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4:03:33

党报范文篇1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中国软力量的基础上,探讨国家软力量发展与党报实现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寻一条通过成功地改革党报来提升国家软力量的新途径。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最先提出“软力量”一说。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力量不仅是指军事、经济等“硬力量”,也包括“软力量”,即精神、文化、制度、舆论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美国而言,民主的旗帜、人权的口号、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和以麦当劳为典型的商业文化构成其软力量的主要内容。与硬力量相比,软力量更具隐蔽性和渗透性,它不仅使美国能够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还可使之博得道德与正义的美誉。当然,硬力量是基础,没有硬力量的支持,软力量难以施展,但软力量可以使硬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软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旦产生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其收益是长期且稳定的。所以,对于国家来说,软力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下中国的硬力量发展不是很充分,且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就决定了国家应更加重视软力量的发展,以弥补硬力量的欠缺。同时,软力量的发展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全球正迎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在现实世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媒体本身就是软力量,其发展有助于软力量的发展。党报是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党报正积极思考转型期的改革策略,探索一条更加科学、成熟的发展之路,需要我们在认真分析我国软力量的前提下,将软力量发展纳入转型期党报改革体系中,或者说,转型期党报改革应考虑到软力量发展因素,这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软力量分析

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的历史沧桑而血脉不断,这足已说明它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虽然自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强有力挑战,但它在艰难中仍曲折前行,并借鉴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壮大自己。这也是中华文明开放性的体现。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明显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加。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软力量有自身优势,但也存在不足。

首先,我们分析中国软力量的优势所在:

1、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或者说,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筑就了中国文化牢固的根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这点来说,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其影响力是世界性的。另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可谓根深叶茂、多彩多姿,这不但丰富了我国文化资源,也突出了我国文化特色。这一切都使中国文化产生了恒久魅力。

2、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文化发挥影响,需要一定的载体,而新闻媒介就是快捷有效的载体。中国的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宣扬主流文化、抵制低级趣味。这就有效地控制了庸俗无聊的低级文化和金钱至上的商业文化,成功地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严肃的高雅文化,表达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并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意义之所在。所以,党领导下的新闻队伍有利于软力量的发展。

3、中国政府对软硬力量的相辅相成地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发展硬力量。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硬力量显著增强,硬力量的发展为发展软力量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对国家软力量的提升。对内,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完善制度、发展民主、尊重人权、重视教育、倡导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中国政府勇于承担国际责任,成为负责任、讲道义的大国,而且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这些政策与措施将会促进软力量的发展。

中国的软力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足,主要原因如下:

1、国民经济需进一步发展。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稳步、持续发展,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明显。只有在经济进一步发展、教育科研投入进一步增加、国民素质全面提高时,我国软力量才能充分发展。

2、意识形态影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集团在其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旨在认识、实现、保护、增进其自身利益。不同意识形态的集团或国家具有不同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这也决定了它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不同。我国和西方国家遵循不同的意识形态,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两者间的文化交流和价值认同。

3、部分人对西方文明过分膜拜,对传统文化未充分重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硬力量上处于强势地位,其软力量也通过遍布世界的贸易网络和覆盖全球的电波信号渗透到不发达国家社会生活中,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逐渐认可了西方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导致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漠视。我国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这样的现象,崇洋媚外、自卑自轻思想占据一小部分人的思想,过分膜拜西方文化、理论和制度,而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足够重视,对中国具体国情缺乏深刻认识。

4、新闻媒介不够发达,中国的声音不够响亮。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媒取得了长足发展,组建了一些实力强劲的传媒集团。但我们的新闻业不论是实力还是影响力,与西方的跨国传媒集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媒体的声音在世界舆论中还不够响亮。

由此可见,处于转型期的党报应抓住自身改革的契机,做好舆论导向,构建和谐社会,并着力于软力量的发展。

二、党报改革与软力量发展

党报改革要着力于国家软力量的发展,是源于媒体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变动的社会转型期,党报必定要担负增强国家软力量的社会责任。而且,新闻媒体本身就是软力量,属于战略性资源。“所谓战略性资源,是指媒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进程中,不仅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而且在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党报理应将软力量发展因素纳入其改革进程中。1、积极探索经济报道策略。在新闻报道中,经济报道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因而经济报道既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又应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微观经济决策的信息。在经济报道中既要谈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要谈目前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城乡差别、地区差异等,以便对经济发展做出正确导向。另外,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经济报道还要注重报道策略。如近两年对铁矿石进口的报道,因报道时机不当,使我国企业在贸易谈判中陷入被动局面。因此,党报的经济报道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来审视对外经济交往,要树立国家利益观和竞争情报观,要寻找经济新闻的真实性与报道时机、尺度之间的契合点。从报道手法来说,经济报道要拒绝冰冷数字的堆砌,要彰显人文关怀,关注公众利益;在写作时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2、主动阐述我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及文化。我国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这会影响中、西间的国际交流。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谈或“淡化”意识形态,“而是如何使我国的意识形态既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为中国民众所广泛认同和接受,同时又要与时俱进,适应世界发展潮流,使意识形态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我们的党报要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国家及人民阐述我们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促进两国及两国间人民的交流。当然,党报的对外宣传,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但要考虑受众意识,不适合刊登“宣传味”浓厚的文章,而要从细节人手,用细节化的语言讲述身边的故事,这样才有触动心弦的真实质感与穿透力。这些都是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有效传播手段。

3、以开放的姿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我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抹不去的‘记忆’和‘当下’,它在本土及海外华人圈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情感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最基本的精神归属和自我身份确定的来源。”因此,党报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理应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中华文明还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在宣传中要以开放的姿态、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使之为全人类共享,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另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所在,党报应积极挖掘、弘扬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彰显我国文化魅力,这也利于繁荣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4、开拓党报发展创新之路。党报虽有打造国家软力量的先天优势,但只有党报本身不断壮大才可能为国家软力量发展做更多服务。故,党报必须开拓自己的发展创新之路,努力提升影响力。

三、转型期党报的改革

转型期社会存在诸多矛盾,也充满活力和机遇。党报要抓住机遇、勇于开拓、敢于改革、善于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报道转型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把握舆论导向,服务和谐社会,进而加强国家的软力量。

1、确立权威、高端的发展思路。党报走权威、高端的发展思路,就是将传统党报向现代主流报纸转型。它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但又关注受众意识,既是党和政府有力的舆论工具,同时又是读者欢迎的高质量报纸。

2、培育品牌的经营理念。打造报纸的影响力是塑造报纸品牌的核心。打造报纸影响力,从内部来讲,报社要运用科学的管理,努力提高报纸质量,使报纸具有自己的风格;从外部来讲,报社要善于营销策划,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增加报纸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对于这一点,党报已采取了实质性的举措,如组建报业集团,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由媒体经营向经营媒体的重要转变。有一些党报已探寻出较成功的发展道路,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其《广州日报》有80%多的读者是自费订阅,报纸还与境外媒体合作,相继推出澳洲专版和北美专版。另外,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还注重人才机制创新。自1995年起,集团每年从名牌大学招收毕业生,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到2006年下半年,集团已引进500多人,其士17名、硕士123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机制,一是选送优秀骨干到英、美进修或考察,二是每年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给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所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功,得益于它的体制和制度创新。

党报范文篇2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1895年曾在西方国家考察过四个月,那里的政治环境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历了几年流放后,列宁于1900年流放期满回到内地。他意识到,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难以展开政治活动,也难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建党,只能首先在国外进行工作。于是他决定同年底出国与当时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合作,讨论重新建党。

从那时起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其间除了1905年俄国爆发民主革命时返回过俄国外,列宁大部分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生活,包括德国、英国、瑞士、法国、奥匈、瑞典、波兰、芬兰等等。这些国家被列宁称为“自由国家”,尽管有时也遭遇一些麻烦,但与俄国黑暗的专制制度相比,列宁获得了在自己的祖国无法想像的广泛的活动自由,特别是新闻出版自由和通讯自由。正是这些自由使得列宁有可能以国外为稳固的基地,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1900—1917年是列宁从事政治活动的成熟期(时年他30—47岁),这种自由的环境,与俄国形成强烈的对照,对列宁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列宁对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公开性和自由度是羡慕的,多次谈到它们。在他活动早期,尤其尊重德国社会的经验和他们的领导人物,诸如倍倍尔、李卜克内西、考茨基等,以及德国党的主要报刊,特别是理论刊物《新时代》。列宁热情地追求精神自由,具有良好的个人民主作风,以及遵循党内活动惯例的“守法”意识,除了家庭的影响外,这些个人的特征主要是长期生活在自由国家养成的。

对两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使得列宁有可能对比不同的政治环境,得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政治斗争策略。他在比较德国社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环境时就指出,在前者,可以展开“广泛民主原则”,其特点有二:“完全的公开性”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他写道:“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仅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我们称德国社会党组织为民主的组织,因为在德国社会党内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甚至党代表大会的会议也是公开的。”选举制“这个条件在有政治自由的国家中是不成问题的。……大家都知道,某个政治活动家起初做过什么,后来又经历过什么变化;他在困难时候表现得怎样,他的品质一般说来又是如何,因此,全体党员自然都能胸中有数地决定是否选举这个活动家来担任党的某种职务。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进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能起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制。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能保证每个活动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1](P131-132)。

