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考研难度如何,参考书有哪些?

本人本科山东某双非一本院校,文学专业,想报考中传媒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不知中传媒的传播学专业考研难度如何?中传媒好像不公布初试参考书,能否请大神推荐几本…
关注者
388
被浏览
131,575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谢邀~~~

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育明教育马老师)

马老师解析

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详见教育部网站)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5)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自考和网络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要求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考试科目与同等学力人员的加试科目(见《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入学考试复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目录》)相同。

(6)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7)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两年(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7年9月1日,下同)或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按大学本科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现场确认时需要提交本科阶段8门主干课程成绩单(成绩单有进修学校教务处公章)。

(8)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9)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10)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历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教育马老师)


马老师解析

1.中国传媒大学的传播学考研往年平均报录比约在20:1到25:1左右,竞争非常激烈,准备报考的考生一定早作准备,科学备考。

2.从往年数据来看,考研初试当中,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较大。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而在专业课的复习备考当中,了解招生院校的考研“信息”和“方向”要远比单纯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更重要。

三、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初试参考书目(育明教育马老师)

713传播历史与史论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李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 胡正荣、段鹏、张磊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2012(第三版) 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16传播实务

《传播效果——起源、发展与应用》 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影视政策创新研究》 李继东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拓展: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E·M·罗杰斯 2012.8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传播学简史》 阿芒·马特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袁军、哈艳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传播政治经济学》 文森·莫斯可 著 胡正荣 译 华夏出版社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马老师推荐阅读期刊:

1.《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2.《新闻大学》 复旦大学

3.《国际新闻界》 中国人民大学

4.《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

5.《当代传播》 新疆日报社、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 马老师解析

1.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地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初步将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对应到答题中,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建议大家可以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来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这项工作,为整个备考的成功构建基础;

2.马老师温馨提示:参考书该怎么读才能更有效果?

(1)通读教材;

(2)研究真题,把握出题方向;

(3)结合教材细读,分析复习重点,琢磨该往哪个方向做笔记和思考;

(4)不断融会贯通,该记的一定要记牢,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该理解的要理解,最好不要死记硬背,对于教材所讲观点能有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

(5)除了看专业指定书目,还可以多看看所考学校老师的专著、论文;

(6)根据真题、复试题目等出题方向,找一些相关论文和好文章,记好笔记,多积累,多思考。


四、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大纲(育明教育马老师)

716传播历史与理论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传媒教育、传媒经济学和广告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等。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现实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传播学史

1.美国主流范式的诞生与发展

2.批判研究与多元化

3.本土化: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

(二)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传播与媒介研究的主要方法

2.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差异与结合

(三)传播

1.传播的概念

2.人类传播演进的历史进程

3.人类传播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四)信息、符号与讯息

1.信息及相关概念

2.三论

3.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4.有关符号的理论

(五)传播类型

1.内向传播的定义

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征及相关理论

3.群体传播的定义、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4.组织传播的定义、形式与功能

5.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征

6.传播的功能研究

(六)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不同视角下的传播过程

2.重要的传播模式

(七)传播者与传播体制

1.传播体制研究与媒介规范理论

2.把关研究

3.媒介垄断、媒介组织及其结构

4.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

(八)传播内容与文化

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2.大众传播内容的商业化

3.大众文化

(九)传播媒介

1.媒介及认识媒介的基础性原则

2.各种媒介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劣势

3.新媒介与媒介融合

4.媒介与技术:英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理论

(十)受众

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

2.受众观的变迁

3.受众的行为

4.关于受众的各种理论

(十一)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2.认知理论与传播效果

3.态度劝服研究

4.宣传研究

5.两级传播论

6.创新扩散论

7.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及社会认同研究

8.舆论研究与沉默的螺旋

9.议程设置、铺垫作用

10.知识沟、数字鸿沟

11.媒介对现实的建构

12.涵化理论

13.电视暴力研究

14.媒介与性别研究

15.媒介效果理论的批判及其新发展

(十二)传播研究的专题领域

1.新媒介研究

2.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全球传播

3.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

4.媒介事件

5.健康传播学

6.媒介素养

7.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

8.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

9.广告研究、公共关系、危机传播、品牌战略

10.其他传播研究的前沿课题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816传播实务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传播实务》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传媒教育、传媒经济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实务》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理论的应用、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广告与公关传播、传媒教育、传媒经济、传媒政策法规等。要求考生能了解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具有使用理论和方法来观察传播与媒介状况、分析传播与媒介问题、改进传播与媒介实践等的能力。

