社会有用,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另一位年轻的教授为我们讲述,他为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建议,因为当时没有处理好消费者、商家、政府获得的福利比例的问题,政策还不太成熟,因此他略带自责地反思,对我们说思想见地的成熟、考虑问题周全性和学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让我们对学者所背负的“责任”及其缺位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觉得,通过这些事才能看到一个大学的精神,我们的精神。这些大师的言传身教,朝夕与大师相伴的耳濡目染,才是这里真正可贵的东西,我们的精神滋养。



(2) 导师、课题与调研



社科大为每一位大一本科生配备了一名导师。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风格,有的清高,生活朴素,远离社交网络的喧嚣,有的孤傲,不为接课题而接课题,浸心自己的研究中(当然这类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不多orz),有的对学生谆谆教诲不倦,有的对学生成长也分外关心,甫一确定即带学生参加年会、座谈。研究风格也不同,有的导师重理论,重经典阅读(尤以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为多),有的重视实践,带学生做课题,实地调研。


同导师及作为研究员的学长学姐到各省调研(因学术和政策的保密性不予公布参与者肖像)


我的导师是社科院一个经济所的所长,带了四个本科生,两个月安排一次见面,每一次见面都很长时间,对我们的指导也颇为到位,虽然不是经常见到,但是和这样学问阅历都很渊博的老师谈话,每一次信息量都很大,需要消化很久,落实到行动上来。


到工厂调研


除此之外,在导师主持的经济学会中,还有两位学长学姐带我们,一起做国家新兴经济现象的研究,并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说是学长学姐,是因为也是所长的学生,他们一位博士毕业于清华,一位毕业于社科院研究生院,但其实他们已经是社科院的研究员了。他们很年轻,很有活力,严肃中也透露着幽默风趣,在向政府人员介绍我们时,还会自嘲的笑笑说,我们还没有资格带他们这些本科生呢,只有社科院博导、所长级别的学者才有资格带我们,因为社科院师资实在是太多了。


到产业园展示厅调研


大家知道,不是很多大学,会在大一就配备学业导师,在大一就开始做课题调研。但是社科大的土壤却天生具备有利的土壤。学长学姐指导我们做学术调查、文献综述,深入探讨经济概念和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带我们在地方实地调研,研究现实问题,梳理经济政策,剖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现状及转型方式。我们总共调研了很多回,为了减少和课程的冲突,我参加的一次调研为期六天,访问了浙江七八个城市,从智能工厂、企业内部,到产业园、建筑工地规划区,我们都有随学长学姐深入视察询问,这次旅途非常开阔视野,使我对中国当下社会经济运行面貌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对居民、企业、政府三部门经济互动也不停留在《宏观经济学》的书本教材之间,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都能够感到这是有益于我们的成长,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


一次在去往舟山的车上,学姐和学长就一个经济问题争论良久,最后思想碰撞产出出乎意料的理论进展,我和另一个同学也参与讨论,受益良多。我仍记得学姐在争论中说的一句话:


我们必须直面现实,我们必须对现实有价值。


这是这两位社科人讨论到最激烈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研究初心和根本关怀。



(3) 课程



关于我们的课程,是由原来中青院(现在社科大西三环校区(〃'▽'〃))的老师和社科院的老师结合给我们上的。每周三名师讲座上面已经讲过。


公共必修课是由西三环校区的老师教授,因为很容易理解,它属于国家课程必要的内容,而社科院的老师又教不了,因此由西三环校区的老师教授。


西方古典思想著作导读课《尼各马可伦理学》文本细读


然后社科院教授第一学期有张政文副校长给汉语言讲课,财经所张菀洺教授给经济系将微观经济学,如果了解经济学研究的人会理解,因为教授们研究的经济前沿和我们的课本的基础知识差异实在太大,所以我们第二学期宏观经济学换为西三环的老师教授基础内容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经济学家蔡昉教授 时常出席社科大活动


第二学期是张宇燕教授给国际贸易上课,给思政、政行专业上课的有西三环的老师也有社科院的老师,比如社会学李炜老师,社会心理学王俊秀老师,世界史王华老师,西哲赵猛老师,马哲张建云老师,国际政治杨原老师。



我参加的一个公共选修课——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是由社科院世经政所、耶鲁归来的李隽旸老师给我们讲课的。(非常喜欢她!!)


