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胡耀邦:“退下来后,还有这么个好名声”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5日 15:26 来源:人民网

  "我这辈子有两个没有想到:一个是没有想到被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一个是没有想到在我退下来以后,还有这么个好名声。"

  去年纪念胡耀邦诞辰90周年的时候,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胡耀邦传》,只写到1976年。我对这本书兴趣不大。

  另一本,是胡耀邦的女儿满妹写的《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直想看看,可一直没去买。春节到济南,初二专门去了趟新华书店,买了本正版的,当晚开始看。

  上面所引的那段话,是胡耀邦讲的,放在书开篇的导读中,很吸引人,也让人感慨。

  老实讲,对胡耀邦的个人历史,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尤其是对他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知之甚少。改革开放之后,真正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两样:一是平反冤假错案,一是说他"讲话比较随便"。尤其是后一条,似乎是当时周围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有关平反冤假错案,新华社老记者戴煌写有一本《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写得很生动全面,当时蒙老人家惠赐,我有幸认真拜读过,后来又出了修订本。我在香港的时候,还看到过香港和台湾出版的繁体字本,而且再版了好几次。

  我其实是很喜欢看回忆文章的。历史,要从教科书和历史专著中去了解,一是枯燥,二是参杂的观点太多,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要客观不那么容易。回忆文章,虽然也会参杂个人因素,但因为往往都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会比较生动,大多还是真情流露,所以即使有个人主观的东西,读者也差不多可以分辨出来的。这也是多少年来,人民日报的版面中,我最有兴趣的版面一直就是回忆录版(现在改称"纪念与回忆"版)的一个原因。

  满妹的回忆,确实告诉了读者很多过去至少为我所不知的故事。很多细节也很生动,特别是书的前半部分,写得流畅而有激情,读来也轻松;比较而言,后半部分可能是政治性强,很多事情又比较敏感,稍显生硬。

  以我八十年代有限的远距离的了解和感觉,胡耀邦实际是个有真性情的人。正像在追悼会上,他家属的挽联中所概括的那两句话那样:"光明磊落,无私无愧。"看了这本回忆录,他的这个特点更是跃然纸上,很多细节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真性情,所以,在他当政的那段时间,连我这样的学生都已听到社会上传说他"讲话比较随便"。当然,说这话的人,显然不是从正面来作评价的;作为领袖人物,讲话随便,当然不会被看作是优点的。

  大约作者也听到过类似的说法,所以在书中多次委婉地对此作了些解释。比如在第十章第九节中开头一段就说:"陪同过父亲视察的人说:耀邦同志在视察期间,很少随意发表意见,总是先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听汇报,搜集资料,重要的讲话总是与随行的同志商量,然后才谈观点……"解释归解释,性情中人,讲话相对随便一些,完全是可能的,关键是有没有讲错话,以及有没有因为讲话随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显然是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浮沉宦海,真性情实为大忌。一不留神就会置自己于劣势和困境。这从胡耀邦起伏跌宕的政治生涯中,多少可以看出点道道来。

  今天看了胡启立的回忆文章《我心中的耀邦》,其中有一句:"耀邦同志心底无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公道正派,是待人处世的典范。"这些评语,现在经常被搁在新时期的先进典型身上,人们听得太多,太熟悉了,可能反而没什么震撼感了。可是,真要做到,谈何容易?又有几多!

  还记得毛泽东评价白求恩的那段名言:“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胡启立在回忆文章的最后也有一句充满激情的话:“在我心目中,耀邦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赤胆忠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并为这一崇高理想献出一切的人。”

  作为晚辈和老部下,对一位已经逝世10多年的政治人物作出这样的评价,应该是真诚和由衷的。如果说前面两句,还只是讲性格层面,那最后两句则告诉人们:他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种在过去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更需要也更突出的表现,在如今市场经济时代很多人似乎觉得可以不以为意的品德,其实始终是为人包括为政的一条不可或缺的底线,有或无,其表现和结果,完全不一样。

  正因为如此,胡耀邦“退下来以后,还有这么个好名声”,也就不奇怪了。

  一个人要活明白,不容易,要装,也很难。一张嘴、一提笔,大致就能让人看出个八九不离十来的。

  胡耀邦应该是活明白了的人,而且还有道德,这对于一个“被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的人来说,尤其难得。

责编:李菁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