而在后者,只能艰难地存在秘密组织,“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1](P132)。因此,列宁关于俄国党报的理论和工作原则,总是与俄国的环境相联系的,如果脱离俄国的具体环境,他的某些观点或说法,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有些难以理解。

列宁不得不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他处理国外党内的事务和在国内解决一些私人事项时,是十分民主的或宽容的。这是他个人民主作风的体现,是他的很真实的一面。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从事党的工作时,环境迫使他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又必须采取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包括党报事务。革命胜利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具有数百年专制传统的俄国处理国务,许多具体问题不采用同质异构的专制措施是不可能即时解决的。在不习惯于民主讨论的环境中,民主讨论带来的往往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党同伐异的小动作。这种矛盾着的现象,使得列宁常常处于民主的主观意识和实际采取的专制措施的夹缝中。我们可以从列宁的一些信件的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无奈和苦恼。他清楚地感受到存在着矛盾,并且努力从制度、观念上让社会和党内逐渐习惯于在国家法治和党内法权的范围内解决问题。但列宁生命的最后几年,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无数内外矛盾交织,他必须处理的眼前事务远远多于未来的法治建设。因而,考察列宁的党报思想,需要从大量的关于眼前工作的论述和少量的体现他对未来设想的论述或做法中把握他的思想。

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几年,军事共产主义试验、苏维埃国家面临白卫军的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工作重心经常变动。研究这个时期列宁关于报刊和新闻政策的论述,更需要考察论述的背景。例如,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西方新闻政策的论述,主要以赞扬为主;在十月革命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媒体对苏维埃的大规模的造谣诽谤,列宁对西方自由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批判成分大大加重。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在于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只引证他某个时期的某句话,可能会出现片面性。

二、俄国工人政党的活动特点和列宁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特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原来属于第二国际的一个党,党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与第二国际主要的工人政党有各种联系。因而,该党早期的组织结构与欧洲其他社会形式上相近,所获得的关于“党”和“党报”的观念也与它们相近。但是,俄国党的组织经常遭到沙皇警察的破坏,其成员不得不总是处于秘密的小组活动的狭小范围,特别是那些被迫到国外活动的小组,在失去一致对敌的环境后,更容易形成相当狭隘的派别。

恩格斯晚年与俄国社会主义者有较多的接触和联系,他很快就发现了俄国人的这一特点。他在1890年给俄国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写信时指出:“我知道西欧少量俄国侨民中正发生什么样的运动。大家相互认识,互相之间的私人关系或是友好的,或是敌对的,所以,必然伴随着分歧、分裂、论战的整个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具有私人性质。这是所有政治侨民所特有的情况。1849年至1860年这段时期我们也经历了这些情况。但是我当时确信,党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首先超脱这种私人恩怨局面和不受这些纠纷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党比其他政党有很大的优越性。你们越是不受这些微不足道的刺激所牵动,你们就越能积蓄进行伟大斗争的力量和时间。……要让西欧所有的社会主义刊物都不向你们的俄国对手开门是不行的。如果俄国运动能够比较公开地在西欧广泛的舆论面前发展起来,而不是躲在与世隔绝的小团体内从而有利于阴谋活动和各种各样的诡计,难道俄国运动本身不会赢得胜利吗?”[2](P388)在列宁作为后生晚辈参加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中的时候,由于党实际上名存实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一党内派别斗争交错复杂的局面依旧。

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在与党内派别而不是与敌人的斗争上,这可能是列宁从事的党务的特征之一。他的论著的相当部分是在与非布尔什维克的派别进行斗争,不断地批判他们,从组织原则、策略原则到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他的目的绝不是要制造更多的派别,而是为了党的政治统一,克服派别而服从于共同制定的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因而,列宁的党报思想,相当程度上是在与其他党内派别斗争时论述的。列宁本身也站在一定的派别上,这就是自1903年党的二大上形成的布尔什维克派(意即多数派,相对的便是孟什维克派,意即少数派)。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派别在主要问题上,代表了正确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结合得较为成功。而孟什维克在组织原则上坚持的基本是第二国际的组织惯例,没有考虑俄国不存在政治自由这一重要的背景条件;在行动方式上,他们太习惯于“自由”的小组活动,而忽略了这些小组已经属于一个直接向敌人进攻的党。

正像恩格斯说的,西欧各国工人政党的早期,在没有获得政治自由、遭受迫害、被迫流亡的情况下,党内的派别争斗甚至超过了共同的对敌斗争。西欧各国政治自由的基本实现,使得领袖们的一切观点和个人的优缺点得以公开,在工人群众的监督下,派别争斗大大减少,即使存在党内派别,通过公开辩论也容易解决问题,党的领导人之间自然存在的不同意见通过开诚布公,多数可以达到协调一致。

然而在俄国,专制制度太强大了,如果秘密存在革命政党,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小组活动上,而且观念上坚持小组习气,那么俄国革命永远不会成功。各个分散的小组必须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党,一个有正确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行动一致的党。于是,在《火星报》时期(1900—1903年),列宁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模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的名称,写作了一本政论小册子《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集中的战斗组织、专业化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因为对于俄国革命来;说,无产阶级没有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当时也没有议会斗争的场所,那么结果就如列宁在另一本小册子《进一步,退两步》中所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3](P415)他甚至借用阿基米德的话语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P121)所以,当我们理解列宁关于党报性质、作用的许多论述时,需要考虑与之相配的党的组织结构。这种关于党的理论,适合当时俄国的环境,是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列宁逝世后的当年,斯大林将它总结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是否得当,这里无法展开,暂且不论。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缔造者出现的,他们是思想家,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党的具体的组织者。而列宁是作为小字辈参加俄国革命的,他不可能像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那样较为超脱,主要从事著述工作。列宁不得不从事许多琐碎的党务和党报的编务,只有很少的时间(例如在年轻时写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专著,1916年写作《哲学笔记》)从事过学术性质的研究,因而他主要是职业党务工作者、政论(特别是党内政论)作家、国务活动家(主要在生命的最后六年)。这种情形使得他的许多论述带有较明显的实用特征,或用于即时的鼓动、反驳,或为了强调某一点而暂时忽略其他,此一时彼一时。必须更多地与实际环境相联系来理解他的论述,从总体上来体会他的思想。否则,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一种不同时间、地点的论述相互矛盾的感觉。一般来说,列宁的思想总体上是前后一致的,只是因为他是现实的政治活动家,多数情况下不是作为思想家在论证问题,才造成这种感觉。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到30岁就已经以他们的著作《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等闻名于西欧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界。关于他们的思想发展和理论的要点,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自己总结概括了出来。而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只是国际共运中一个不大重要国家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很快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但是革命成功后极为繁忙的国务活动,使得列宁很少有时间来系统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和理论要点。他的溘然长逝,使得列宁的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由他的后继者论述的,没有他本人总结概括的依据。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论述长期以来又只有一种钦定的意见,排除了其他的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研究列宁的党报思想时,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依据列宁本人的论述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全面理解。对于现在列宁著作中编者关于某些事件和人物的注释(主要根据前苏联的材料),要带上批判的眼光,因为它们的表述不是客观性语言,带有较强的褒贬色彩。

列宁的个人性格特征更适合做现实问题的高明的政治家,他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写东西很快,具有组织者和鼓动家的天分,能够迅速处理棘手的问题;他爱憎分明,好激动,在激烈的论战中对人对事的判断容易偏激,但是冷静下来后对事对人的判断则较为全面和宽容。他十分注意学习,这可以从他的许多读书笔记中感觉到,但是繁重的工作使得他难以长时间静下来从理论上研究问题。因而,列宁的著作带有论辩家的机智和滔滔不绝的鼓动色彩,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理论著作那样严谨。因而,对于他通过一系列著作、文件、信件表达的党报思想,不宜只就某个比喻、某个词或半句话来反复捉摸,而应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

三、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

由于列宁生活在俄国极端专制的环境下,那里没有供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任何政治手段,公开出版的报刊,不是官方的,就是依附于官方认可的党派的,而且书报检查横行,因而列宁不能屈从于那些官方的或半官方的报刊的观点,在上面发表文章。他也不可能通过为这类报刊撰稿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这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或者其他西欧国家工人政党的领导人那样,可能通过为非党的社会性报刊撰稿而达到宣传目的。他仅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前的1895年,曾在地方性报纸《萨马拉新闻》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是他首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以后,不得不秘密存在,为了划清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党内明确规定党员不得在政治上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虽然允许为了挣钱参加报刊的非政治部分,但是这个界限是较难区分的。在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揭露和批评对方成员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成为一种主要的指摘由头。由于有这种规定,列宁后来写的文章,均发表于党的报刊(包括少量其他欧洲国家工人政党的报刊),他主编的党的报刊和他个人,除了发表批判资产阶级报刊的文章外,与资产阶级报刊几乎完全没有媒体间或人员间的接触和交流。因而,列宁不可能系统论述俄国和西欧一般社会性报刊的工作特点。

列宁在党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均不是新闻,几乎全部是政论,或涉及党内斗争,或涉及正面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或是批判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的论点。他所写的小册子,也均是关于党内思想斗争或国际形势分析方面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刊写的文章中,至少半数是新闻。

