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和命题态度有什么区别?

1)心灵哲学中对于意向性(intentionality)和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区分? 2)当代心灵…
关注者
143
被浏览
15,511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正在做相关的东西,简单说一点

第一个问题

当代分析哲学家至少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命题态度”这个概念,狭义和广义的。狭义的命题态度是指一组特定理论承诺下的所谓命题态度,广义则是指尽管是对同一对象(现象)的研究,但不接受狭义中的理论承诺,为了更加方便的讨论问题,达到术语的相对统一,也称之为命题态度。

意向性则可以和例如表征性 (representational) 这样的概念互换,它的含义和 Brentano 使用这个词的原始意义大致相同,也即关于性或指向性。但是不包括 Brentano 和 Husserl 认为的意向性的一系列进一步的特点和结构,也即它在 Brentano 和现象学那里复杂的理论承担。

简单来说,命题态度就是 'believe/doubt/hope/desire(...) that...'。我们以下都以信念 belief 为例。

T: A believes that S

狭义的命题态度对于这样的句子至少接受两个预设:

(1) 具有 T 这样的形式的报告是真的当且仅当,A 指代的对象和 'that S' 指代的东西之间处于一种信念关系 (belief relation) 之中;

(2) 这些 that 从句指代的是命题 (propositions)。

这里的命题也是狭义的命题,即 Frege 意义的命题,它必须

  • 是独立于我们的语言,心灵的抽象实体。(柏拉图主义)
  • 是表达它的陈述句的原始的真值承担者 (primary truth-bearer),也就是说一个陈述句(在某个语境下)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在这个语境下)表达的命题是真的
  • 是陈述句的模态内容的承担者
  • 是陈述句的意义 (meaning) 所在
  • 等等

对此并没有太多值得说的。不接受这两个预设的任何一个或都不接受的哲学家也许还会使用命题态度的术语,也就是广义的命题态度。

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尝试刻画这种广义的命题态度

(1) folk psychology 中通常认为是命题态度的那些理论所指代的心灵状态或过程 (mental states or processes);

这种解释仍然接受 folk psychology,至少在这个相关问题上的部分有效性。以及 LOTH (language of thought hypothesis)。它仍然接受命题态度是心灵的或和心灵直接相关。

(2) propositional attitude report 所报告的东西

所谓命题态度报告,即是那些狭义命题态度支持者认为报告了狭义的命题态度的句子或者言语行为(speech acts)。毫无争议,这样的报告存在,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1 少数哲学家,主要是部分取消物理主义者并不承认这些报告实际上报告了什么,或至少报告了什么一致的东西。例如某些段落里的 Quine (<Word and Object> 1960),Paul Churchland( <A Neurocomputational Perspective> 1989)。事实上,他们从根本上就否认意向性的存在,也因此否认存在命题态度,即便是广义的。

例如说,Quine 在得到“翻译不确定性” (the indeterminacy of the translation) 议题后,认为这个议题支持了 Brentano 的意向不可还原命题 ,Quine 认为这个结论和物理主义是相悖的,并因此认为这表明了意向术语的无基础性 (basenessless) 和意向科学的空洞性 (emptiness)。

2.2. 这种解释没有将意向性和命题态度限定在心灵之中,它们也完全可以是行为主义的,甚至是虚构的 (fictional)。

结合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关于意向性和命题态度概念的区分和联系。

① 少数哲学家从根本上否认存在意向性和命题态度。大多数则承认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存在。

② 所有接受命题态度(无论狭义还是广义)存在的哲学家都承认命题态度具有意向性,或者说是意向性的,但是,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意向性这个概念的理论承担是非常不同的。

③ 无论采取哪一种解释,承认意向性和命题态度存在并不意味着必须接受命题态度穷尽了所有意向性:它们仅仅是一类特殊的(同时也是典型的)意向性活动。但我们还可能意向一个现实或可能世界中的对象,或者 Frege 意义上存在于抽象世界的 sense 等等,这些意向性的活动(无论是否是心灵的)不是命题态度。

④ 哲学家未必需要认为所有诸如此类的东西都具有同样的形式。例如说他们完全可以认为,一部分通常的信念是狭义的命题态度,另一部分则不是。例如说认为 current belief 是狭义的,而 dispositional belief 则不是。

⑤ 另一方面,即便那些支持狭义的命题态度的哲学家的观点也未必是完全一致的。分歧可能出现在他们对于命题本质的理解以及他们对这种和命题的意向关系的理解等等。

⑥ 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命题态度都没有严格限定命题态度的范围,即到底哪些动词接 that 从句表示一个命题态度。

