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研究之二十三——《金瓶梅》之谜四——《作者之谜》

原标题:金瓶梅研究之二十三——《金瓶梅》之谜四——《作者之谜》

《金瓶梅》之谜四——《作者之谜》

自《金瓶梅》问世以来,约四百年间,人们一直对该书作者进行着种种的猜想与推测。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三十说之多。对于这些说法,学术界都曾提出过种种驳难,而立论者尚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之使人难以信服。但是,这些说对于《金瓶梅》作者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值得研究者珍视。而本世纪以来,几乎每一新说的提出,或对旧说的重新论证,都不同程度地对《金瓶梅》作者乃至整个《金瓶梅》的研究,起到了某种深化作用。在诸种说法中,有属于传闻的,有属于推测的,这些大都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作依据,因而显得武断和牵强。还有一类是属于考证的,这类说法比较接近历史,但并不等于历史。在这类说法中,也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是在民间艺人的故事、话本的基础上集体创作,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另一种则认为是个人创作。因此,李开先、王世贞、贾三近、屠隆、李先芳等,均是被考证的对象。当然,这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直至清初,才有人提出了具体的人。最初大约是受沈德符先生的影响,这具体的人被指实为王世贞。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以下三点作为他们的根据:一是沈德符的话:说这本书是嘉靖间某大名士作的。这一位某先生,经过几度附会,就被指实为王世贞。二是因书中所写的蔡京父子,相当于当时的严嵩父子。王家和严家有仇,所以王世贞写这书的目的是报仇和讽刺。三是据本书的艺术和才气而论的。他们先有了一个“忠孝说”的主观之说,以为像这样的作品非王世贞莫属。因此,就有了王世贞说。

鲁迅先生早在1924年就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王世贞作《金瓶梅》说“不过是一种推测之辞,不足信据”。1931至1933年吴晗先生写了三篇文章,详尽论证了《清明上河图》故事的不可靠,并论述了《金瓶梅》应作于万历十年至成历三十年,否定了王世贞写《金瓶梅》说。吴晗先生认为,“嘉靖间大名士”是一句空洞的话,假使可以把它迁就为王世贞,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它归到曾著有杂剧四种的天都外臣汪道昆或以文采著称的张风翼呢?那时的名士很多,为什么不是所谓的前七子以及其他的文人墨客?我们有什么证据说他们不是“嘉靖间大名士”?就是退一步承认王世贞有作《金瓶梅》的可能,但问题是他是江苏太仓人,有什么保证可以断定他不“时作误语”?《金瓶梅》用的是山东的方言,王世贞虽在山东做过三年(1557-1559年)官,但有证据说明在这三年中,他学会了和当地人一样使用当地的方言吗?假使不能,又有什么根据使他成为《金瓶梅》的作者呢?另外,写小说虽不一定要事事根据史实,不过假如是一个史学家作的小说,纵使下笔十分不经意,也不至于荒谬到如清人王昭植所讥:“《金瓶梅》淫亵自不待言。至叙宋代事,除《水浒》所有外,俱不能得其要领。以宋明代官掺杂其是,最属可笑,是人尚未见商辂《宋元通鉴》者,无论宋元正史!”王世贞在当时堪称博雅,时人多以有史识家论之。他自身亦以此自负,且毕生从事著述,卷帙甚富,多为后来修史及研究明代掌故者所取材。1932年在山西发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彻底打破了这种附会与谬说,使吴晗先生的结论显得更加可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