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百年清华校友访谈 - 正文

清华精神带我走上人生大舞台

——1993级校友常宇访谈纪实

  常宇,精仪系1993级本科生、法学院1997级研究生。现任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党委书记。

  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常宇的夏各庄镇党委书记办公室。简易的排房似乎言说着这里的条件并不优越。走进常宇的办公室,繁多的文件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一面党旗在窗外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鲜艳。常宇看到我们走进来,一下子站起来,热情地和我们握着手,当我们落座的时候才发现,桌上早放好了热腾腾的茶水。

  于是,我们的访谈就在这种温馨的气氛里开始了。

  梦的开始——从理到文的转折

  常宇是清华大学1993级的本科生,起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精密仪器与机械系,随着清华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步伐,1995年,清华大学法律系复建。法律系的复建在当时的本科生看来是一种机遇,一种挑战,更是对于未来的一次探索,因此法律系在全校的招生一开始就吸引了在校优秀本科生的全面关注。而从小就对社会科学情有独钟的常宇在那一年也申请了转系,“记得当时报名之后,很久没有结果,我心里还真有点没谱儿,就去主楼,对,当时法学院还没有自己的教学楼,记得当时就是在主楼开了一间办公室。”常宇给我们讲起他当年的故事,“当时是李树勤老师出来接待的我,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啊?’我说:‘我叫常宇!’李老师说:‘哦,回去吧,(录取的人里面)有你!放心吧!’我这心才一下子踏实了!”就这样常宇如愿地成为法学院复建后的第一批本科生。

  在我们问到法学院对他一生的影响的时候,常宇有些感慨,他说:“来到法学院让我感觉我的梦开始了!”

  清华9年:母校让我全面的成长

  在校期间,常宇是学校的主持人,是《紫荆花开》这部备受瞩目的舞台剧的编剧和男主演,是学校评选出的清华十杰,曾经获得过朗诵比赛的一等奖,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近10篇学术论文。

  当我们好奇地问他是如何在这么多事情上面合理分配时间的时候,谦虚的他连连摆手,说这并没有什么:“其实,我只是做一件事都很专注,比如看书,我会从书的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不错过任何一个点,静下心来读书,全神贯注就能有收获。至于那些发表的论文,就是讨论的结果,当时我们的学术氛围很浓,大家总爱谈论一些问题,正是在讨论中形成的思路,帮助我在学术上不断进步。”

  谈到社会工作的意义,常宇感慨颇深:“记得当时很多人质疑,说学生做那么多社会工作有什么用呢?我想说,学校每年投入那么多经费让学生去折腾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在学校给他们搭建起一个锻炼的平台,在大学知识是一方面,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工作的能力,在我现在的年纪看来,那个时候的社会工作对我今天的影响很大。”

  提及话剧《紫荆花开》,常宇说:“我是第二批参加到《紫荆花开》话剧创作及排演活动中来的,忙了一年多吧。在那一年多时间中我们一直在做着一件我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一群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为自己的学校写一部两个多小时的话剧,自己创作、自己排练、自己演出。为了弥补我们在戏剧专业能力上的缺憾,我们在历时十个月的剧本创作中,共查阅了1500万字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10多部话剧作品,从它们的人物构成、戏剧冲突、矛盾设置各个方面归纳抽取优秀作品的精华,把这些经验与技巧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

  清华人的务实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为了写作,他们翻看了一千多万字的书籍,查阅了大量关于原子弹和核试验的资料,采访了三十多位校友。正是这种务实的精神,使得他们这些非专业的创作人员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创作方法,写出了这么一部成功的剧本。演出结束后,这些同学不禁泪流满面,那种感情,没有参与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常宇演说着他在学校的经历的同时,也用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他的成长与他在清华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与教导他的每一位老师,与和他讨论的每一位同窗,与这里结下深深情意的一起奋斗过的兄弟姐妹们密不可分。今天的常宇之所以能够在更宽更广的舞台上展现自我,是与清华这个舞台给他的锻炼密不可分的,从小舞台向大舞台的一次次跨越,成就了常宇和无数清华人的人生。

  9载光阴:数不清的变化,道不尽的年华

  9年的光阴,让常宇见证了清华9载的变迁,也见证了清华法学院的成长。

  常宇和前去访谈的同学们在一起

  如今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宽敞的教室,雄厚的师资队伍,资料齐全的法律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为在校学习的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而紫荆公寓的落成也让本科生的住宿条件在全国都首屈一指。

