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1篇

1.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对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然而,那些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人才到农村中去就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

3.4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生态农业建设

目前江苏省几乎没有关于生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具体标准。没有相关标准,农产品的质量就没有保障,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不可持续。因此,为保证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政府认证机构应该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标准,引导农业向标准化、无害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2篇

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可分为以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主的种植生态农业和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回归自然。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观光应运而生。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生活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种植生态农业主要以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主,将农产品生产当中种植、选摘、包装、保鲜、冷藏、运输等环节统一规划,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由于市场对高端优质蔬菜的巨大需求,必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颇高,而专职的种植生态农业将以其过硬的产品品质,获得市场认可。采取单一种植模式必须将产品的定位准确,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其中资源风险与市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资源风险,是指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索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带来的危害。农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各种资源的存在和有效供给,是农业安全的前提。过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消耗大量非再生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农药残毒等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就是果实膨大剂的使用,造成农业生态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天然是弱势产业,效益低、周期长。生态农业由于杜绝了农药、无机肥料、激素等非生态因素,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为漫长,且产量低。而生态农业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比普通农业更高。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市农业市场风险增加,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严格的生态农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生态农业准入门槛低。这导致了目前生态农业领域鱼龙混杂,消费者也无所适从。假冒伪劣的生态产品充斥于市场,扰乱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人们都知道有机农产品无污染、更健康,但是面对较为昂贵的价格,消费者还是会有所犹豫。一般来讲,用生态方式养殖的农产品,比同种类型的普通农产品要贵一倍,甚至两倍。在目前国内消费者收入没有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有机农产品的购买群体主要还是集中于中产和富裕阶层。另一方面,目前城市物产普遍丰裕,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要让消费者偏好有机产品,市场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展开。销售渠道不健全是导致有机农产品销售难的又一重要原因。绿色农业是世界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的发展,既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亦符合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由此,绿色农业是一个拉动性强、幅射面广、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广泛社会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作者:乔凡 单位:陕西周至县司竹镇人民政府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28

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述

生态农业是指融现代化科技成果于传统农业发展中,两者结合而建立的独立发展体系。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协调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土地增值的基本原则下,以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为基础,进而发挥当地生态、区域优势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安全、绿色、优质产品的开发,从而发展环境效益高、经济利益大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就是据此发展起来的,简而言之,此种模式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把生态化作为发展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品为中心开展起来的生产、销售一条龙,贸易化、加工化、农业化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产业体系。这一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聚集了农业生产、贸易加工、市场化、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等过程为一体,对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提升作用,也进一步实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

2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2.1 中国化模式

中国化模式是指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指导方针,将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系统循环链中,科学安排相关物质因素在系统内部的循环与多次重复利用,以最小的物质投入(包括化肥、尿素、燃料和其他原材料等等),来获得最大量的输出(农、林、牧副渔产品或其他加工产品),进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循环重复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农业生产4者相统一的综合性发展效果。这种模式适合在我国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产和生态环境矛盾突出的地区投入运用。

2.2 高科技模式

高科技模式是指以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以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持与改善为基础,以高新科技技术为手段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这种模式选用的是本身带有抗病虫害特点的农作物品种,然后利用生物电子自动化控制综合科技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照、大气、温度、水分等自然环境条件,进而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获取高额的农作物产量。这种模式还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化发展。

2.3 集约型模式

集约型模式是指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运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来丰富农业,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进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改进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增加农业的投入,持续性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产出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资源节约型农业。这种模式适合在人口众多,土地面积较少的人均资源相对稀缺、经济、技术水平不高的传统农业区域投入运用。此模式可分为3种形式,即资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以及资金和劳动结合集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3 生态农业效益研究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加强生物技术,来减少传统农业发展中农作物生长发育所要投入的化肥等能源,保护土壤,保持土地的可持续性发展;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资源的可重复循环利用,加强对农业生产活动等的科学化管理,进而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构建资源与劳动节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中对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而且这种产业化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市场化综合性的一体化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全面调整,扩大了农业产品的输出渠道,使农民增产增收,增加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我国环境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效益。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短时间不能完全显现的,需要对此种模式长期的利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则成为生态农业产业化转型的有效途径。必须认识到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进行改进与完善,以促进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模式;新疆