列宁创办的报刊,全部是党报党刊,总数有40多家,远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要多。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这些报刊的存在时间通常较短,被封闭掉一家,就改换名称再创办一家;在一个地方被查封,就到另一个地方再创办。但是,他为之撰稿的报刊,也大概是这么多家,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为之撰稿的报刊有200多家,而且其中多 数是非党报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思想家,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从宏观层面讨论世界交往、世界贸易,这种探讨没有国界的考虑,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列宁主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家和党的报刊的职业编辑(十月革命后多次填写表格职业栏时,他填的是“记者”或“著作家”),他面临的具体问题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得多,他只有较少的机会从世界角度探讨问题,诸如帝国主义问题,大多数时间要与各种党内的派别进行斗争,与沙皇政府进行斗争,因而讨论的主要是俄国党和俄国自身的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是党报思想,在这方面他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理论。但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人类的新闻传播、一般意义的信息传播很少;在俄国这个传播技术十分落后的国家,他也无暇关注世界层面的传播技术革命问题,只在晚年的百忙之中,关注过俄国的广播,论述也限于只言片语。

列宁一生都在从事党报工作,这种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即是党的宣传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因而,列宁的宣传思想是融合在他的党报思想之中的,很难完全将宣传思想从中分离出来。

列宁是出色的党报主编,党报中同样也有大量的新闻通讯,他虽然没有像记者那样直接采访和撰写过新闻,但是每天要处理潮水般涌来的关于工人生活和斗争的新闻稿,他对新闻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只是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使得他无暇专门研究新闻的传播。他对报纸的编务和经营也非常熟悉,善于与报纸的通讯员建立亲密的联系,在这方面,他的一些论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为了了解列宁,从1902年的一段他关于社会民主工党创办公开的新闻性报纸的条件的论述,可以展现他对新闻行业的熟悉程度:“要在报纸上(而不是在通俗小册子上)谈城市的和国家的事情,就需要有新鲜的、各方面的、由能干的人收集并整理过的材料。而为了收集和整理这样的材料……就需要专门的作家、专门的通讯员组成的大本营,需要有社会人记者组成的大军,这些记者到处建立联系,善于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密’(俄国官吏常以知道这种机密自傲,而且随便泄露出去),善于钻到各种各样的‘幕后’,——需要有‘因职务关系’而必须无孔不入和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我们这个反对任何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压迫的政党,能够而且应当去寻找、召集、训练、动员并调动这支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去作战——但这一切都还是有待于我们去做的事!”[1](P141-142)

这是列宁的设想,当然,当时的俄国党完全不可能拥有这样庞大的职业记者队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列宁才要强调将为数很有限的这方面的人才集中起来,让他们成为职业革命家,通过高质量的党的中央机关报来宣传党的纲领和策略。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列宁具有俄国特色的党报思想。

回顾列宁生活的时代对他新闻和宣传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个人这方面的思想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些特点:

——非常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党报工作,在党报理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坚持党报正确的办报方针。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他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保证党报理论上正确,看得高于党的组织程序,要求党的领导人和编辑部都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同时,他很善于运用灵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团结党内同志一道工作,这可以从十月革命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集体的构成,看出他的宽容精神。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都曾在党报工作方面与列宁的意见相左,但是这些人后来都在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岗位上。

——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接近报纸通讯员、了解下情的内在动力。列宁长期在国外主编党报,他最为痛苦的事情就是无法全面了解国内工人运动的真实情况。因而,每当遇到从国内来到编辑部的同志,他都要与之长谈。这种党报的编务环境使得列宁养成了通过报刊了解下情的工作习惯,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点。

——无时不刻地考虑到苏维埃报刊工作重心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列宁十月革命后成为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国务活动家的责任意识使他必须考虑“生产建设”这个任何国家存在的前提。他竭尽全力地与各种貌似革命的论点或派别进行斗争,促使苏维埃的各种报刊在内容和内部运作方式上都能适应新的环境。

收稿日期:2002-09-28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陈力丹.列宁论党报和党性[Z].新闻学研究资料,1983,(3、4).

[5]夏鼎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6]吴庭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7]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8]陈力丹.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9]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1]卢森堡.论俄国革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2]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3]麦德维杰夫.论社会主义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四卷[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5]苏共决议汇编:第一、二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6]可利列夫主编.列宁年谱:第1—4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7]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18]邦契—布鲁也维奇.忆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党报范文篇3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1895年曾在西方国家考察过四个月,那里的政治环境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历了几年流放后,列宁于1900年流放期满回到内地。他意识到,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难以展开政治活动,也难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建党,只能首先在国外进行工作。于是他决定同年底出国与当时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合作,讨论重新建党。

从那时起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其间除了1905年俄国爆发民主革命时返回过俄国外,列宁大部分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生活,包括德国、英国、瑞士、法国、奥匈、瑞典、波兰、芬兰等等。这些国家被列宁称为“自由国家”,尽管有时也遭遇一些麻烦,但与俄国黑暗的专制制度相比,列宁获得了在自己的祖国无法想像的广泛的活动自由,特别是新闻出版自由和通讯自由。正是这些自由使得列宁有可能以国外为稳固的基地,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1900—1917年是列宁从事政治活动的成熟期(时年他30—47岁),这种自由的环境,与俄国形成强烈的对照,对列宁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列宁对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公开性和自由度是羡慕的,多次谈到它们。在他活动早期,尤其尊重德国社会的经验和他们的领导人物,诸如倍倍尔、李卜克内西、考茨基等,以及德国党的主要报刊,特别是理论刊物《新时代》。列宁热情地追求精神自由,具有良好的个人民主作风,以及遵循党内活动惯例的“守法”意识,除了家庭的影响外,这些个人的特征主要是长期生活在自由国家养成的。

对两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使得列宁有可能对比不同的政治环境,得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政治斗争策略。他在比较德国社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环境时就指出,在前者,可以展开“广泛民主原则”,其特点有二:“完全的公开性”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他写道:“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仅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我们称德国社会党组织为民主的组织,因为在德国社会党内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甚至党代表大会的会议也是公开的。”选举制“这个条件在有政治自由的国家中是不成问题的。……大家都知道,某个政治活动家起初做过什么,后来又经历过什么变化;他在困难时候表现得怎样,他的品质一般说来又是如何,因此,全体党员自然都能胸中有数地决定是否选举这个活动家来担任党的某种职务。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进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能起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制。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能保证每个活动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1](P131-132)。

而在后者,只能艰难地存在秘密组织,“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1](P132)。因此,列宁关于俄国党报的理论和工作原则,总是与俄国的环境相联系的,如果脱离俄国的具体环境,他的某些观点或说法,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有些难以理解。

列宁不得不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他处理国外党内的事务和在国内解决一些私人事项时,是十分民主的或宽容的。这是他个人民主作风的体现,是他的很真实的一面。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从事党的工作时,环境迫使他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又必须采取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包括党报事务。革命胜利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具有数百年专制传统的俄国处理国务,许多具体问题不采用同质异构的专制措施是不可能即时解决的。在不习惯于民主讨论的环境中,民主讨论带来的往往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党同伐异的小动作。这种矛盾着的现象,使得列宁常常处于民主的主观意识和实际采取的专制措施的夹缝中。我们可以从列宁的一些信件的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无奈和苦恼。他清楚地感受到存在着矛盾,并且努力从制度、观念上让社会和党内逐渐习惯于在国家法治和党内法权的范围内解决问题。但列宁生命的最后几年,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无数内外矛盾交织,他必须处理的眼前事务远远多于未来的法治建设。因而,考察列宁的党报思想,需要从大量的关于眼前工作的论述和少量的体现他对未来设想的论述或做法中把握他的思想。

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几年,军事共产主义试验、苏维埃国家面临白卫军的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工作重心经常变动。研究这个时期列宁关于报刊和新闻政策的论述,更需要考察论述的背景。例如,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西方新闻政策的论述,主要以赞扬为主;在十月革命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媒体对苏维埃的大规模的造谣诽谤,列宁对西方自由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批判成分大大加重。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在于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只引证他某个时期的某句话,可能会出现片面性。

二、俄国工人政党的活动特点和列宁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特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原来属于第二国际的一个党,党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与第二国际主要的工人政党有各种联系。因而,该党早期的组织结构与欧洲其他社会形式上相近,所获得的关于“党”和“党报”的观念也与它们相近。但是,俄国党的组织经常遭到沙皇警察的破坏,其成员不得不总是处于秘密的小组活动的狭小范围,特别是那些被迫到国外活动的小组,在失去一致对敌的环境后,更容易形成相当狭隘的派别。

恩格斯晚年与俄国社会主义者有较多的接触和联系,他很快就发现了俄国人的这一特点。他在1890年给俄国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写信时指出:“我知道西欧少量俄国侨民中正发生什么样的运动。大家相互认识,互相之间的私人关系或是友好的,或是敌对的,所以,必然伴随着分歧、分裂、论战的整个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具有私人性质。这是所有政治侨民所特有的情况。1849年至1860年这段时期我们也经历了这些情况。但是我当时确信,党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首先超脱这种私人恩怨局面和不受这些纠纷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党比其他政党有很大的优越性。你们越是不受这些微不足道的刺激所牵动,你们就越能积蓄进行伟大斗争的力量和时间。……要让西欧所有的社会主义刊物都不向你们的俄国对手开门是不行的。如果俄国运动能够比较公开地在西欧广泛的舆论面前发展起来,而不是躲在与世隔绝的小团体内从而有利于阴谋活动和各种各样的诡计,难道俄国运动本身不会赢得胜利吗?”[2](P388)在列宁作为后生晚辈参加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中的时候,由于党实际上名存实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一党内派别斗争交错复杂的局面依旧。

