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他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原标题:杨利伟,他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中国的老祖先们似乎对月亮的似水柔情、清凉光辉有着深刻的感情。

嫦娥奔月是千年流传不朽的美丽动人故事。

“月是故乡明”是千古游子的心声,中秋节是月圆之日,佳节元宵是月圆之日,都是团圆的日子。

阴历也是因循着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发明的。

“把酒问月”是与月亮的对话,举杯邀明月是与月亮共舞,明月出天山,玲珑望秋月,明月松间照,海上生明月,月亮被形容作明镜、作白练、作玉盘、做流光、清辉满地,等等。

月全食全过程

月亮那清凉如水的光华似乎伴随着前人们走遍世间的每个角落,在踌躇满志时,在失意落魄时,在流落他乡时,在亲朋团聚时,在生命的每一个起落瞬间。古人们俨然把月亮当作了最亲密最知心的朋友倾心畅谈。

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是三个美国人。

而第一个飞上太空中国人,

他叫杨利伟。

杨利伟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你一定不知道这样的事

1

杨利伟奉命去北京接受航天员培训时,他的战友们都以为肯定是工资上万、住房高级、家具行李一应俱全,外带专车司机,然后就以“那儿要啥有啥你还带这么多行李”为由,把他的行李瓜分了。

他只带着一台没人要的破录像机、几箱书和一床被子到了只有承重墙的宿舍,傻眼的杨利伟发现——居然还有另外11个和他一样的倒霉蛋!

结果航天员们和自己的老婆们一起买了12套几乎一模一样的家具,反而更加坐实了“自带家具一应俱全”的传言。

2

杨利伟在发射前夜还不知道自己被选中。凌晨3点,医生来敲门,第一个叫醒杨利伟。其他两名备份航天员立刻就知道答案了。他俩拿出酒杯,在白开水里加了一滴干红,给杨利伟喝壮行酒,祝旗开得胜。

临行三人在宿舍门上签名留念,形成了中国航天一项文化传统。

两次差点就牺牲了

1

杨利伟在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一书中曝出了个中真相并回忆了太空飞行中的惊险瞬间。

起飞: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

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还好,觉得没问题。

但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地面大厅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按照科学家的设计,只有“神五”平安回到地面,我的这次太空任务才算真正圆满完成。而飞船返回,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人类历次太空飞行证明,返回阶段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我对此也非常清楚。

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壮美照片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调头”,我感到飞船持续减速,向地球的方向靠近。

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的飞船飞行并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术,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飞船返回就会是弹道式的,不可控地下来。比如2008年4月19日,韩国的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联盟TMA-11”飞船,与一名美国航天员和一名俄罗斯航天员一同返航时,飞船就是以弹道式着陆的。当时偏离预定地点420公里,航天员除了遭遇颠簸,还承受了最高10个G的过载,李素妍因此受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杨利伟在接受隔离恢复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

同时,他在书中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

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他是中国航天界一马当先的英雄。

今天是英雄的生日,

玖愿在这里祝这位英雄生日快乐!

祝国家的航天事业再创辉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