  而谈到过往的清华时光,常宇不禁感慨万千,“记得我们一开始在法律系上课的时候,还没有明理楼,我们就在三教的一个段里面有几间教室,那时候人也少,所以不觉得条件是差的。”常宇说着,用手摸着脑门,开始回忆,“一开始法学院就是王振民老师(现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于安老师、黄新华老师那么一小批老师,后来陆续又来了崔建远老师、王保树老师、马骏驹老师、高其才老师、高鸿钧老师,学术氛围也一下子浓厚了起来。”

  英伦彼岸的深造——开阔视野的征程

  年轻而有闯劲儿的常宇在结束了清华9年的学业之后,便有幸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了国际经济法的硕士学位。

  在那个时候文科生出国本身就是件困难的事情,申请全奖出国深造就更加困难了。“当时投了利物浦大学,很快得到了回复,他们说录取我了,可是奖学金没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没钱,没有奖学金我去不了!”常宇耸耸肩风趣地说,“后来这事情就放下了,大概在(02年)6月份的时候,我突然收到一封邮件,是香港一个利物浦大学奖学金基金会的,说今年大陆唯一资助的学生就是我,我当时有点惊讶,都有点记不清当初的录取通知书放到哪了,万幸,最后我还是在一堆旧书里找到它了。”常宇的经历似乎有那么点传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真的是“机遇来敲门”。 利物浦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大学,英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便出自这里,而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长官董建华的母校也正是这里。他来到西方社会,用另一个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发现了很多和国内不一样的东西。

  常宇说,在国外做研究,会感叹他们的资料齐全和信息化,在我们小小的国际经济法研究室里,有着全欧洲每一个月的最新判例和资料,而每一位导师对你的学习都是绝对的负责,“我记得我曾经给我的导师写了很多论文,后来我拿回来的时候,总会发现,通篇都被批改过,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语法错误,这证明他们从头到尾地认真读过,这让我很是敬佩。”

  “我想在我的清华精神里突然增添了更多的认真和责任感,可能和在英国的那些经历密不可分。可能这就是一次让清华的精神在我的潜意识里内化的一次过程,也更加深化。”常宇谈到留学经历的同时,总是不忘这对于他自身树立全面的清华精神的重要意义。

  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常宇选择了回来,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回到这片生根发芽也将叶落于此的土地。

  社会选择了我们——清华学生的大舞台

  用常宇的话说,走出清华的他是告别了《紫荆花开》所代表的学生艺术舞台,转而走上社会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大舞台”,一年的利物浦留学生涯开阔了他的视野,但在决定自己未来的关键时刻,他却做了一个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决定。

  “记得当时我在英国的时候过的还不错,当时快毕业的时候也在想,毕了业干点什么呢?正这么想着,一家英国的律所找到我说想让我过去工作,因为他们的很多业务都在中国,我当时很犹豫,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去。”常宇耸了耸肩膀说道,“后来很多人说我傻,‘出国不就是为了在那扎根么?’很多人都这么问,可是我知道,我的人生不在那儿。”

  也许很多人此时想起了华罗庚,想起了钱学森,也许你觉得常宇和他们比起来太过平凡,但是正是无数清华人毅然决然选择为祖国贡献毕生的平凡之举,默默地支撑起新一代清华学子的信念。

  归国后的常宇很快投入到了基层工作中,先是在山西省商务厅条约法律处工作,之后又出任陕西省发改委政策与长远规划处处长,后来常宇被调回北京,来到平谷县夏各庄镇出任党委副书记,开始了新的征程。

  当我们问他为什么选择走基层工作时,却听到了意外的答案,“随遇而安吧,我当时就这么想,现在可以更清楚地说我的想法,因为人的一生,我们总觉得是在自己选择什么,但实际上能够自己选择的东西很少,大部分都是时势、社会、生活去选择你,所以我们能做的往往就是在为你提供的平台上做好自己,随遇而安。”

  常宇说,如今的工作可能在大家看来很平淡,没有什么激情,但在他看来却是一种沉淀,一种积累,这时,常宇想起了当前的大学生村官,他说,大学生毕业之后做村官很好,可以去社会上、去基层多听、多看、多体会,了解表面现象之后的深层含义,这都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和社会的前沿接触,为未来积淀。在这里,常宇给我们打了个比方,“社会就像个大舞台,最终能走到舞台中心去的,必须要在台下下苦功,而基层工作就是台下的十年功,入主流,上大舞台,需要功底。”

  (法学院 高健 王岩 邱灿峰 周青阳 姚平 唐啸 于恬恬 供稿 编辑 襄桦)

2009年06月01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