新疆各地在地理位置、资源储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地适宜选择的生态农业产业模式也不尽相同,以下为几种新疆可进行发展的模式。

一、绿洲生态农业产业模式

绿洲农业是新疆特有的农业生态经济类型,目前分布天山南北的新疆农场多为人工绿洲,有引自天山山脉的雪水,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发展农、林、牧的巨大潜力。新疆农业的大多数优势产业如棉花种植,林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多集中在绿洲农业生产中。但是,由于受生态环境脆弱、观念落后、不科学的耕作制度、生产管理粗放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农业现代化水平仍十分低。绿洲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首先,建立科学的灌溉排水体系,合理分配水资源,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搞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建立农田林网体系,防止土壤退化,减少抛荒耕地,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其次,变单一的棉粮种植为种植-畜牧-林果为一体的商品农业基地,形成棉花、瓜果、肉蛋及特有农产品等多层次的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质农产品,促进绿洲农业的经济发展。此外,充分发挥庭院经济和立体农业在绿洲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绿洲农业地区,农民在庭院里种菜、栽果树、养家畜,形成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规模不一的庭院种养业,使庭院得到高效益利用。同时在一些以畜牧业为优势产业的地区,推广沼气这一生态、环保、能源利用高效的技术,既解决了畜牧业产生的大量牲畜粪尿的处理问题,也为广大团场职工提供了清洁廉价的能源。沼液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优质叶面肥,可以防治病虫害,节省大量农药和化肥,用沼渣和沼液灌溉果树和蔬菜,对促进农作物增产丰收,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荒漠草原生态农业产业模式

新疆的荒漠草原地区占新疆全部面积的75%以上,新疆绿洲的边缘及交接处无不被大片的荒漠草原所包围,荒漠草原降水量小,植被稀疏,种植业发展潜力不大,所能发展的多为载畜量不大的畜牧业和一些沙区药物种植。但是草原荒漠的生态价值更甚于其经济价值,大片荒漠草原的存在是保护水源,遏止沙漠侵袭,维护生态平衡的屏障,也正是大片的荒漠草原的存在保护了新疆的绿洲,所以发展荒漠草原生态农业产业模式首先就要对荒漠草原进行生态保护。不过,荒漠草原并非完全没有优势,由于这些地区交通不便,工业化程度较低,没有工业化污染使其具有发展无污染替代农业的优越条件。利用这些地区的无污染特色发展特种药材种植和有控制的特色养殖很有经济前景。新疆沙漠药用植物肉苁蓉、麻黄、甘草、枸杞、沙棘等等都可以在这些地区驯化种植,无污染,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鉴于此,在荒漠化和沙漠化地区应积极发展具有新疆新疆特色的沙产业,立足当地的光热资源,充分应用科技手段,形成沙产业发展的“生态-产业-技术”的治理保开发,开发促治理的产业化道路,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

三、城市周边生态农业产业模式

新疆经济发展虽然并不发达,大中型城市也并不多,但是沿一些经济发展带,尤其是在天山北坡经济带还是有一些经济、人口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这些城市本身就是一些新疆师部所在地,这些城市周边也无不分布着一些农业团场,这些团场的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借助城市经济发展的放射带动作用。城市周边团场拥有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渠道畅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但也承担了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耕地面积缩小的劣势,因此城市周边团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要充分发挥优势,规避不利因素。首先,充分发挥离城市近,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的优势,大力推动生态化,无污染的蔬菜,瓜果,肉蛋,禽鱼的种养殖基地的建设,真正成为城市的有力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者。同时,具有距离优势的团场还可发展新疆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红色种植业。西红柿,枸杞,辣椒,胡萝卜等一些新疆优势农产品避免了长途运输的损耗做到就近加工,提高了产业效益。其次,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适时推动城郊生态农家旅游等农业观光项目。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农家游由于不需长途跋涉,交通条件较方便,所需时间短,一般利用双休日即可完成,非常适合许多城市人渴望亲近自然又苦于时间有限的需求。参加农业生态旅游的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蔬菜瓜果、畜禽蛋奶、水产等),或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耕地、播种、采摘、垂钓、烧烤等),从中体验农民的生活感受,并能带动对当地农产品的消费,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在“乌昌一体化”中许多沿乌鲁木齐-昌吉的团场,由团场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团场职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八师石河子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还结合当地军垦历史传统,把军垦文化元素和农业生态旅游有效的结合建成集餐饮、住宿、游憩、休闲、度假、游览、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军垦第一连”。