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在与党内派别而不是与敌人的斗争上,这可能是列宁从事的党务的特征之一。他的论著的相当部分是在与非布尔什维克的派别进行斗争,不断地批判他们,从组织原则、策略原则到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他的目的绝不是要制造更多的派别,而是为了党的政治统一,克服派别而服从于共同制定的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因而,列宁的党报思想,相当程度上是在与其他党内派别斗争时论述的。列宁本身也站在一定的派别上,这就是自1903年党的二大上形成的布尔什维克派(意即多数派,相对的便是孟什维克派,意即少数派)。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派别在主要问题上,代表了正确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结合得较为成功。而孟什维克在组织原则上坚持的基本是第二国际的组织惯例,没有考虑俄国不存在政治自由这一重要的背景条件;在行动方式上,他们太习惯于“自由”的小组活动,而忽略了这些小组已经属于一个直接向敌人进攻的党。

正像恩格斯说的,西欧各国工人政党的早期,在没有获得政治自由、遭受迫害、被迫流亡的情况下,党内的派别争斗甚至超过了共同的对敌斗争。西欧各国政治自由的基本实现,使得领袖们的一切观点和个人的优缺点得以公开,在工人群众的监督下,派别争斗大大减少,即使存在党内派别,通过公开辩论也容易解决问题,党的领导人之间自然存在的不同意见通过开诚布公,多数可以达到协调一致。

然而在俄国,专制制度太强大了,如果秘密存在革命政党,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小组活动上,而且观念上坚持小组习气,那么俄国革命永远不会成功。各个分散的小组必须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党,一个有正确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行动一致的党。于是,在《火星报》时期(1900—1903年),列宁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模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的名称,写作了一本政论小册子《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集中的战斗组织、专业化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因为对于俄国革命来说,无产阶级没有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当时也没有议会斗争的场所,那么结果就如列宁在另一本小册子《进一步,退两步》中所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3](P415)他甚至借用阿基米德的话语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P121)所以,当我们理解列宁关于党报性质、作用的许多论述时,需要考虑与之相配的党的组织结构。这种关于党的理论,适合当时俄国的环境,是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列宁逝世后的当年,斯大林将它总结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是否得当,这里无法展开,暂且不论。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缔造者出现的,他们是思想家,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党的具体的组织者。而列宁是作为小字辈参加俄国革命的,他不可能像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那样较为超脱,主要从事著述工作。列宁不得不从事许多琐碎的党务和党报的编务,只有很少的时间(例如在年轻时写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专著,1916年写作《哲学笔记》)从事过学术性质的研究,因而他主要是职业党务工作者、政论(特别是党内政论)作家、国务活动家(主要在生命的最后六年)。这种情形使得他的许多论述带有较明显的实用特征,或用于即时的鼓动、反驳,或为了强调某一点而暂时忽略其他,此一时彼一时。必须更多地与实际环境相联系来理解他的论述,从总体上来体会他的思想。否则,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一种不同时间、地点的论述相互矛盾的感觉。一般来说,列宁的思想总体上是前后一致的,只是因为他是现实的政治活动家,多数情况下不是作为思想家在论证问题,才造成这种感觉。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到30岁就已经以他们的著作《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等闻名于西欧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界。关于他们的思想发展和理论的要点,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自己总结概括了出来。而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只是国际共运中一个不大重要国家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很快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但是革命成功后极为繁忙的国务活动,使得列宁很少有时间来系统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和理论要点。他的溘然长逝,使得列宁的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由他的后继者论述的,没有他本人总结概括的依据。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论述长期以来又只有一种钦定的意见,排除了其他的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研究列宁的党报思想时,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依据列宁本人的论述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全面理解。对于现在列宁著作中编者关于某些事件和人物的注释(主要根据前苏联的材料),要带上批判的眼光,因为它们的表述不是客观性语言,带有较强的褒贬色彩。

列宁的个人性格特征更适合做现实问题的高明的政治家,他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写东西很快,具有组织者和鼓动家的天分,能够迅速处理棘手的问题;他爱憎分明,好激动,在激烈的论战中对人对事的判断容易偏激,但是冷静下来后对事对人的判断则较为全面和宽容。他十分注意学习,这可以从他的许多读书笔记中感觉到,但是繁重的工作使得他难以长时间静下来从理论上研究问题。因而,列宁的著作带有论辩家的机智和滔滔不绝的鼓动色彩,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理论著作那样严谨。因而,对于他通过一系列著作、文件、信件表达的党报思想,不宜只就某个比喻、某个词或半句话来反复捉摸,而应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

三、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

由于列宁生活在俄国极端专制的环境下,那里没有供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任何政治手段,公开出版的报刊,不是官方的,就是依附于官方认可的党派的,而且书报检查横行,因而列宁不能屈从于那些官方的或半官方的报刊的观点,在上面发表文章。他也不可能通过为这类报刊撰稿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这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或者其他西欧国家工人政党的领导人那样,可能通过为非党的社会性报刊撰稿而达到宣传目的。他仅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前的1895年,曾在地方性报纸《萨马拉新闻》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是他首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以后,不得不秘密存在,为了划清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党内明确规定党员不得在政治上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虽然允许为了挣钱参加报刊的非政治部分,但是这个界限是较难区分的。在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揭露和批评对方成员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成为一种主要的指摘由头。由于有这种规定,列宁后来写的文章,均发表于党的报刊(包括少量其他欧洲国家工人政党的报刊),他主编的党的报刊和他个人,除了发表批判资产阶级报刊的文章外,与资产阶级报刊几乎完全没有媒体间或人员间的接触和交流。因而,列宁不可能系统论述俄国和西欧一般社会性报刊的工作特点。

列宁在党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均不是新闻,几乎全部是政论,或涉及党内斗争,或涉及正面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或是批判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的论点。他所写的小册子,也均是关于党内思想斗争或国际形势分析方面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刊写的文章中,至少半数是新闻。

列宁创办的报刊,全部是党报党刊,总数有40多家,远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要多。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这些报刊的存在时间通常较短,被封闭掉一家,就改换名称再创办一家;在一个地方被查封,就到另一个地方再创办。但是,他为之撰稿的报刊,也大概是这么多家,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为之撰稿的报刊有200多家,而且其中多数是非党报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思想家,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从宏观层面讨论世界交往、世界贸易,这种探讨没有国界的考虑,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列宁主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家和党的报刊的职业编辑(十月革命后多次填写表格职业栏时,他填的是“记者”或“著作家”),他面临的具体问题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得多,他只有较少的机会从世界角度探讨问题,诸如帝国主义问题,大多数时间要与各种党内的派别进行斗争,与沙皇政府进行斗争,因而讨论的主要是俄国党和俄国自身的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是党报思想,在这方面他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理论。但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人类的新闻传播、一般意义的信息传播很少;在俄国这个传播技术十分落后的国家,他也无暇关注世界层面的传播技术革命问题,只在晚年的百忙之中,关注过俄国的广播,论述也限于只言片语。

列宁一生都在从事党报工作,这种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即是党的宣传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因而,列宁的宣传思想是融合在他的党报思想之中的,很难完全将宣传思想从中分离出来。

列宁是出色的党报主编,党报中同样也有大量的新闻通讯,他虽然没有像记者那样直接采访和撰写过新闻,但是每天要处理潮水般涌来的关于工人生活和斗争的新闻稿,他对新闻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只是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使得他无暇专门研究新闻的传播。他对报纸的编务和经营也非常熟悉,善于与报纸的通讯员建立亲密的联系,在这方面,他的一些论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为了了解列宁,从1902年的一段他关于社会民主工党创办公开的新闻性报纸的条件的论述,可以展现他对新闻行业的熟悉程度:“要在报纸上(而不是在通俗小册子上)谈城市的和国家的事情,就需要有新鲜的、各方面的、由能干的人收集并整理过的材料。而为了收集和整理这样的材料……就需要专门的作家、专门的通讯员组成的大本营,需要有社会人记者组成的大军,这些记者到处建立联系,善于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密’(俄国官吏常以知道这种机密自傲,而且随便泄露出去),善于钻到各种各样的‘幕后’,——需要有‘因职务关系’而必须无孔不入和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我们这个反对任何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压迫的政党,能够而且应当去寻找、召集、训练、动员并调动这支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去作战——但这一切都还是有待于我们去做的事!”[1](P141-142)

这是列宁的设想,当然,当时的俄国党完全不可能拥有这样庞大的职业记者队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列宁才要强调将为数很有限的这方面的人才集中起来,让他们成为职业革命家,通过高质量的党的中央机关报来宣传党的纲领和策略。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列宁具有俄国特色的党报思想。

回顾列宁生活的时代对他新闻和宣传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个人这方面的思想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些特点:

——非常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党报工作,在党报理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坚持党报正确的办报方针。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他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保证党报理论上正确,看得高于党的组织程序,要求党的领导人和编辑部都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同时,他很善于运用灵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团结党内同志一道工作,这可以从十月革命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集体的构成,看出他的宽容精神。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都曾在党报工作方面与列宁的意见相左,但是这些人后来都在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岗位上。

党报范文篇4

今天召开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市党报党刊征订发行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镇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下面,我根据党委、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

