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怎么样?

今年刚成立的,分数线高吗?学校条件好吗?值得去吗?
关注者
593
被浏览
1,927,471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两年后稍微来补充一下。真的是稍微。

这只是一个彼时刚刚进入大学一学期的学生所作的回答,可以看出其中的稚嫩和青涩。当初写这个回答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写写我自己的感受罢了。如果想了解社科大,我只想说两句话。

第一句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第二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出于对看到的朋友尤其是想要报考社科大的学生和家长负责任的考虑,我如今补充说明这小段内容,就是不希望我的个人化的回答对大家造成误导。

言为心声,但我的言只代表我个人的心声。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感受也不会永远不变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无意冒犯任何人。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要走。与其隔空喊话,不如相忘于江湖。只想祝陌生的你们顺利和幸福。

以下原回答,就不修改了。它只是茫茫时空中某个人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写下来的一段话而已。

———————————————————



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一届本科生。去年夏天填报志愿时曾经在知乎上搜过这个问题,但因为当时没有人真正体验过社科大的生活,其答案也就不太可靠。如今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现在的我大概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希望我的一点小感受能够给以后的同学提供一点可靠的参考。(由于其他方面的需要语言可能略书面)



过去的一个学期,是我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学期。
短短一个学期,就已经为社科大的大师深深折服。他们让我真正地领会到何谓学富五车,何谓著述等身,何谓虚怀若谷,何谓行为世范。正如颜渊谓孔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星光璀璨来形容社科大的讲台是丝毫不为过的。
党委书记张政文教授亲自为我们讲授外国文化概论。跟随着张教授激情澎湃的讲说,我深深地思索着文化与文明的辩证关系,尽情地领略古希腊独特的人文景观,贪婪地吸收着人类文化精华中的精华,如痴如醉地浸润在人文历史的大好河山……教授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年近花甲却声如洪钟,头发斑白却神采奕奕,我想这也许就是文化所塑造出的奇迹吧。在外国文化概论的课堂上,书本已是次要,教授的旁征博引早已将书上单薄的内容填充得满满当当,只需丢掉时间空间的阻隔,凝神跟随他在人类文化的莽莽丛林肆意穿梭,从古希腊神话人类肇始,到荷马悠然吟诵,从西方文学经典到中国四大名著,刚刚还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战火中回望,一下又嗅到了二战中硝烟的气息;刚刚还在为冉·阿让的命运多舛扼腕,一下又因简·爱的爱情坎坷而叹息;还有忧郁又犹豫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意志坚强的悲剧人物阿伽门农、经历传奇瑰丽的浮士德,还有娜塔莎、安娜、韦拉、苔丝……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不断地在耳边呼唤我纵身拥抱文学世界的万千气象。除去知识的讲授,教授时时刻刻不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此时的他又成了一位苦口婆心的长辈,而唯一和其他长辈不同的是,他的道理除了来自自己的生活实践,更来自文化长河中无数人物的经验教训,因此显得更厚重,也更耐人寻味。教授曾经讲到古希腊悲剧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而恰恰是在他的课堂上,潘神的激情与狂热、阿波罗的理性与实际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能认识这样的大师已属难得,享受他整整一学期的授课更是无上荣幸,而能成为他的弟子,在他的指引下进一步探索汉语言文学的世界,实是人生之幸,除了感恩与自己加倍的努力,再无敢有他求。
其他教授同样是魅力四射,令人倾倒的学术巨匠。讲授先秦思想史的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之前一直是为博士生讲课的——专门适应本科生较为薄弱的学术基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原始思维、考古文化、诸子百家等等奥秘无限的知识,一点点带我们探索人类思想滥觞的情景。若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一个动辄为国家级学术课题作开题报告、头衔荣誉数不胜数的大师,是这样的谦和、亲切,在他的微笑里,是作为长者的慈爱,在他的眼睛里,是作为师者的期许;大师之大,或许就在那与世无争的气魄里,在那无限慈爱和宽厚的眼神中吧!还有对我们表面严格但内心满是欣赏与疼爱的郑大华教授,仅是凭他那平和的笑容和可爱的湘潭口音,谁能想到这是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佬呢?
学校每周专门开设讲座课,我们也因此领略了数不清的大师风采: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民国时期外交与中国国际关系的变迁,外国文学研究所长陈众议教授与我们一起探讨了文学的意义,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教授将口头文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带入我们的视野,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教授引领我们思考国学的时代价值,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教授带我们关注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三边问题,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教授启发我们思考人文学术与自我塑造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教授告诉我们优秀学者的基本素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教授带我们回顾和思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教授生动地讲述了语言学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关系,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教授动情地回忆了文学和他人生之间的难解情缘;还有赵稀方教授为我们解开鲁迅不一样的一面,李建军教授启迪我们思考真正的文学应有的模样……太多的大师,太丰富的知识,太广博的视野,太深刻的思想。讲座课上,我们获得的是无价的知识,结识的是有趣的灵魂,留下的,是久久的感动与思考。





曾以为大学的选择会是一次铤而走险的行动,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收获的满是幸福和感动。一个学期,我充实了行囊,坚定了脚步,想必每一位社科大“黄埔一期”的战士们或多或少会有相似的感触。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几乎人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今天我引用这样一句话,不是为了论证其中的道理,而是想借以观照我们年轻的社科大。这句话是1931年梅贻琦在就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的演讲中说到的。
冥冥之中总会觉得,如今的社科大,就像彼时的清华:同样的年轻,也同样的气盛;一样的创业,也一样的勇猛;不知彼时的清华是否和社科大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大楼,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两所学校一样有着仰之弥高的大师级人物,甚至可以说,由于依托了国家顶级智库社科院的资源,今天的社科大似乎更加受到学术界得天独厚的偏爱和恩宠。
回顾清华百年历史,正因为有了大师的引领和早期清华人坚定的信仰,这所中国向现代大学转型时期的先锋院校,才能历炮火摧残而斗志不减,任岁月浸淫而风骨依然。在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后,终于创立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成功范式,成为中国最高学府,引得精英来汇,美名远扬。而如今的社科大,同样是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应时而出。在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当下,社科大有责任,也有能力身体力行,以新生之活力及勇气,顺势而为,走出一条最适应新时代特点的大学教育之路。创业者,只管按照最应时、最合理、最进步的方式开拓呵,不惧旧习阻滞,怎会优柔寡断?社科大,年轻绝不是她裹足的理由,而只会成为她敢闯敢试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师荟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定将开创一个以光荣梦想为名的未来,甚至为中国开启大学教育的全新时代。
年轻的社科大固然有初出茅庐的青涩,但也多了年轻的朝气和斗志,作为第一批本科生的我们何其幸运,我们手中紧握学校的命运枢纽,掌握着描绘未来的主动权。其他知名高校可能更多的是成为学生为自己贴金的名片,但没有借以夸耀的历史的社科大开创者们,注定要用自己的成就打出年轻学校的第一张王牌,注定要用全部的生命熔铸成社科大历史的丰碑。我们怎样,学校便是怎样——这其中,是被时代选择的无上幸运,更是历史赋予的严肃使命!


(小院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