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能算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吗?从定位和形态来看,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在这个平民选秀时代,很多人寄希望于一场选秀比赛能成就其梦想,可惜一夜成名者寥寥;在“限娱令”二度加码,各大卫视纷纷为歌舞选秀类节目转型的背景下, 8月…
关注者
108
被浏览
41,235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看了几期听写大会,说说自己的看法。

  • 关于生僻字

我看过的节目中,有一期让我感觉过分难了,其中多次出现“皋陶”(狱神)这样难度的词。不过剩下的几期的平均难度并没有这么变态,一般处于“告罄”这样的水平。

关于什么样难度的字属于生僻字,每个人的标准是有差别的,例如我个人就认为像“耄耋”这样的字不算生僻字,应该是需要掌握的。按我的标准,听写大会中的例字还没有到严重超标的程度。

知乎上有一句话,大意是:按照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没有轮到天赋出场的机会。针对本问题我想说:按照大多数人的词汇量,还没有轮到被词典中的糟粕影响的机会

不过特地说明一下,难度最高的那期好像是偏后的一期。如果听写大会的设置是越接近决赛难度越高的话,那这样的难度设置有失控的迹象,这是我需要反对的。


  • 关于目标人群

即使大多数人并没有被词典糟粕影响,但是上台的选手明显是事先啃过词典了呀,他们是不是受到了节目的负面影响呢?

选手确实是经历了超常(超出普通应试词汇量)的赛前训练。但这种训练带来的不一定全是负面影响。

听写大会是一款央视制作的综艺节目,并不是教育部设置的等级考试。它面对的目标人群并不限于场上的选手,还包括观看这款节目的所有观众。在这个比赛中,高水平的选手能够激发观众的热情,适当的挫败感有助于观众进一步投入节目。举个例子类比,当看NBA的时候,并没有人会始终担心高强度的对抗能轻易摧毁运动员的身体,也很少有人因为NBA运动员受伤而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出去打篮球(好吧这样的家长还是存在的……),因为观众打的业余篮球和NBA的专业篮球并不在一个水平上。

同样,选手进行的词典方面的训练,并不比NBA运动员的篮球训练更不可接受。无论是当NBA运动员还是当听写大会的选手,参加者都需要理解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困难,并且愿意做出额外的付出以获取收益。


  • 关于娱乐性

像《汉字英雄》这类的节目,并没有选择什么优秀中学生来参赛,也没有赛前训练啊,为什么听写大赛不能学一学呢?

央视并不是做不出平民一些的节目。知名的《开心辞典》、《幸运52》、《购物街》等,都是节目找草根上台挑战问答。我认为这次把听写大赛做成这样,是有意为之的。

一方面,目前综艺节目市场草根化同质严重,稍微反其道而行之,也许会吸引一部分水平要求较高的观众的注意,在特定人群中扩大影响力和口碑。例如我就觉得,比赛的转播还可以再纯粹一点,把后台指导老师和同学的加油助威再砍掉一些会更好。另一个答案中也提到了,这样可以远离“青少年益智”的形象定位。另一方面,如上一节所说,适当的挫败感有助于观众投入。

其它非央视的节目也会有类似的现象。例如同样是问答节目,《一站到底》和北京台的《SK状元榜》就明显是不同的风格。说到底,在节目定位的问题上,某一个人、某一批人的喜好都不是问题。真正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有足够的市场,能让“专业化”和“娱乐化”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节目都同时存在?当不同风格的节目需要吸引用户的时候,是不是真正让市场说话,让收视率说话?


  • 吐槽一下

单场比赛的赛制实在是不尽合理。比如,为什么最后两队中有一队的最后一人犯错,另一队的所有人都必须上台回答问题,如果全错的话两队所有人都留下?如果要打造专业性的形象,这样的“翻盘”、“复活”等类似的随机性元素应该再尽量减少一些。


最后回答一下问题:

从节目的新颖度和吸引的关注程度来看,我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现在算是成功的综艺节目。它的定位是希望汉字水平能有所进步的观众人群,因此它在形态上以专业的风格打造其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