党报党刊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重要宣传思想舆论阵地。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工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发行问题,而是我们党不可或缺的执政行为和执政方式,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数量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量多量少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声音能不能传递到千家万户,党的部署能不能贯彻到人民群众中去,党的政策能不能传达到基层、落实到基层,党的舆论阵地能不能扩大和巩固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各党总支、村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级媒体的信任和支持,特别是《枣庄日报》、《滕州日报》等重点党报党刊对我镇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报道我镇的重头稿件和发稿数量连续多年稳中有升。这些年来,我镇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重大成绩的取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群众安居乐业大好局面的形成,都是与主要媒体的大力宣传、舆论支持分不开的。

党报党刊发行征订工作完成好不好,直接反映各村、各部门的执政水平,反映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执政水平。全镇各村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对重点党报党刊重要作用的认识,把征订好、发行好、运用好重点党报党刊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重要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抓好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

关于2014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工作要求,镇党委已经将任务分解到了各党总支、各村、各部门和各企业,各党总支、各村、各部门和各企业一定要树立信心,按照党委的要求,认真搞好宣传发动,全面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市委交给的征订发行任务。

一要突出发行重点,确保完成发行任务。2014年度我镇党报党刊发行的重点仍然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支部生活》杂志、《枣庄日报》和《滕州日报》等,这是我们征订发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委下达的征订发行计划是各村各部门的一项政治任务、硬任务,只能不折不扣、足额足量地完成,不准打折扣留缺口,要想尽千方百计坚决完成任务。

二要规范经费使用,严格征订纪律。目前,党报党刊订阅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公费和党费,确保重点党报党刊任务的完成,必须对公费、党费的使用进行明确规范。总的原则是:必须要首先保证完成党报党刊征订发行,然后再征订其他党报和对本职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重点报刊。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具体来说,遵守这个原则,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各单位在没有按规定完成重点党报党刊征订任务之前,一律不得公费订阅其他报刊。二是单位用定额管理的公费订阅报刊,必须首先订阅重点党报党刊。严禁用公费订阅消费、娱乐、生活服务类报刊。三是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公费订阅报刊使用情况。邮政局要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搞好配合。宣传科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把好经费关。

三要创新征订发行体制,拓宽征订发行渠道。今年,市委下达给我镇的党报党刊的任务数量有所增加,镇里的任务总量也增加,但是下达给各单位的任务基本没有增加。面对今年党报党刊征订的新问题、新难题,各单位要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开拓新的征订发行渠道,积极主动地筹集党报党刊征订经费。垂直管理的部门,如工商、国税、地税,金融、供电、电信、检察室、派出所、法庭、司法、粮所、供销等,要做好对上对接协调,想千方百计,确保重点党报党刊订阅任务全面完成。民营企业要高度重视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工作,按照任务要求全面征订,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征订范围。

三、加强领导,按期完成

党报范文篇5

刚才,××同志总结了全县2005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并对2006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日报》社××总编也就如何做好发行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再强调两点:

一、关于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党报党刊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党报党刊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部署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反映社会各层面工作情况和人民群众意愿等重大任务,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首先,党报党刊是党的基本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要阵地。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也是意识形态错综复杂的社会;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在新形势下,用正确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必须紧紧依靠党报党刊这个主要阵地。其次,党报党刊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主要载体。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的舆论导向正确,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就在前进的道路上健康发展;什么时候舆论导向错误,我们的工作就会走弯路,甚至遭受失败。第三,党报党刊是联系群众、组织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党报党刊能够及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宣传各级党政机关的重大决定,特别能够及时报道、宣传、推广基层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是党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的重要渠道。

(二)要进一步明确党报党刊发行的重要责任

我们党之所以发展壮大并取得政权,一靠笔杆子,用马克思理论武装全党;二靠枪杆子。有了革命理论才有人民武装,才能用党的理论指挥人民武装,这正是党报党刊的作用所在。各级党组织都要把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部门党委(党组)“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按照过去的经验,保持经费渠道不变、任务不变,坚持目标不动摇,力争实际完成数有所增长。二是要多渠道筹集经费。要鼓励私人订阅,公家补贴,县级部门对口扶持,支持“报刊扶贫”。从今年起,县级部门与乡镇实行同考核、同奖惩,要和乡镇同舟共济,积极帮助乡镇解决订阅资金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要严肃发行纪律。党报党刊的发行由县委宣传部统一管理,统一下达征订任务。其它行业报刊一律不得采用行政手段或以与资金项目挂钩等办法强行要求基层党组织订阅,否则,将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于内部资料,要按照自愿订阅、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组织订阅。

二、关于当前工作

目前,离年底已不到两个月时间,各乡镇、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抓紧时间,扎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奋力冲刺全年目标。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要瞄准全年目标任务不动摇,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了解、认真分析今年gdp增长、财政收入、安全生产、工业经济等目标完成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促进发展,千方百计保证目标顺利完成。

2、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方法。近年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改革的步子在加快,工作的内外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工作的形势变化很大。乡镇的同志一定要多思考职能如何转变、基层干部该做什么等问题。在这方面,××镇、××乡发展蔬菜产业的成功经验已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乡镇及乡镇干部的职责就是帮助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意识,实现增收致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

3、要切实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前段时间,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使我们的工作很被动,这样的教训十分深刻。目前,禽流感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现,我国部分地区也发现病例。尽管前期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各乡镇、部门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健全防控网络,落实防控措施,大打一场禽流感阻击战,防止疫情在我县发生。

党报范文篇6

那么,怎样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呢?笔者以为,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顺应形势、锐意创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树立读者的中心地位意识,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个信号,切实“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首先,党报党刊要增加信息量。

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在急速增长,而且要求与新闻事实发生同步。而通畅发达的资讯传播,对人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强调,人们只有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信息,才能真正得到精神解放,才能消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才不致由于消息闭塞“结果就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孤陋寡闻的动物”,进而“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的首创精神”。所以,党报党刊应该顺应时代多元、多层、多变的特征,积极主动拆除人为的藩篱,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广泛传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在包容中引领多元的声音,使社会各种声音的交响更加和谐美妙、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这样做就能争取读者而不是流失读者。

其次,党报党刊要注重可读性。

由于“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语),党报党刊关注的重心应当是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呼声。这就要求党报党刊及时披露国计民生信息,主动设置公众关切的重大议题,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以新闻价值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来选择新闻、设置议题、编排新闻,大胆改革按职务高低排序、行业性质归类、国内国际分野的旧工作习惯。特别是在议题设置时,不应当只报道上级领导或社会精英认为重要的的议题,不应当仅仅追求报道领导人或政府活动的全面性,而应当尊重公众意愿,实施科学传播。

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有过成功的实践。1950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要求:“适应全国逐步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情况,全国报纸应当用首要的篇幅来报道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宣传生产工作和经济财政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讨论解决这些工作中所遇到的各项困难的办法。”“应当减少关于会议、机关活动,负责人员的不重要的言论行动,没有广泛重要性的文告文电的篇幅。对于重要的会议和文告应当力求用适当的新闻通信和评论加以生动而通俗的解释,以便为人民群众所了解。”1956年7月,人民日报照此精神改版。改版后头版头条罕见会议新闻,批评性报道和读者来信空前密集,、接见外宾的报道和照片,篇幅很小,不占据主要版面。党和政府的公报式文章,只有一二家中央级报纸全文发表。这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

近些年,党中央领导又反复强调改进会议新闻,大大减少会议新闻和领导讲话的篇幅;改进领导活动的报道,对内事外事都要以新闻价值大小来决定,不应有行必报等等。党报党刊若能真正贯彻实行,真正站在民众的立场选择报道角度、取舍报道内容,党报党刊何惧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以新闻价值大小来取舍、编排新闻,就不会因题材、地域、时段等等限制作茧自缚,就可以深入探讨如何扩大报道领域、丰富信息容量的问题,新闻的天地必然更宽广,针对性必然更强。

第三,提高艺术性,使党报党刊具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熏陶人、提升人和发展人。

党报范文篇7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1895年曾在西方国家考察过四个月,那里的政治环境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历了几年流放后,列宁于1900年流放期满回到内地。他意识到,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难以展开政治活动,也难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建党,只能首先在国外进行工作。于是他决定同年底出国与当时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合作,讨论重新建党。

从那时起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其间除了1905年俄国爆发民主革命时返回过俄国外,列宁大部分时间是在西方国家生活,包括德国、英国、瑞士、法国、奥匈、瑞典、波兰、芬兰等等。这些国家被列宁称为“自由国家”,尽管有时也遭遇一些麻烦,但与俄国黑暗的专制制度相比,列宁获得了在自己的祖国无法想像的广泛的活动自由,特别是新闻出版自由和通讯自由。正是这些自由使得列宁有可能以国外为稳固的基地,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1900—1917年是列宁从事政治活动的成熟期(时年他30—47岁),这种自由的环境,与俄国形成强烈的对照,对列宁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列宁对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公开性和自由度是羡慕的,多次谈到它们。在他活动早期,尤其尊重德国社会的经验和他们的领导人物,诸如倍倍尔、李卜克内西、考茨基等,以及德国党的主要报刊,特别是理论刊物《新时代》。列宁热情地追求精神自由,具有良好的个人民主作风,以及遵循党内活动惯例的“守法”意识,除了家庭的影响外,这些个人的特征主要是长期生活在自由国家养成的。