新疆各地在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根据本地的特点,不拘一格的发展符合本地生态气候和经济发展特点的发展道路,形成优势产业-生态效益-社会意义综合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四、沙湾县生态农业产业典型模式

沙湾县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发展带黄金地段中部,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天山支脉依连哈比尔尕山,中部为洪积――冲积绿洲平原,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与石河子市、玛纳斯县相邻,南与和静县、尼勒克县相接,西与乌苏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相连,北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交,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1994沙湾县被正式确定为国家50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1999年沙湾县成功通过国家农业部、财政部计划发展委员会等7部委的验收并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先进试点县”。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沙湾县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均得到发展,人均收入得到提高,投资环境也得到改善,并建立起了一定层次的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化工、食品加工的产业体系。

(一)发展种植+养殖+沼气+林果综合发展的模式

首先,在乌兰乌苏镇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比较均衡的典型区域,建设起各具特色的种养结合生态系统。种养结合生态系统是按照生态学原则把种植业生产、畜禽养殖结合起来,使该系统内的植物产品(果、瓜、菜、粮等)和动物产品(家畜、家畜产品)相结合达到多产品高效益的特点。至2005年年末全县牲畜存栏766731头(只),全年肉类总产34706吨,羊毛2101吨,牛奶38613吨,禽蛋7993吨,畜牧业46162.57万元。其次,在2005年,以养殖业比较发达的乌兰乌苏镇作为试点推广发展沼气技术,继而在全县推广,自2006年沙湾县开始全面推广沼气技术。沼气的使用解决了禽畜粪尿污染问题,不仅洁净了环境,而且还鼓励了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仅在最早作为推行沼气技术试点的沙湾县乌兰乌苏镇下四宫村2006年就增加了十几户养殖户。同时,沼气的使用还减少了能源耗费,降低了农户的生活及生产费用。据统计,建一个沼气池每户每年可节煤3.5吨,节约燃料费520元;节省电130度,节约电费135元;用沼液、沼渣施肥,节约成本320元,节约农药费用100元,总共每户每年就可以节省1000多元。不仅如此,由于沼液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使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使其更具生态绿色的特色,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推广沼气技术的过程中,沙湾县政府做出极大努力,从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培训指导;加强典型示范;加强督促检查四方面进行推广。经过2年的推广,全沙湾县已建成450余个沼气池。再次,在加强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业。沙湾县每年造林1000公顷以上,最多的一年1999年造林1876公顷,造林以农田林网化和经济林为重点,现累计造林保有面积达1.44万公顷。林业发展不仅重视生态效益同时还重视经济效益,林业面积中有3247公顷的经济林,其中果树面积58公顷。林果业的发展和沼气技术推广不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使沙湾各级乡、镇、村呈现林粮棉油多-饲料多-牲畜禽蛋多-沼气节能多-沼渣肥料多-林粮棉油多的良性生态循环。

(二)形成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复合模式

根据沙湾县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为基础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以及农业协会,推广农业产供销一条龙的生态农业复合模式,有效的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根据在每个不同区域依靠各自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如在交通便利的村镇种植蔬菜水果,在土地较贫瘠的地块儿种植红花等药物,在庭院发展家庭养殖,在水库泽洼饲养鱼虾蟹,达到粮、棉、油、瓜菜、药、肉、禽、鱼共同发展的格局。其次,在政府大力宣传支持下,乌兰乌苏镇等一些养殖业比较发达的乡镇自主成立养鸡、养牛协会等农业协会,协会既可以在生产上给农户进行指导服务,又可以组织专门人员负责销售,把一家一户的产品组织收购,然后外销到石河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交通方便的大城市,从而可以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建设为具有规模效益的养殖集群。再次,充分利用沙湾县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建立了具有辐射效应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转移了农业领域的过剩劳动力,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建设。沙湾县以县级企业为龙头,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了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高产棉花、畜牧养殖、酱用番茄、蔬菜林果、优质粮油五大基地建设为带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并扶持了辣椒、枸杞、蟠桃、葡萄等特色果蔬产业发展。十几年间,新增蔬菜林果保鲜能力3万吨,完善了酱用番茄、优质棉、无公害蔬菜等8个农产品标准体系。