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隽旸教授
朋友圈日常_(:з」∠)_有感而发的记录一下(*/ω\*)


教我们的世界史纲的王华老师来自原来的中青政,他的知识非常渊博,视野也十分开阔。王华老师讲授的世界史很深入,脉络明晰,富有思想性。在我看来,对我们思想的启迪和历史学的熏陶,留下的知识和精神的印象,丝毫不逊色于社科院导师带给我们的影响。(非常喜欢他!!)而给我们讲法律基础的沈老师,近代史纲的秦老师,他们的课程也颇受学生欢迎。穿旗袍的教我们经济法的李靓老师,更是活脱脱从古典水墨画中走出的具有民国气质的Traumlehrerin(理想教授),学问与风骨俱佳。


世界史纲课随堂记(*/ω\*)字丑莫怪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



二、平台



我最爱我们学校的一个是我们的老师,一个是我们的图书馆!我们的图书馆又大又漂亮(hhh),图书馆长着天堂的模样,走进去真应了博尔赫斯这句话。图书馆能够提供的电子和实体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还和社科院大图书馆联通,可以馆际互借。当然和其他高校比如北大,还有国家图书馆也能馆际互借啦。(但是社科院是独一无二吧hhh Tu es unique, tu es magnifique!)

我们的图书馆(≧∇≦)ノ


还有就是我们时常有社科院的会议可以参加啦~比如说社科院成果报告的年会,导师邀请的学术讨论会,还有各大学者云集的探讨会,etc.
这些会议上可以看到很多大咖,你会发现社科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常常会遇到社科院的导师,向他们问问题,听最新的理论成果,感受学术讨论氛围,学习和现实结合最紧密的知识,而本科生也成为会议上不多见的风景线,所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参加社科院年度重大成果发布会
参加中国城市百人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经济学家蔡昉教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科学关心的是现象,以事实为核心,探求物质世界的客观真相及其可能的边界是它的天性;人文社科关心的是价值,以评价核心,关心人和人文世界是它的使命。人文社科的见解高低、思想的层次一定是有高下之分、切与不切之别的,不仅要讲的对,而且要讲得好,因为一定程度上,讲得好就是讲得对。(或者是,讲得好才能讲得对。)所以,对于人文社科,“格局视野”,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好的平台至关重要。只有与最好的大脑对话,追随大师,在和他们的交流碰撞中获得启迪,形成自己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世界,才会有真知灼见。



因此,社科大是不可多得的平台。




了解最新学术成果
社科院的学者平常在研究什么呢(O_o)?? Ah I see.
社科院各个学科种类齐全 学术影响力大 是本科学习四年的一笔思想宝藏
再次开启票圈日常模式_(:з」∠)_


三、同学



我觉得我十分幸运,因为我遇到了这样一群同学。大家的层次都在相当靠前的位置,我是广东省文科的200余名,而和我一样也是一省文科200余名的同学在经济系也有相当一部分。我喜欢我的朋友们。我欣赏他们博览群书,他们的谈吐,他们的识见,他们才华横溢。我欣赏我的同学。从一开始他们就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不肯随波逐流,敢为天下先。在逐渐相互认识中,我更钦佩他们的志趣、胆识、毅力。



因为我们最初选择这所学校都是为了一个初衷,为了智识的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看重的都是它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思想宝藏、它在中国改开中所处的地位、它的责任它的希望。


2017开学研院学长热情的迎新海报


因为在遇到这所大学创立之初“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中,虽然也曾有失望,也曾有动摇、也曾有彷徨,但最终没有放弃,没有因条件的不如意而甘于沉沦,我看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克服着困难,也克服着自身的怯懦,没有被消极情绪打败,我看到你们为自己的发展寻找更好的方法。