对两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使得列宁有可能对比不同的政治环境,得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政治斗争策略。他在比较德国社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环境时就指出,在前者,可以展开“广泛民主原则”,其特点有二:“完全的公开性”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他写道:“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仅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我们称德国社会党组织为民主的组织,因为在德国社会党内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甚至党代表大会的会议也是公开的。”选举制“这个条件在有政治自由的国家中是不成问题的。……大家都知道,某个政治活动家起初做过什么,后来又经历过什么变化;他在困难时候表现得怎样,他的品质一般说来又是如何,因此,全体党员自然都能胸中有数地决定是否选举这个活动家来担任党的某种职务。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进行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能起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制。完全公开、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能保证每个活动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1](P131-132)。

而在后者,只能艰难地存在秘密组织,“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1](P132)。因此,列宁关于俄国党报的理论和工作原则,总是与俄国的环境相联系的,如果脱离俄国的具体环境,他的某些观点或说法,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有些难以理解。

列宁不得不生活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他处理国外党内的事务和在国内解决一些私人事项时,是十分民主的或宽容的。这是他个人民主作风的体现,是他的很真实的一面。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从事党的工作时,环境迫使他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又必须采取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包括党报事务。革命胜利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具有数百年专制传统的俄国处理国务,许多具体问题不采用同质异构的专制措施是不可能即时解决的。在不习惯于民主讨论的环境中,民主讨论带来的往往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党同伐异的小动作。这种矛盾着的现象,使得列宁常常处于民主的主观意识和实际采取的专制措施的夹缝中。我们可以从列宁的一些信件的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无奈和苦恼。他清楚地感受到存在着矛盾,并且努力从制度、观念上让社会和党内逐渐习惯于在国家法治和党内法权的范围内解决问题。但列宁生命的最后几年,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无数内外矛盾交织,他必须处理的眼前事务远远多于未来的法治建设。因而,考察列宁的党报思想,需要从大量的关于眼前工作的论述和少量的体现他对未来设想的论述或做法中把握他的思想。

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几年,军事共产主义试验、苏维埃国家面临白卫军的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工作重心经常变动。研究这个时期列宁关于报刊和新闻政策的论述,更需要考察论述的背景。例如,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西方新闻政策的论述,主要以赞扬为主;在十月革命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媒体对苏维埃的大规模的造谣诽谤,列宁对西方自由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批判成分大大加重。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在于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只引证他某个时期的某句话,可能会出现片面性。

二、俄国工人政党的活动特点和列宁作为职业革命家的特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原来属于第二国际的一个党,党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与第二国际主要的工人政党有各种联系。因而,该党早期的组织结构与欧洲其他社会形式上相近,所获得的关于“党”和“党报”的观念也与它们相近。但是,俄国党的组织经常遭到沙皇警察的破坏,其成员不得不总是处于秘密的小组活动的狭小范围,特别是那些被迫到国外活动的小组,在失去一致对敌的环境后,更容易形成相当狭隘的派别。

恩格斯晚年与俄国社会主义者有较多的接触和联系,他很快就发现了俄国人的这一特点。他在1890年给俄国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写信时指出:“我知道西欧少量俄国侨民中正发生什么样的运动。大家相互认识,互相之间的私人关系或是友好的,或是敌对的,所以,必然伴随着分歧、分裂、论战的整个发展,在极大的程度上具有私人性质。这是所有政治侨民所特有的情况。1849年至1860年这段时期我们也经历了这些情况。但是我当时确信,党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首先超脱这种私人恩怨局面和不受这些纠纷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党比其他政党有很大的优越性。你们越是不受这些微不足道的刺激所牵动,你们就越能积蓄进行伟大斗争的力量和时间。……要让西欧所有的社会主义刊物都不向你们的俄国对手开门是不行的。如果俄国运动能够比较公开地在西欧广泛的舆论面前发展起来,而不是躲在与世隔绝的小团体内从而有利于阴谋活动和各种各样的诡计,难道俄国运动本身不会赢得胜利吗?”[2](P388)在列宁作为后生晚辈参加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中的时候,由于党实际上名存实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一党内派别斗争交错复杂的局面依旧。

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在与党内派别而不是与敌人的斗争上,这可能是列宁从事的党务的特征之一。他的论著的相当部分是在与非布尔什维克的派别进行斗争,不断地批判他们,从组织原则、策略原则到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他的目的绝不是要制造更多的派别,而是为了党的政治统一,克服派别而服从于共同制定的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因而,列宁的党报思想,相当程度上是在与其他党内派别斗争时论述的。列宁本身也站在一定的派别上,这就是自1903年党的二大上形成的布尔什维克派(意即多数派,相对的便是孟什维克派,意即少数派)。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派别在主要问题上,代表了正确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结合得较为成功。而孟什维克在组织原则上坚持的基本是第二国际的组织惯例,没有考虑俄国不存在政治自由这一重要的背景条件;在行动方式上,他们太习惯于“自由”的小组活动,而忽略了这些小组已经属于一个直接向敌人进攻的党。

正像恩格斯说的,西欧各国工人政党的早期,在没有获得政治自由、遭受迫害、被迫流亡的情况下,党内的派别争斗甚至超过了共同的对敌斗争。西欧各国政治自由的基本实现,使得领袖们的一切观点和个人的优缺点得以公开,在工人群众的监督下,派别争斗大大减少,即使存在党内派别,通过公开辩论也容易解决问题,党的领导人之间自然存在的不同意见通过开诚布公,多数可以达到协调一致。

然而在俄国,专制制度太强大了,如果秘密存在革命政党,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小组活动上,而且观念上坚持小组习气,那么俄国革命永远不会成功。各个分散的小组必须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党,一个有正确党纲和党的策略原则、行动一致的党。于是,在《火星报》时期(1900—1903年),列宁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模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的名称,写作了一本政论小册子《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集中的战斗组织、专业化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因为对于俄国革命来说,无产阶级没有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当时也没有议会斗争的场所,那么结果就如列宁在另一本小册子《进一步,退两步》中所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3](P415)他甚至借用阿基米德的话语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P121)所以,当我们理解列宁关于党报性质、作用的许多论述时,需要考虑与之相配的党的组织结构。这种关于党的理论,适合当时俄国的环境,是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列宁逝世后的当年,斯大林将它总结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是否得当,这里无法展开,暂且不论。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缔造者出现的,他们是思想家,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党的具体的组织者。而列宁是作为小字辈参加俄国革命的,他不可能像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那样较为超脱,主要从事著述工作。列宁不得不从事许多琐碎的党务和党报的编务,只有很少的时间(例如在年轻时写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专著,1916年写作《哲学笔记》)从事过学术性质的研究,因而他主要是职业党务工作者、政论(特别是党内政论)作家、国务活动家(主要在生命的最后六年)。这种情形使得他的许多论述带有较明显的实用特征,或用于即时的鼓动、反驳,或为了强调某一点而暂时忽略其他,此一时彼一时。必须更多地与实际环境相联系来理解他的论述,从总体上来体会他的思想。否则,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一种不同时间、地点的论述相互矛盾的感觉。一般来说,列宁的思想总体上是前后一致的,只是因为他是现实的政治活动家,多数情况下不是作为思想家在论证问题,才造成这种感觉。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到30岁就已经以他们的著作《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等闻名于西欧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界。关于他们的思想发展和理论的要点,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自己总结概括了出来。而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只是国际共运中一个不大重要国家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很快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但是革命成功后极为繁忙的国务活动,使得列宁很少有时间来系统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和理论要点。他的溘然长逝,使得列宁的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由他的后继者论述的,没有他本人总结概括的依据。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论述长期以来又只有一种钦定的意见,排除了其他的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研究列宁的党报思想时,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依据列宁本人的论述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全面理解。对于现在列宁著作中编者关于某些事件和人物的注释(主要根据前苏联的材料),要带上批判的眼光,因为它们的表述不是客观性语言,带有较强的褒贬色彩。

列宁的个人性格特征更适合做现实问题的高明的政治家,他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写东西很快,具有组织者和鼓动家的天分,能够迅速处理棘手的问题;他爱憎分明,好激动,在激烈的论战中对人对事的判断容易偏激,但是冷静下来后对事对人的判断则较为全面和宽容。他十分注意学习,这可以从他的许多读书笔记中感觉到,但是繁重的工作使得他难以长时间静下来从理论上研究问题。因而,列宁的著作带有论辩家的机智和滔滔不绝的鼓动色彩,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理论著作那样严谨。因而,对于他通过一系列著作、文件、信件表达的党报思想,不宜只就某个比喻、某个词或半句话来反复捉摸,而应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

三、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

由于列宁生活在俄国极端专制的环境下,那里没有供人们自由发表意见的任何政治手段,公开出版的报刊,不是官方的,就是依附于官方认可的党派的,而且书报检查横行,因而列宁不能屈从于那些官方的或半官方的报刊的观点,在上面发表文章。他也不可能通过为这类报刊撰稿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这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或者其他西欧国家工人政党的领导人那样,可能通过为非党的社会性报刊撰稿而达到宣传目的。他仅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前的1895年,曾在地方性报纸《萨马拉新闻》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是他首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以后,不得不秘密存在,为了划清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党内明确规定党员不得在政治上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虽然允许为了挣钱参加报刊的非政治部分,但是这个界限是较难区分的。在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揭露和批评对方成员参加资产阶级报刊的工作,成为一种主要的指摘由头。由于有这种规定,列宁后来写的文章,均发表于党的报刊(包括少量其他欧洲国家工人政党的报刊),他主编的党的报刊和他个人,除了发表批判资产阶级报刊的文章外,与资产阶级报刊几乎完全没有媒体间或人员间的接触和交流。因而,列宁不可能系统论述俄国和西欧一般社会性报刊的工作特点。