第二个问题,当代心灵哲学和 Brentano 以及现象学关于意向的研究有何不同。

方法上的差别是很显然的,现象学,至少很大一部分只接受先验方法,分析哲学的方法则要广泛的多(并不绝对排斥先验方法),在当代则以各式各样的自然主义方法为主。

Brentano 认为意向性是不可还原的,在如下意义上,对意向性的刻画不能仅仅通过对非意向性的刻画所完全描述。这个想法是为 Husserl 接受了的。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的所谓意向的科学(也即现象学)就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个不可还原命题,尤其是严格的不可还原性命题,并不为分析哲学所广泛接受,至少无条件的接受。正如之前所说,物理主义者是决然不会接受这一点的。这就构成了当代心灵哲学的一个主题,即意向性的自然化。不过,当代也有很多现象学者研究意向的自然化的可能性,这方面我不很了解就不说了。

Brentano 认为所有意识活动都具有意向性,但即便是在现象学中,这也不是被广泛接受的,例如 Sartre 就认为某类 self-consciousness 并非是意向性的,而在今天的心灵哲学中,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讨论现象状态和表征内容之间的关系。例如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的支持者就同意 Brentano 的议题,而例如 phenomenal intentionalist 就持有相反的意见。

Frege's Puzzle 和对非实存对象的意向性是一个传统的分析哲学问题,它也许也受到过 Brentano 和 Husserl 的关注。例如 Russell 在 'On Denoting' 1905 中的靶子就是 Brentano 的学生 Meinong。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一个典型的形式是 semantic/content internalism/externalism 之争。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对应于现象学中对 Husserl 的意向对象的理解的争论,例如 Dan Zahavi 'Husserl's Noema and Internalism-Externalism Debate' 2004。而内外部论之争又可以引发出例如 externalism 和 privileged access 是否兼容,externalism 和 Cartesian skepticism 是否兼容,narrow/wide(broad) content 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我所知在现象学中,至少是传统讨论中没有的。

意向性是否必然是规范性的在今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现象学中讨论见该回答的评论。

这些问题,连同意向性的本性是当代分析哲学中对意向性的中心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再简单看一些边缘的或局部的问题。

first-person content, 对自我的意向性至少 Sartre 做出非常详细的讨论,在今天的分析哲学中也有 Sartre (在这个问题上)的支持者,即 self-representational theorist 和 non-conceptual/pre-reflective self-consciousness。不过分析哲学中对 first-person content 的主要考虑还是集中在它的两个语法特性,即 essential indexical 和 immunity to error through mis-identification (IEM) 上。

conceptual/non-conceptual content,这个争论在传统现象学中似乎没有很多讨论。不过由于它在当代的分析心灵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有很多现代的现象学家讨论这个问题(也包括从 Husserl 的某些段落中找到某些线索式的工作)。

perceptual content or the content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这个问题在分析哲学中很多。现象学中的相关讨论可以参考 Charles Siewert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es' in Nohan Mattew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2015

Fregean/Russellian/possible worlds contents,这主要是关于命题,尤其是 structured propositions 的一些特定理论。这个问题就其内容大概是分析哲学特有的。

还有一点,原问题问的是分析的心灵哲学和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研究的区分,不过分析哲学中对意向性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灵哲学中,还有一部分在语言哲学中,它们是从传统的分析哲学那里来的。包括指称理论、语义理论、singualr thought/proposition,还有第一个问题中的命题态度的各个相关考虑等等。当然,它们和心灵哲学并不是独立的。

最后,分析哲学中还有一个 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不过这个问题偏社会学,我也不会。

Further Reading

Stephen Schiffer 'Propositional Content' in Ernest Lepore & Barry C. Smith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2008

这篇文章极其详尽的讨论了当代关于命题态度这个概念的各种可能的理解。但不涉及对意向性的考察。

Eric Schwitzgebel 'Belief' in Sven Bernecker & Duncan Pitchard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Epistemology> 2011

对信念的一个仔细的讨论,尤其可以用以理解狭义和广义的命题态度之间的区别。

Daniel Dennett ‘Intentional Stance’ 1987 Ch.10

对大约50-90年代分析哲学界对意向的讨论做了一个清晰的总结,非常有助于一个总体的理解。

Dan Ryder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Ⅰ: Nature and Role' &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Ⅱ: Naturalizing Content' in John Symons & Paco Calvo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hy of Psychology> 2009

对意向性的两篇更现代性的综述类文章。

对于非命题态度的意向性状态可以参考

Alex Grzankowski 'Non-propositional Attitudes' 2013。作者最近还在就这个主题编辑一本论文集,估计18年就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