因为我们敢于直面现实,没有一味抱怨,情绪低沉。我们敢于直面学校软硬件方面的不匹配,敢于直面教学和行政模式的低效和越位。因为我们愿意做一个叮咬学校每个成员使我们大家都觉醒的“牛虻”,而不是使腐烂者愈加腐烂的添加剂。因为我们愿意做一个建设性的建议者、一个积极乐观的改良者,而不是要它不好。因为我们从我们自身的境遇学习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些事情,因为我们从我们这个大学的共同体构成的“城邦”中学习如何良好地参与政治,培养我们的公民意识。让我们不是深陷此刻忧虑的泥潭,而是去思考大学精神的本质。因为对学校的责任使我们愈加抓紧地读书,去培养我们自己的“明智”,良好的判断力,认识问题本质的洞察力。(你知道,当大家都感到存在问题,还需要、还可以变得更好的时候,能够不受情绪支配,理智且高明地说出问题出在哪里,怎样解决才是良好的途径,并不容易。)


灵心慧质的中文一班~(〃'▽'〃)


我看到一直泡馆的凌华说“读书是第一生产力”,我听到在团会上大家没有人云亦云,“形式上的在场”,而是真正出于专业知识和对社会的观察理解马克思,理解中国,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我看到大家对社会的关注和公心,我看到对多元的包容和一致的责任感。



我看到在大家沮丧之际,若洲一扫阴云,说“对于我们这些具有智性追求的人,那些班级和学校基础事务建设的问题已经不在我们应该讨论的层次了,主要矛盾不是应该在于如何让我们学得更好吗?而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活动太少,而在于我们有十四五门课,课余活动太多,甚至挤占了我们学习的时间。而班级的凝聚力我觉得已经够好了,也不体现在别的上面,我们平常交流学术,比如我和你聊经济学,你和我聊哲学,大家彼此激发,志同道合的人深入探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多才多艺的小伙伴为经济一班题写的墨宝~(≧∇≦)ノ


确实如此,我想起了一次,我和我的室友听完一次质量极“饱满”的讲座,正为那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感到内心愉悦之时,一个同学正为这里地处偏远、快递不便抱怨时,我们却觉得好像文科生很容易为一次讲座的思想升华忘却了外物如何,物质对我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那种不计较的心满意足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式的,内心的纯然无杂,即使是一阵的也分外可贵。



其实本来就是这样。钱钟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而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兼有思想性感、灵魂有趣的同学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之权。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朋友圈日常 为政行的社科院谢菏生教授打call (づ●─●)づ


而我作斯文,不唯要向公众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而且也期愿激励友生,与诸位共勉。敢为天下先者,为天下式。



美好的事物总是困难的,但是在它蛰伏之前,希望早已蕴含其中了。



我们当是开一校之风气的一届,前不见古人,但唯希冀后来者可以蹑随我们开辟的道路更为平坦、更为自信地前行。



我们是一体的。三院都期求着一个更好的明天。



而我们也有潜力将它实现。



天开无际色,大利及人群。


希望日后我们作为校友回忆往昔,这段历史将会是一代人,我们的老师和我们,艰苦创业、击碎一千个困难、确立了我们大学自己应有的学术和社会地位的一段岁月,而不是因为内部分离、整合的不充分、学生没有借助这个平台发挥出最大潜力而最后籍籍无名的历史,我们看到的不只有外界的嘘声、自身的犹疑、当时的困难,更有我们的精神。



而最后让人们记住的,一定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一定是我们的精神。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


以上。



相信大家能够看到,从我的出发点考虑,做到不偏不倚并非我做这篇回答的初衷,比较客观冷静的回答,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下面这篇回答,我亦深深认同,推荐给大家。并且希望大家多听一些信息,在形成自己的判断之前,不要让先入为主的看法侵入自己的脑中,因为填报志愿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技术活儿,如果你自问愿意加入社科大,并且适合这所学校
Then follow your heart and strive for a brilliant tomorrow!



能够忍耐学校初创阶段外界的流言质疑,能够忍耐单调的校园环境精心学术,对哲学社会科学感兴趣并致力于终生研究的学生非常适合报考社科大。对于追求名牌大学所带来的光环以及美誉的考生请绕道,自行选择老牌名牌大学。

报考社科大是一种投资。它有光辉的未来(上限top5),在这之前势必经历一段苦心孤诣筚路蓝缕的岁月。



最后,欢迎大家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We are here waiting for you!

——————

你棹水而来,我扫花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