本科目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部分,共80分,所有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分专业(方向)指定选作部分,共70分,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方向)选择题目答题。

指定选作一(传播学专业【不含传媒政策与法规】)

指定选作二(传媒经济学专业)

主要考查考生对传媒经济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指定选作三(传媒教育专业)

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媒介本质和传播偏向的思想史;关于教育本质(本真)的思想史;媒介的性质差异及其传播方式特点;媒介的教化作用与教育影响;学校教育的媒介视角及媒介性质解读;个人在传播媒介及所营造世界中的地位。

指定选作四(传播学专业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

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法律基础部分,法律基础部分主要涵盖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法、知识产权法、刑法、诉讼法等领域。

二、考试的内容

※公共部分(80分)

(一)传播理论在媒介实践中的应用

1.媒介规范理论

2.受众理论

3.效果理论

4.媒介产业经济学理论

5.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批判理论

6.与媒介研究相关的文化与社会理论

7.其他理论

(二)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

1.问卷调查及其他社会调查统计方法

2.实验法

3.内容分析法

4.符号学与文本分析法

5.深度访谈、民族志与质化的社会调查方法

6.个案研究法

7.其他方法

※指定选作一(传播学专业【不含传媒政策与法规】)

(一)传播与政治

1.传媒制度、传媒政策与传媒发展战略

2.舆论及其引导

3.政治传播的策略与效果

4.全球传播、文化帝国主义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

5.其他相关课题

(二)传播与经济

1.媒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

3.媒介生产与媒介生态

4.媒介经营管理与跨国媒介集团

5.其他相关课题

(三)传播与社会

1.社会阶层与媒介

2.发展传播学的批评与更新

3.媒介素养与受众研究

4.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应用

5.其他相关课题

(四)传播与文化

1.大众文化研究

2.媒介伦理

3.性别理论、亚文化与大众媒介

4.符号学与媒介

5.其他相关课题

※指定选作二(传媒经济学专业)

(一)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传媒经济的本质与特征

(三)双元产品理论

(四)传媒市场分析

(五)受众分析

(六)传媒组织扩张与规模经济

(七)传媒产业价值链

(八)传媒产业资本运营

(九)政府规制与传媒体制改革

(十)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保护

(十一)国际文化市场

(十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十三)文化影视项目管理

(十四)信息技术与传媒产业融合

(十五)传媒经济前沿案例

※指定选作三(传媒教育专业)

(一)关于媒介本质和传播偏向的思想史

1.伊尼斯的传播偏向思想

2.麦克卢汉对媒介形式的认识

3.第二媒介时代的媒介与传播

(二)关于教育本质(本真)的思想史

1.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2.苏格拉底式对话与孔子的师生对话

3.柏拉图洞穴假说及其教育学上的意义

4.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等教育思想

(三)媒介的性质差异及其传播方式特点

1.身体语言、言语与口耳相传媒介

2.印刷术之前的媒介

3.印刷媒介

4.电子媒介

5.数字化媒介

(四)媒介的教化作用与教育影响

1.口语传统的教化意义及其教育影响

2.书面语传统的教化意义及其教育影响

3.电子媒介中的人

4.数字化媒介中的人

5.媒介教育影响的冲突

(五)学校教育的媒介视角及媒介性质解读

1.学校里的传播媒介及其教育本质

2.从媒介自身性质看学校教育的局限

3.媒介教育功能的国家整合、社会整合与学校自身整合

(六)个人在传播媒介及所营造世界中的地位

1.传播媒介与“童年的消逝”

