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什么看法?

关注者
99
被浏览
47,152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看到這道題,不禁想說兩句。

佛洛伊德在心理學界基本上被批評的比較多,因為什麼id,ego,super-ego的論說和當中的運作沒法通過實驗證實(證偽)或衡量。加上心理分析/心理動力這塊基於他老的學說而出,但存在很多很大機會是臆測的東東,為了就是說出一套套的心理問題成因,也總是要扯到童年,扯到戀父戀母情節Oedepus什麼的,還扯Libido(不過這些年新一批的人都在降低一切推到性的說法)。加上後來某澳洲學者根據他老人家的手稿紀錄發現他存在很多蒙人的地方,誠信大大下滑,本來只是不科學,到後來被發現不少地方故意往自己理論那邊扯。也有很多研究證明心理提示可以加插本來不存在的記憶,所以依照學說而成的故事很可能就讓被分析者不知不覺的掉進去故事中,一起完成分析師搭建的故事框架。

當然,也有人會認為unconscious方面是他老人家最大的貢獻。。。但是我想說的是,他那個年代的歐洲有很多人沈迷於東方學,尤其是印度冥想和西藏宗教學說。根據所看過的文獻(Crews, 1996; Macmillan, 2001),他老人家就是沈迷者和受影響著之一。如果當時不是他說,也會有其他人說的,因為那是東方神秘學裡面的一個組成部件。

還有一批腦神經科學家認為這位老人家有先見之明(Solms, 2004; Turnbull & Solms, 2007),因為很多說到的機制,和大腦的運作很相似。但是,這是否有些硬來呢?我還說佛教早就說六識(七識八識都有呢!),也早除了分開外境和現量比量,還分開“根”“塵”“識”,這些就是腦神經的運作方式呢!不如說佛陀2500年前就對心理學有巨大貢獻,還有龍樹菩薩唯識學對心理學的貢獻?

目前,據我觀察,在國外對心理分析繼續研究的主要還是心理分析學的學者和從業人員,當然也包括不明覺厲的群眾。但在中國,甚至亞洲,好像他老人家還是蠻受歡迎的。我以前的論文導師教授直接說Freud的書是候機室看的,不能當學術認真對待。我有一次打錯字打成了Fraud,然後導師特意指出說這個Fraud很正確。

我後來想了一下,因為其他的心理干預和治療方式很多都需要尋醫者通過心理治療師的反問自我反省探究,但是這個有違我們習慣的依靠醫生給我們明確的解釋和建議的醫患角色和運作模式。從來醫者是權威,病者只能聽從。心理分析方式因為可以解釋很多故事,然後患者聽完就會釋然,“啊!原來是戀父啊!原來我小時候咋地咋地啊!”一切就卸責了,心裡也好受了。給了錢還要自我探究?我這不是白花銀子了嗎?

心理分析方,existential存在主義方式,和人本主義humanistic方式的心理治療方式在研究裡面比較下來沒有那個效果更優更劣(Tschuschke et al., 2014),其中只有病情嚴重程度和therapeutic alliance有關係,以及治療師專業體驗和病人是否配合治療有關。而另外一個針對不同取向的心理治療師的治療方式傾向研究指出了在心理動力學和心理分析取向以及人本主義取向的治療師間確實有自己不同的理念(Roth, 2015)。但是加上前面那個研究的結論來看,取向不同但沒有效果上的差異,而有關係的是病情嚴重與否以及治療師的專業體驗,如此看來,我懷疑所謂的效果可能完全是看治療師的態度人品了,跟理論有沒有毛線關係真不得而知,可能都是安慰劑效應而已。


參考:

Crews, F. (1996). The verdict on Freud. Psychological Science, 7(2), 63-68. doi:10.1111/j.1467-9280.1996.tb00331.x

Macmillan, M. (2001). Limitations to free associ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12(3), 113-128. doi:10.1207/s15327965pli1203_01

Roth, A. D. (2014). Are competence frameworks fit for practice?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competence frameworks for CBT, psychodynamic, and humanistic therapies. Psychotherapy Research, 25(4), 460-472. doi:10.1080/10503307.2014.906763

Solms, M. (2004). Freud returns: Modern biological descriptions of the brain may fit together best when integrated with Freud's controvers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Scientific American, 290, 82-89.

Tschuschke, V., Crameri, A., Koehler, M., Berglar, J., Muth, K., Staczan, P., … Koemeda-Lutz, M. (2014). The role of therapists' treatment adherenc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therapeutic alliance, and clients' severity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ediction of treatment outcome in eight different psychotherapy approaches.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naturalistic study. Psychotherapy Research, 25(4), 420-434. doi:10.1080/10503307.2014.896055

Turnbull, O. H., & Solms, M. (2007). Awareness, desire, and false beliefs: Freud in the
light of modern neuropsychology. Cortex, 43(8), 1083-1090. doi:10.1016/s0010-9452(08)707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