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导师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为何引热议? - 评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要求导师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为何引热议?

来源:中国青年报公众号
2024-03-26 09:51

原标题:“要求导师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为何引热议?

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网站发布消息,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系统已增设“导师指导”模块,全体研究生导师每周要与所指导的研究生见面一次。这引发舆论场上关于导师与研究生见面频率问题的热议。

从校方发布的《关于研究生管理系统增设“导师指导”模块的通知》文件可知,学校要求导师每周与所指导的研究生要有一次见面,可以选择线上,可以选择线下。而且,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情况要及时在山大研究生管理系统中做记录,此信息今后将作为导师上岗资格、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考核依据。换言之,导师与研究生见面,成了一个必须要定期完成的工作,校方也有配套的奖惩机制来督促导师落实要求。校方的做法,引起不少人尤其是研究生的认可与好评。

一直以来,舆论场上不乏研究生吐槽导师“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声音。一些导师对学生的漠视,体现在很多方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联系少、见面少,在不上课的时候,甚至有些学生长期见不到自己的导师。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有很多。首先,不可否认,确实有个别导师缺乏责任感,虽然占着指导学生的名额,拿着指导经费,却不认真对待这项重要工作。一些导师对上课、带学生兴趣不大,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了发论文、评职称等事情上,过度看重个人利益,却忽视了教师的基本责任。

再者,一些导师也想经常跟学生见面,但在研究生扩招之后,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曾有大学老师向笔者反映,以前一名导师带两三个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比较容易与学生多交流,一些导师对学生的生活方面也多有关怀。但是,如今不少导师同时带一二十个研究生,越是名头大的导师,平时也越忙碌,带的学生越多,很难保证与学生时常见面交流。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过去,不少高校的监督和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没能让导师意识到加强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一些导师一味忙着自己的“发展事业”,却不怎么关心学生。即便在学生之间口碑不佳,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江湖地位”。可以说,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就很难督促导师落实教书育人的相关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山大物理学院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切身权益,也有助于鼓励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时常关心学生。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科学奖惩机制的作用下,将会有更多学生得到导师的关爱,这对那些在求学阶段心存迷茫、急需点拨的学生,将带来巨大的帮助。时间一长,也有助于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氛围,真正提高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山大物理学院还特别提到,除了线下沟通,导师每周与学生见面的形式,也可以在线上,这是比较人性化的要求。现实中,有些导师可能需要出差,有时还要长时间出国访问交流,未必能做到每周都与学生线下交流。因此,线上见面交流,也是应当被认可和鼓励的做法。

其实,只要导师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到底是线上还是线下见面交流,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在写论文、求职期间,感到迷茫和焦虑的时候,导师多提供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指导,多一些亲人式的精神关怀,都能让学生感到温暖,获得前行的动力。这些都需要导师真正认识到加强沟通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做到位,而不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被迫”关心学生。(黄帅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