(三)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沙湾旅游资源丰富,离周边大城市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距离又不远,从而发展了一系列集旅游、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点。沙湾按照县域经济“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本着统一规划、整体设计、突出特色、重点开发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引进大型旅游文化集团、民营资本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相继开发温泉,鹿角湾、东大塘,森林公园、千泉湖等具有保健疗养、草原风光、生态农业观光、沙漠探险、冬季滑雪的旅游景区。并带动了以沙湾大盘鸡,千泉湖大闸蟹为代表的一系列旅游特色农产品的开发。逐步建成景观互补、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区。景区的开发在保护了当地环境的同时还变当地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共同的实现。同时,大量的游客带来了大量的消费能力,从而也促使沙湾农副特产得到了经济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宏观数据挖掘数据系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畜牧业发展统计表[DB/OL].省略/cyfd,2006.

2、田生花.沙湾县“四个加强”推进沼气建设[DB/OL].新疆平安网,2008-08-21.

生态农业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节水农业 生态农业 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一方面,我国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水量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季节型缺水、区域型缺水、结构型缺水、效率型缺水等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因此,建设节水生态农业模式是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基础理论

我国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到80年代,由始至今一直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界的积极探索和广大农民的热情参与。节水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是在综合了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上,针对农业水资源过度利用、生态农业系统退化、农业发展成本提高这三大弊病提出的,其环境友好性与资源高效利用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大部分都是技术主导型,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守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与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原则。

我国主要节水生态农业模式

现以地区特色与水资源利用特征为依据将我国主要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分为五种类型进行归类述评:

水资源紧缺区适用的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水资源紧缺的旱区“水量型缺水”的现实,主要通过提高“天上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优化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时空配置,协调其与环境的关系,并辅以其它措施,提高降水资源的产出效益,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主要适用于我国中西部水资源紧缺地区,尤其是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生产条件落后的区域,典型模式主要有:

庭院集雨立体种养型模式,该模式针对庭院、屋面降雨利用率低的特点,发展以庭院立体种、养和小型加工业为主的庭院经济。首先建设雨水集储设施,据需求确定种、养结构与规模,同时辅助发展提输水设备、简易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质净化技术。集雨高效种植型模式,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风险调整种植结构,以提高雨水的利用转化效率和收益为目标,辅以各种节水抗旱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种植面积较大,集蓄雨水主要用于确保出苗,多余的可在需水关键期补灌。比较典型的代表模式有黑龙江依兰县的水浇地免耕节水灌溉模式、旱岗地深耕截雨蓄水模式、沟谷埝阶地中耕截雨蓄水模式等。

节水抗旱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季节性缺水问题,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组分结构的协调程度,选用当地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等,辅以工程、农艺、化学和管理等手段,把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松嫩平原每年坐水种面积高达466.7万公顷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灌区适用的节水技术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改造水利工程设施与农田灌溉方式,辅以其它措施,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提高灌溉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以降低灌溉损失,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并促进系统功能的良性发挥。适用于我国广大灌区,典型模式主要有:

渠灌区防渗节灌技术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首先提高渠道防渗衬砌率,然后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辅以其它综合措施,实现全方位节水。如甘肃省武威市的山水灌区采取上述模式后,田间水利用率达90%,灌溉水利用率达53.3%。

井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导型模式,该模式首先实施低压管道输水,然后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辅以其它综合措施,并尽可能蓄存降水回补地下水。如山东省桓台县利用此模式,比传统地面灌溉节水29.8%,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0亿吨。