2.世界与媒介化世界

3.个人与媒介化个人

4.公民的媒介素养

※指定选作四(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

1.法和法律

2.法的本质和特征

3.权利和义务

4.法律价值

5.人权

6.法治和法制

7.法律运行

8.权力分割与制衡

9.立法、执法、司法

10.法的适用

11.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

12.法律关系

13.法律要素

14.法系

15.公民基本权利

16.国家结构

17.宪政

18.宪法的概念与地位

19.政治权利与自由

20.国际人权公约

21.表达自由人权标准

22.宪法审查制度

2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24.行政权力

25.行政行为

26.行政程序

27.民法基本原则

28.民事活动

29.民事法律关系

30.民事主体及民事主体的名誉权、肖像权

31.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

32.民事法律行为

33.民事责任

34.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的构成

35.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意义

36.著作权的权利构成

37.作者的种类

38.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

39.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40.著作权的合理适用

41.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42.中国的诉讼制度

43.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参加人

44.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45.刑事诉讼的基本过程

46.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

47.各类诉讼的基本原则

48.有关侵犯公民人身权、著作权的犯罪行为


五、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介绍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及深入传媒一线参与实践,通晓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介的经营管理实务。媒介经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型应用型学科,研究方法较为综合,总体强调第一手资料的占有,着重与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和本学科理论发展相联系。

本研究方向为传媒产业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型人才,硕士生具备传媒专业素养以及经营管理的素质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量才侧重培养,毕业学生可为传媒产业领域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媒介管理工作的管理型人才,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或研究型人才。

3.媒介与女性方向

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4.国际传播方向

国际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基础及其优势而开创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特色在于把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结合,从传播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透视角度,并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哲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交叉关系来对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播学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形态的研究,(2)基于实证方法的政治传播和国际关系的研究,(3)国际传播学理论范式研究;(2)全球传播(传播的全球化)研究;(3)国际传播效果比较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国际传播的历史进程、行为主体、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等多个维度阐释国际传播现象,并注重运用量化性质的内容分析和受众调查方法以及质化性质的文本考证和田野方法,注重思考传播的主体性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运用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解决国际传播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起对外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完备,大多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理论修养高,业界经验丰富。在课程设置上,本研究方向以理论修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除了为学生开设国际传播史、国际传播理论以及国际传播方法论等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中国政治与外交、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奥运传播、视觉传播、社会传播(或INGO传播)、跨国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全球化、国际政治营销(建设中)等课程,并开展生动活泼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传播的总体态势,又能够运用多种理论范式对信息跨国传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为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5.媒介素养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内、传播学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也是新闻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本研究方向紧紧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优势资源,以提升全体公民媒介素养为最高理想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人才,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研究方向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媒介素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和特点,主要包括国内外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的基本理论及思想,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及特点,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组织、经验和教训,国际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比较,媒介素养教育产品设计和开发,公民媒介素养水平提升的途径和方法等。目前,本研究方向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推广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本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教风、学风严谨,教学经验丰富。除传播学史、传播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传播学专业课程外,还开设有传媒教育史、传媒教育理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前沿、国际与比较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产品设计与开发、媒介研究、媒介制作、媒介与青少年等课程,同时以问题或议题为中心组织方向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具备在传播学和教育学相关领域拓展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终身学习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基础教育学校、科研机构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发研究,能够承担媒体和媒体教育栏目的策划评论,能够承担政府机关、社会教育机构、青少年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教育、宣传、管理、推广等相关工作,以及其他可能的更广意义上的相关社会工作。

6.传播研究方法方向

传播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是传播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着重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如何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解释以及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等,从而达到综合地、深层次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探索和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传播效果的目的。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三大类:研究方法类(科学的基本原理、抽样调查原理、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实验、内容分析、定性研究法、媒介研究、数据处理等)、统计分析类(初级分析法、高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等)和实用软件类(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问卷调查分析软件、专业分析软件,等)。研究特色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既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又重视定量研究方法;既强调基本的理论和框架,又注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软件;既要与国际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同步,又要适应我国本土的传播实际。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科学语言,熟悉逻辑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建模等方法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综合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各种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有关传播学前沿课题和实用课题研究。本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包括: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媒体、市场研究公司和企业从事调查、数据分析和咨询的研究人员或实际工作者。