列宁在党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均不是新闻,几乎全部是政论,或涉及党内斗争,或涉及正面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或是批判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的论点。他所写的小册子,也均是关于党内思想斗争或国际形势分析方面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刊写的文章中,至少半数是新闻。

列宁创办的报刊,全部是党报党刊,总数有40多家,远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要多。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这些报刊的存在时间通常较短,被封闭掉一家,就改换名称再创办一家;在一个地方被查封,就到另一个地方再创办。但是,他为之撰稿的报刊,也大概是这么多家,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为之撰稿的报刊有200多家,而且其中多数是非党报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思想家,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从宏观层面讨论世界交往、世界贸易,这种探讨没有国界的考虑,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列宁主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家和党的报刊的职业编辑(十月革命后多次填写表格职业栏时,他填的是“记者”或“著作家”),他面临的具体问题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得多,他只有较少的机会从世界角度探讨问题,诸如帝国主义问题,大多数时间要与各种党内的派别进行斗争,与沙皇政府进行斗争,因而讨论的主要是俄国党和俄国自身的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是党报思想,在这方面他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理论。但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人类的新闻传播、一般意义的信息传播很少;在俄国这个传播技术十分落后的国家,他也无暇关注世界层面的传播技术革命问题,只在晚年的百忙之中,关注过俄国的广播,论述也限于只言片语。

列宁一生都在从事党报工作,这种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即是党的宣传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因而,列宁的宣传思想是融合在他的党报思想之中的,很难完全将宣传思想从中分离出来。

列宁是出色的党报主编,党报中同样也有大量的新闻通讯,他虽然没有像记者那样直接采访和撰写过新闻,但是每天要处理潮水般涌来的关于工人生活和斗争的新闻稿,他对新闻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只是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使得他无暇专门研究新闻的传播。他对报纸的编务和经营也非常熟悉,善于与报纸的通讯员建立亲密的联系,在这方面,他的一些论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为了了解列宁,从1902年的一段他关于社会民主工党创办公开的新闻性报纸的条件的论述,可以展现他对新闻行业的熟悉程度:“要在报纸上(而不是在通俗小册子上)谈城市的和国家的事情,就需要有新鲜的、各方面的、由能干的人收集并整理过的材料。而为了收集和整理这样的材料……就需要专门的作家、专门的通讯员组成的大本营,需要有社会人记者组成的大军,这些记者到处建立联系,善于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密’(俄国官吏常以知道这种机密自傲,而且随便泄露出去),善于钻到各种各样的‘幕后’,——需要有‘因职务关系’而必须无孔不入和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我们这个反对任何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压迫的政党,能够而且应当去寻找、召集、训练、动员并调动这支无所不知的人所组成的大军去作战——但这一切都还是有待于我们去做的事!”[1](P141-142)

这是列宁的设想,当然,当时的俄国党完全不可能拥有这样庞大的职业记者队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列宁才要强调将为数很有限的这方面的人才集中起来,让他们成为职业革命家,通过高质量的党的中央机关报来宣传党的纲领和策略。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列宁具有俄国特色的党报思想。

回顾列宁生活的时代对他新闻和宣传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个人这方面的思想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些特点:

——非常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党报工作,在党报理论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坚持党报正确的办报方针。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他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保证党报理论上正确,看得高于党的组织程序,要求党的领导人和编辑部都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同时,他很善于运用灵活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团结党内同志一道工作,这可以从十月革命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集体的构成,看出他的宽容精神。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都曾在党报工作方面与列宁的意见相左,但是这些人后来都在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岗位上。

——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接近报纸通讯员、了解下情的内在动力。列宁长期在国外主编党报,他最为痛苦的事情就是无法全面了解国内工人运动的真实情况。因而,每当遇到从国内来到编辑部的同志,他都要与之长谈。这种党报的编务环境使得列宁养成了通过报刊了解下情的工作习惯,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点。

——无时不刻地考虑到苏维埃报刊工作重心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列宁十月革命后成为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国务活动家的责任意识使他必须考虑“生产建设”这个任何国家存在的前提。他竭尽全力地与各种貌似革命的论点或派别进行斗争,促使苏维埃的各种报刊在内容和内部运作方式上都能适应新的环境。

收稿日期:2002-09-28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陈力丹.列宁论党报和党性[Z].新闻学研究资料,1983,(3、4).

[5]夏鼎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6]吴庭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7]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8]陈力丹.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9]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藤井一行.社会主义与自由[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1]卢森堡.论俄国革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2]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3]麦德维杰夫.论社会主义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三、四卷[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5]苏共决议汇编:第一、二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6]可利列夫主编.列宁年谱:第1—4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7]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18]邦契—布鲁也维奇.忆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党报范文篇8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多种报刊在自建的发行网络上发行,已占全国报刊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党报发行网络的管理水平还很落后,网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较差,在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规范化程度还比较低,离现代企业的要求更是相去甚远。随着党报报业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书报刊分销市场对外资的开放,全国绝大多数自办发行网络或多或少面临着巨大冲击,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党报现有的自办发行网络以大中城市的市级党报自办发行网络为多数,省级党报的自办发行网络基本是依托后起的都市类报纸而建的,中央级党报基本未建自办发行网络。市级党报自办发行网络数量多,但规模较小。省级党报自办发行网络数量少,但规模相对较大。大、小网络的平衡发展和资源整合成为当务之急。

(二)大多数党报发行网络只发行自家报纸,并不其他报纸的发行,导致发行网络成本居高不下,资源浪费情况严重,难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样的发行网络。党报发行网络的整合与兼并本应是市场行为,但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常受到多方面利益左右,尤其是来自行政方面的压力,短时间内尚难以启动。事实上,目前党报自办发行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发行网络品种单一,报社发行网络“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一家报业集团或一家大的报社,拥有若干家子报子刊,往往是各个子报子刊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发行队伍,在集团(报社)内部形成了“小而全”的格局。

二、党报要树立发行“营销观”

就党报的发行来说,如果报纸发行不出去,受众接触不到报纸,报纸就是无用纸。正因如此,报纸的发行历来被报人看作报业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是报纸存亡兴衰的关键。从党报发行的现状来看,党报进入自办发行以来,普遍存在着“重形轻质”的问题,似乎自办发行代表的就是党报最先进的发行理念,只要实行自办发行,时效性和发行量就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发行“营销观”的经营理念告诉我们,要以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为起点,确定目标读者,并以把握客户需求为中心,确定读者需求,以有效的整合营销手段实现发行价值最大化。

(一)要实现以“受众为本”的营销思想

这意味着报社不仅要关心党报采编质量如何、党报版面如何,还要更多地思考一下党报内容是否符合读者的需要,报社对读者的服务是否到位。一般来说,大多数读者都希望通过最便利的渠道获得报纸。为读者提供适合的产品和便利的服务,应当成为各家报社的服务目标。在此基础上,报社还应开展多种公益活动造福一方百姓,树立党报的良好公众形象,这是报社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二)要从重视自身产品的成本转向重视受众读报所要付出的诸多成本

读者读报既要付出货币成本、时间成本,还要付出精力成本。大多数报社只看到读者要付出的货币成本,而没有看到其他成本的付出,这充分表明了大多数报社还没有从受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来考虑报纸的发行。为了降低读者读报的成本,各家报社应建立广泛的发行网络。读者若能花费最少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轻松阅读,这才是党报发行营销的最终目的。

(三)要努力实现发行方与读者的双向沟通

这里的“沟通”不是一般市场营销学理论中的促销,更强调读者的交互性与参与性。党报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良好的社会形象与美誉度尤其重要。

三、党报发行营销如何实现最优化

党报的发行销售渠道是党报外部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党报联系党报读者交付产品和服务的通路。党报发行销售渠道的市场化是党报发行营销最优化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党报发行市场化可以充分利用党报集团产业内和产业外的各类资源,吸引各类投资者,加强党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

(二)党报市场化的发行网络可以为多家报纸提供服务,可以抑制党报发行成本并降低运作风险,同时还可以以报纸配送为主业,兼做其他物流配送,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巨大收益。

(三)党报发行的市场化有利于党报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运作,可以提高党报发行网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整个党报发行网络的发行水准,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要求。

笔者认为建立高效优化的发行渠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要实现从“大众营销”向“小众营销”的转变。“大众营销”也称“泛众营销”,属于粗放型发行方式,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受众定位模糊。“小众营销”属于集约型营销,是以发行数量和发行对象能否覆盖主流人群作为有效发行的决策依据。其次,要实现从“一般营销”向“高级营销”即“品牌营销”过渡。一般营销只能赢得短期的发行量激增,治标不治本。要充分重视受众“先入为主”的心理趋向,尽早实现品牌营销为自己赢得稳定的受众群。最后,要实现从“一元发行”向“多元组合发行”转变。所谓“一元发行”就是以单一报纸发行为主,报社的几份报纸处于分散发行状态。“多元组合发行”是指将报社内所有报纸进行多元整合营销,达到最大限度占领市场的目的。

总之,我国的党报若想在未来的报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就必须正视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换言之,党报若想在未来的报业竞争中继续保持“霸主”地位,就要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就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加大对主流群体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党报发行的产业意识,积极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姜怀臣.报纸营销学.新华出版社,2004.

[2]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

[3]包国强.媒介营销——理论·方法·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陆炳炎.深化党报集团改革争做文化领域投资者.上海新闻研究,2005,(1).