结合灌区水资源优化调控技术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联合应用型模式,该模式针对结合灌区一般引灌为主,井水为辅的特点,引灌时采用防渗渠道或低压管道,并适当提高灌水定额以回补地下水,井灌时则用管道输水,减小灌溉定额以控制地下水位。田间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辅以其它节水措施,在时空上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例如河南省清丰县采取此模式,节水率达30.4%,水分生产率提高63.3%,地下水位有所回升。

经济发达区适用的资源高效利用型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增加节水投入,引入高新技术,提高对生态系统的干预度及精准度,提高灌溉的自动化水平,辅以其它措施,强化水资源管理,追求高产高效。主要适用于经济基础好、起点高的区域,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城郊地区,典型模式主要有:

城郊资源高效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城郊农业基础好、区位佳、农民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提高科技、资本的投入,增加生态系统的广度与维度,发展设施农业,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发展水肥一体化,辅以其它措施,提高水、土、肥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北京大兴县“九五”期间运用此模式在城郊示范区内进行整修建设,节水150万吨/年,缩短轮灌周期3~5天。

低劳动强度高用水效率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用水压力大,农业生产不稳定,但经济发达,投资容易,农民迫切要求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增加节水投入,提高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精准度,重点发展高标准的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技术,发展劳动强度低、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的地面灌溉技术,并提高信息技术利用度,采取自动化控制。

生态脆弱区适用的生态保护与节水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矛盾突出,易引发严重生态问题的特点,强调因地制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高农民收入。适用于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包括山区、丘陵、荒漠区、农牧交错带、喀斯特地形区、小流域等,采用的模式更加多样,统称为生态保护与节水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比较典型的有:

集雨生态畜牧型模式,该模式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来发展牧业生产,进行集水工程建设,集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退耕,推广优良畜种和先进饲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如彭阳县利用此模式,在坡面上修建竹节沟、隔坡梯田等,使天然草地坡面集流效率在8%~11%,天然林地坡面集流效率在7%-11%,坡耕地、退耕草地集流效率在10%-20%,有效地发展了农牧业,保护了生态环境。

另外,山区与丘陵一般采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导型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低山丘陵区河道截渗拦蓄和高水位池联合供水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即在河床上修建截渗墙,将水抽到在河两岸适当高度处修建的蓄水池,在坡耕地由上至下依次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微、喷灌。喀斯特地区一般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主导型模式,如重庆采用的节水型农业模式,即农户在农田周围打

井或修水窖,然后推行管道灌溉,在经济条件稍好的地区推广滴、微灌,取得了良好效果。

多类型区域适用的结构优化型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分析可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作物品种、时空组合与灌溉的时间特征,提高作物生产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配合度,辅以其它措施,改善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提高经济效益。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区域,尤其是季节型缺水、结构型缺水、效率型缺水等现象比较普遍的地区。典型模式主要有:

多种多收的时间结构优化型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利用种群演替原理,使生态系统拥有最有效利用降水的时间结构,改善作物与降水在节律上的吻合度,提高其利用率。如河南省扶沟县的“六种六收”模式与河北省以早熟小麦套种中晚熟玉米为主的良种配套体系,能使降水利用效率提高30%左右。

适水的结构优化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以全年可用水资源为主要参数,同时参考土壤、经济和作物生理特性等因素,在时空维度将系统内的作物与水进行科学组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如黄淮海平原丰水区实行的小麦一水(旱)稻和小麦一棉花(或芝麻)模式。

研究前景与热点问题展望

基础性研究方面。包括我国节水生态农业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分类;节水生态农业模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规律如何;其空间适宜规模、布局与组合;其技术适用度规律等。

关键理论研究方面。节水生态农业在重视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改进的同时,强调技术集成配套,注重区域发展模式研究。以后的重点将集中在技术的有机融合及区域适宜性;技术的标准化与评价等方面。

外延理论研究方面。未来节水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中,理论外延即与各学科的交叉必将成为热点。包括高效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农民主人翁意识与地位的提升;农田水分高效利用理论;区域生态水文过程;农业精准用水理论与实践;节水潜力的计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