本方向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团队,成果丰硕,科研项目多,学生参加实习实践的机会多。

7.传播心理学方向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吸纳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取向,探索人类传播活动中心理现象的规律。本方向重点研究传播心理基础理论和传播心理应用。着重于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传播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重视研究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领域中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众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通过揭示这些特有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本方向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创新开拓的研究意识,拥有健康的心理,并能够与传播实践密切结合,具有良好科研素养与从事传播实践的能力。毕业生适合进入科研机构、高校及传播业界等领域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传媒实践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国内首创、并保持领先地位的传播心理研究团队。除了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传播心理理论研究、传播心理应用研究以及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务课程。

8.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

本方向立足于传播学,同时与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领域。 本领域的研究既包括关于有关传媒政策与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相关政策问题的应用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对于学生的相关实务方面的训练。

本方向研究内容,在政策方面,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对于传媒政策的影响、各国传媒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一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媒介政策和具体媒介制度、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未来媒介政策的走向与预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等。在法律方面,主要包括与传媒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权利问题,以及在传媒管制、运作、信息传播实践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具体有民主宪政理论、表达自由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等理论问题;公民的表达权、人格权、经济文化权利等基本权利问题;媒体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问题;传媒领域各种利益冲突的法律调整问题;版权问题;自律问题等。 通过长期的教学与研究,本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研究优势和特色,专业组导师对于传媒政策法律具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对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传媒政策有系统比较研究,与国际传媒法同行保持经常性交流。本研究方向的任课教师具有英语、德语、日语优势。

学生通过本方向的学习、研究和训练,能够具备较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形成扎实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侧重法律学习的学生,能够养成处理传媒法律实务问题必需的素质与技能。毕业生可以从事媒体组织的法律实务工作,以及主管机关的相关岗位工作、各种与媒体内部管理和维权相关的业务工作、与法律相关的媒体业务工作等。侧重政策学习的学生,对于传媒政策和公共政策制定具有专门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毕业生能够胜任国家管理部门和相关公共机构的相关岗位工作,能够从事专门的战略性、咨询性、应用性研究,也可在媒体组织和相关行业从事一定的管理和业务岗位的工作,也可继续在相关专业深造。 本方向也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主要课程为:传媒法基本理论、传媒法实务、传媒行政法研究、传媒侵权法、传媒产业法、传媒与著作权研究、传媒模拟法庭、传媒政策基本问题、传媒政策史、各国传媒政策比较研究、传媒法基本理论、公共政策研究、各国传媒体制研究、传媒伦理等。