党报范文篇9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州直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年,州直各单位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志,在州直工委的统一部署下,克服困难,做了大量艰苦扎实的工作,使州直党报党刊的发行任务得到了全面完成,涌现了一批先进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此,我向大家及州直所有为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州邮政局和团结报社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日报发行公司湘西站的同志就如何搞好自办发行讲了很好的意见,耀华同志代表州委组织部作了重要讲话,冬梅同志代表州直工委安排部署了州直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对他们的讲话,我表示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年度州直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抓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有两天,党的十七大就要召开了,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大事。抓好党报党刊发行,对于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具体十分重要的意义。州直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抓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重要性,从讲政治讲党性讲纪律的高度,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从全局的角度,从事业的角度,积极主动地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二、适应新形势、创造新方法,抓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今年党报党刊的收订截止日期为12月15日,发行任务不变,但发行的形势出现了新变化。一是《**日报》和《团结报》提了价。《**日报》从198元/份提到264元/份,《团结报》从168元/份提到182元/份,按照计划任务,今年州直的征订资金将比去年增加近万元,这必将给**年度的征订工作增加难度。二是**日报实行自办发行。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在推进过程中必将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这些新的情况,决定了对**年度的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探索新办法、新途径。要继续坚持和推广集订分送、代收代订、私订公助等行之有效的经验;鼓励经济实力较强的单位和个人出资为农村和困难群众捐赠订阅党报党刊;积极探索建立采购重点党报党刊免费分送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机制;认真探索和扩大党报党刊有效覆盖各类企业的措施和办法,扩大党报党刊发行量和覆盖面;积极配合,热情支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发行办法,确保《**日报》发行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三、落实订阅经费,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年度党报党刊发行任务

一是要确保公费订阅党报党刊资金合理使用。公费订阅报刊,要先中央、后地方,先重点党报党刊,再一般党报党刊和其它报刊,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各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确定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任务,要优先保证中央和省州级党报党刊,不能因订阅行业报刊、生活类、娱乐类报刊而影响和冲击中央和省州级党报党刊发行任务的完成。凡是未按规定完成重点党报党刊征订任务的单位,不能分流公费订阅其它报刊。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责任人要严格把关,防止公费、党费分流。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党委宣传部门可会同邮政部门直接收回非党报党刊订阅款向党报党刊划拨。

二是积极探索和推广“私订公助”等有效措施。各单位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私订公助”的具体办法,明确公费补助比例。鼓励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自费订阅党报党刊,扩大党报党刊的发行面。

三是切实落实用党费订阅党报党刊的经费。按照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要求,州直有留存党费的党委,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党费为本系统、本单位的党组织及离退休老党员、特困企业和扶贫村组订阅主要党报党刊。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保证党报党刊发行工作顺利进行

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一是要强化责任。州直工委要切实履行责任,抓好州直的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州直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将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订阅经费到位。单位主要领导是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要亲自部署、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集中主要精力抓,并要指定专人负责。各部门要根据州直工委下达的发行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自上而下的党报党刊征订责任网,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确保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州委将实行谈话制度,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任务不完成的单位,要约请主要领导来谈话。对到规定时间仍不能完成重点党报党刊发行任务的单位,要责成其向州委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工作将纳入三个文明目标管理考核和州级文明单位的评定,不能按时、足额完成重点党报党刊征订任务的,不能评先进。

二是要密切配合。**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州直各部门各单位要通力合作。党的各级组织都要积极参与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党委办、行政办和政工部门要主动与邮政部门密切配合,把**年度州直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州直党报党刊发行仍实行州直工委抓28个直管单位,同时牵头协调吉首军分区、州武警支队、州消防支队和铁路、金融系统等中央、省驻吉首地区各单位。除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由州直工委负责协调外,吉首地区的州属民营大中专院校、州属民营中小学校的党报党刊工作由州教育局牵头落实;州工商局要做好在州注册的民营工商企业(单位)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州旅游局要做好各旅游公司、旅行社的发行工作;州建设局要做好房地产公司、建筑行业的发行工作;州人民银行、州银监分局要做好金融系统各单位、各保险公司的发行工作;在吉首地区的州属企业由州经委牵头。为了扩大党报党刊的覆盖面,要切实做好空白点、遗漏处和涉及面较广的单位的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高校、电力、铁路、税务、工商、金融、保险等中央、省属在州单位,要把党报党刊的发行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认真部署和落实,要从讲大局的高度、作表率的角度,配合州直工委和邮政部门,积极完成党报党刊的征订任务。邮政部门要大力改进服务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对机关团体实行拉网式收订,尽可能增加新的服务和便民措施,对征订大户实行上门征订,尽可能扩大征订面。邮政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收订党报党刊与收订其它报刊的关系,统筹安排,合理调度,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多方面做好宣传发行和收订工作,把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做实做细。

党报范文篇10

今天在这里组织召开**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要大家进一步提高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认识,以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发行征订任务。中央、省委和市委高度重视和关心今年的党报党刊发行工作。11月1日,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市委在11月13日在皖源国际大酒店召开了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党报党刊征订工作必须在12月15日前全部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认真落实,积极部署,尽心尽力做好**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去年,我区高度重视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认真部署,狠抓落实。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按时完成了市里下达的征订任务,市党报党刊征订领导小组给区委发来了贺电,表示祝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大家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的结果,是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区委向全区所有为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年的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标任务。下面,我就做好**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责任感

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速**“两个率先”步伐,具有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具体工作措施。我们要把全区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就要紧紧依靠党报党刊提供强大的宣传攻势和舆论支持,我们在实施东向发展、促进宜城崛起的战略部署上,同样需要紧紧依靠党报党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把党报党刊发行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尽心尽力做好**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二、积极探索,创新方式,进一步提高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水平

在会后将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通知》,通知上明确了党报党刊的发行征订任务,希望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把任务当责任,树立“迟完成不如早完成,被动完成不如主动完成”的思想观念,提倡“不讲困难讲责任,不讲过程讲效果”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报党刊的发行范围和覆盖面。

一要利用优势,拓宽发行渠道。**区作为安庆市的金融贸易中心区和全市中央商务区,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各类批发零售业、饮食服务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发达,而且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各种咨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党报党刊现在更多树立的是“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关注的更多的是民情民生方面的政策,成为百姓获得资料的第一途径,因此在我区党报党刊征订还有不小的开发潜力,相关部门一定要立足优势,努力扩大发行范围。

二要创新方式,大力挖掘订阅潜力。各部门在认真完成年度党报党刊订阅任务的同时,要努力拓展党报党刊的订阅范围,不断扩大覆盖面。一是广泛开展“赠报扶贫”活动。各单位要帮助对口帮扶的贫困乡、村订阅党报党刊,以保证每个乡、村党支部都能看到党报党刊。二是大力推广“私订公助”的订阅办法。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可采取“私订公助”的办法,鼓励党员和科级以上干部个人订阅主要党报党刊,并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补贴办法并确保补贴经费足额到位。三是积极推广党报党刊赠阅活动。各单位、部门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订阅党报党刊支援贫困地区、灾区,实施文化扶贫。工商企业订阅党报党刊的支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可按规定比例享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优惠政策。在表彰先进个人时,可采取帮其订阅党报党刊的方式予以奖励。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党报党刊发行任务

今年,党报党刊发行任务已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不能有任何的借口推托和敷衍了事,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责任落实,确保订阅经费。在**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要做到“四个不”,即时间不延期、范围不缩小、覆盖不降低、数量不下降。为使这这一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切实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责任落实到位。《关于切实做好**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的分配计划是硬任务、硬指标,必须完成,不能打折扣。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做到合理分解任务、定期听取汇报、加强检查督办,做到早部署、早发动、早征订、早完成。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主动督促所管辖的行业按时完成任务。

二是宣传发动到位。要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部署和要求,搞好宣传发动,把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重要意义讲充分、讲清楚、讲透彻,特别是要把党报党刊征订下指标不是搞摊派讲清楚,把党报党刊征订与其他报刊征订分清楚。各乡镇、街道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为我区的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措施执行到位。中央、省委、市委为扩大党报党刊的发行,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区委也对各部门党报党刊征订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各地各部门在征订过程中一定要把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乡镇以上机关单位和领导干部凡是用公费订阅报刊的,只能订阅**以及对本职工有指导意义的重点报刊,在未完成党报党刊订阅任务前,一律不得用公费订阅其他报刊。核定公费订阅报刊最高限额为500元的村级组织,要订阅**各一份;报刊限额为800元的村级组织,要订阅**、**各1份。区委组织部要拿出6%以上的自留党费,集中订阅**,分别赠送到贫困地区的乡镇、村组、中小学、企业的党组织。区财政局要加大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经费及时划拨到位,今年将继续实行“财政划拨、集订分送”的办法,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订阅党报党刊任务必须在11月30日之前完成,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实行“财政划拨、集订分送”的办法,由区直接从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划拨。

四是监督管理到位。区纪委、区委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将在适当的时候组成联合督察组,分赴各乡、各街道进行督察,加强对违规违纪征订工作的查处力度,区委宣传部将及时的征订进度情况通报,对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进行总结推广;对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按要求完成征订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一律取消评先资格。

在今年的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中重点强调一下:各乡镇任务数不含中、小学任务,中、小学任务统一由教育局负责征订;各单位任务数含下派干部报刊;各单位在开具发票时第一栏必须填写单位名称方可计算单位任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