六、马老师手把手教你考研复习该如何做笔记


(一)为什么要做笔记? 专业课复习,尤其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做笔记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呢? 首先,对于这部分的同学们来说,本科期间接触的专业知识本来就少。比如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专有名词,本专业的同学即便不明白他们的具体含义,但四年下来,听也听过不少遍了,理解起来自然要快一些。那么跨专业的同学应该如何弥补这一不足呢?马老师认为,做笔记就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做笔记,可以重复这些不熟悉的专业词汇,以至后期习惯用这些专业词汇来进行表述。 其次,通过笔记,把外在的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有助于进行识记和提取。 最后,笔记中有自己的总结和思考,是形成自己专业思维的宝贵材料。 (二)如何做笔记? 1、做笔记不是抄书,抄书也不是没有一点用,但效率太低。如果觉得书上有大段的原话比较好,可以在笔记上标注为参考书哪本书的哪一页,同时给出自己对这段话的概括,以方便日后记忆。 2、一开始第一遍看书的时候先不要着急做笔记,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看书的时候,可以顺手在书上做标记(定义、人物、理论要点等等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有什么问题或者感想也可以写在书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保持看书时的注意力集中) 3、看完一遍书之后再开始做笔记。包括这本书有哪些章节,分别可以归到大纲的哪个知识点下面。每个章节包含哪些要点,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但是尽量保证用专业术语。 4、一个小技巧就是,第一遍做笔记的时候,旁边留一条空白,或者只写在单面上。这样以后再看书,或者看其他书,就可以在原有笔记上进行补充。由于同一学科的不同教材章节排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笔记最好是按照考试大纲来排列,以便于今后知识点的查找。用便利贴进行补充是另外一种方法。 5、以上说的是看书过程中做的笔记。等看完一两遍书之后,要对知识进行整合。这个时候就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总结。 6、在临近考试时,需要自己全面地梳理哪些知识点是可能会考简答与综述的,罗列出记忆块,然后各个击破,逐个进行强化记忆。 7、要时常回顾自己的笔记,否则做笔记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尤其在后期的复习工作中,笔记会成为你主要的复习材料。当然,冲刺阶段也需要回归课本,再把所有知识点全面扫描一遍。但是笔记中所记录的才是精华,是你复习过程中的重点,也应该是你掌握得最好的部分。所以对笔记的强化记忆,是得分的关键。 8、你的笔记最好要包括:看书笔记、错题笔记、专题笔记、记忆块笔记、复习进程记录。


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往年真题(育明教育马老师)

2016

716传播历史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本雅明

2.拟态环境

3.社会化媒体

4.国家形象

5.滚雪球抽样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类传播演进阶段

2.简述我国古代的邸报与小报

三、论述题

1.试论互联网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2.谈谈你对社会转型时期互联网伦理问题的看法(与具体表述有别,但差不多这个意思)

3.“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时代是否存在?请结合近年来的重大舆论事件进行分析。

816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

1.全球传播

2.象征符

3.符号互动论

4.文森•莫斯科

二、简答题

1.简述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2.简述媒介审判及其把关

三、论述题

1.评述传播学批判学派

2.请对“中国梦”的对外传播策略和战略加以分析。


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试办法(育明教育马老师)

复试原则和内容

(一)复试比例在1:1.5左右。

(二)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复试笔试、专业面试以及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三个部分。

1.复试笔试

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2.专业面试

各专业复试考核小组组织专业面试。面试情况要有记录,相关人员要认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复试考核登记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复试评分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复试统计表》,各复试考核小组面试结束,经复试考核小组讨论后,当场给出评语和分数,复试成绩按学校规定时间予以公布。专业面试满分为100分。面试试题须事先命制若干套,须及时更换试题。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面试题目。

3.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

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对象为除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外的所有复试考生。考试采用听录音资料、回答考官问题的方式。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口语听力测试满分为100分。

(三)成绩计算方法

1.复试中复试笔试、专业面试、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满分按100分计。

2.复试成绩计算方法:

复试成绩=复试笔试成绩×40%+专业面试成绩×50%+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或汉语水平测试)成绩×10%。

考生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60%+复试成绩×40%

●虽然每年院校的出题大纲可能会略有变化,但是就总体来说变化肯定不会太大。因此,院校历年的考研真题对于大家来说就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所以,考生在整个复习工作中,仔细研读书目的同时也要注意搜集往年的考研真题。

●除反复演练院校历年真题外,平时多涉猎一些理论专著和学术论文会帮助我们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框架,更加熟悉我们即将进入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对行业的兴趣。而学术论文最好是找目标院校老师发表过的论文,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方向,也为复试打下一个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整个复习备考阶段,相较于纯粹的时间、精力投入,院校内部的考研信息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马老师在此温馨提示各位准备报考传媒大学传播学的考生,若你有院校内部的资源,最好还是赶紧利用起来。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渠道和资源,便可以跟马老师取得联系~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了整个复习工作的方向,获取了准确无误的情报,方能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不说,你头悬梁锥刺股呕心沥血一整年,末了还成了横杠底下的分母。考研路上,马老师为你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