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萧军初到延安,听说毛主席求见,不耐烦地拒绝说:不见,我挺忙的

0
分享至

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吸引了众多文化界的杰出人士,其中包括了著名的作家萧军。

毛主席对鲁迅的作品非常推崇,得知鲁迅的弟子萧军抵达延安后,他特意安排自己的办公室秘书和培元前往问候,并提议安排时间进行深入交流。

然而,萧军的态度出人意料地傲慢和无礼。

这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为什么萧军会展现出这样的态度?



一、在延安遇到毛主席

1938年春,萧军来到了延安。

毛主席得知后,既期待又担忧,于是指派秘书和培元前往招待所,探听萧军是否愿意见上一面。

萧军却以一挥手的孤傲,回绝了这次会晤,言辞中流露出淡漠:“不见,我挺忙的,我在延安停留不过一两周,即将启程重庆。毛主席公务繁忙,我便不再打扰。”



原来是多年的颠沛流离,使萧军对政治权力深感失望。

无论是日伪政权,还是国民政府的统治,都令他心寒。

对于共产党这个信念先进、思想深邃的党派,他虽有所了解,但对毛主席这位领导人却并不熟悉。

加之其桀骜不驯的天性,便有了初见时的那份冷淡。



然而,几日后,出乎萧军意料的是,毛主席亲自前来招待所,不仅拜访了萧军,还亲切地问候了其余文艺界人士。

这种下士访贤的行为,是萧军从未在其他政治人物身上见过的。

面对毛主席的亲切访问,萧军感到既意外又荣幸,匆忙起身迎接。

通过这次的交流,萧军开始逐渐理解毛主席不仅仅是一个政党的领袖,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才华、尊重知识与作家的人。

这次意外的相遇,让萧军对毛主席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第一次与毛主席的相遇,成为了萧军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一幕。

即便数十年后,年迈的萧军回忆起此事,仍旧充满深情:“毛主席能亲自来访,是对我的尊重,伟大的不是我,而是他!”这次见面,深深影响了萧军,促使他开始积极融入延安的生活。

在延安的日子里,萧军与毛主席的交往日益频繁,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毛主席对萧军的坦率和诚恳表示赞赏,他曾表示:“有人说萧军是坏人,我绝不同意。”而在萧军眼中,毛主席亦是一位坦诚、风趣、和蔼的人。



他们的交流总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或是在餐桌上边喝酒边谈天,或是在郊外散步时闲聊天地。

两人之间没有禁忌话题,自在不拘。

在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加之丁玲等友人的劝说,最初有意加入游击队的萧军最终改变了初衷。

他决定留在延安,用自己的笔杆子为心爱的祖国贡献力量,开始在文化战线上奋斗。



二、波折重重的少年岁月

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出生在辽宁省凌海市一个贫穷而充满纷争的家庭。家中因为一点小事便能引发激烈争执,争吵常常演变为肢体冲突,甚至有时刀光剑影。这样充斥着暴力的环境深刻地影响了萧军的童年和性格形成。

萧军的母亲在他还蹒跚学步时,因不堪家暴选择了自杀。

随着年岁增长,了解母亲离世真相的萧军与父亲的关系日益紧张,双方交流往往以拳脚为媒介,少有平和的日子。



1917年,为了谋生,父亲带着家人离开家乡迁至长春。

萧军也随后被带到长春,和父亲及继母一同生活,并在吉长道立商埠国民高等小学校二年级继续求学。然而,他在学校的生活并不如意。

在商埠小学的高等三年级时,一次体操课上的错误动作让他受到惩罚,由此引发了与老师的激烈争执,最终导致他因“侮辱师长”被开除。对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早已感到厌倦的萧军,在父亲的默认下,选择了自立生活。

在萧军年仅十五岁时,他的父亲匆忙为他安排了婚事,迎娶了许淑凡作为他的第一任妻子。



然而,对这个尚在叛逆期的少年来说,这场早婚并未引起他的重视。

尽管妻子对他百般体贴、千般照顾,萧军依旧对她的爱护和关注视若无睹。

十年婚姻后的1932年,萧军以“报效祖国”为由,冷淡地将妻子送回了娘家,并告诉她“请你另行再嫁”。

1925年,18岁的萧军来到了吉林,在乡亲的推荐下,他加入了东北陆军三十四团骑兵营,成为一名骑兵。

这个骑兵营原本是吉林督军张作相的“马卫队”,后扩充成一个营,成为督军的卫队团。



尽管是骑兵,但由于营内官马数量有限,且萧军本人没有私人马匹,骑马的机会寥寥。

因为擅长书写优美的小楷,他被选拔为营内文书,被称作“先生”,享有随意出入营门和换便装的特权,在营部的书记处办公。

从1925年到1931年,萧军一直在东北当兵,期间还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在抗战时期,他曾想过再次从军,可惜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三、文学道路上的邂逅与别离

1931年,萧军在哈尔滨开启了他的文学之旅。

当时,哈尔滨的文化运动繁荣,萧军的文学创作主要反映民间苦难与抗日精神,这些作品在文坛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正是在这个文化繁盛的背景下,萧军与萧红相遇了。

萧红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民国女作家,两人早有耳闻对方的故事和作品,面对面的相遇使两人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到了1932年7月12日,萧军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即那种“爱便爱,不爱便离开”的独特“爱的哲学”。

萧军在内心深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的名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萧红。

在写作方面,虽然他比萧红更勤奋,但在写作天赋和前途上,他深感自己不如萧红。

这种在才华上的自我认知,最终成为了两人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



在萧军与萧红分道扬镳的同时,他在兰州邂逅了王德芬,一个符合他审美的女孩。她被萧军情感丰富、文辞优美的情书所吸引。

两人不久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尽管王德芬为萧军生育了五个孩子,萧军却选择逃避,隐居于北京,忽略了家庭的责任。



进入晚年,萧军与张大学相恋,张大学是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女儿。

张大学深爱着这位比她年长许多的男人,并为他生下一个女儿。

后来,萧军要求张大学诽谤自己的父亲,但她没有这样做。

也是在这个时候萧军被判处八年监禁。

出狱后,是王德芬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而张大学与萧军老死不相往来。



四、萧军与鲁迅的师徒情谊

萧军与鲁迅之间的师徒情缘源于1934年他们第一次的书信交流。

在那个年份,由于朋友们的支持,萧军与萧红在东北联合出版了《跋涉》,成为了他们合作的独一无二的书籍。

这本书描绘了“反满抗日”的主题,但意外地使他们成为了日军的追捕对象。

6月15日,萧军和萧红不得不匆忙离开哈尔滨,途径大连,最终抵达青岛。



同年9月,萧军完成了《八月的乡村》,而萧红则创作了《生死场》。

对于这两部作品的主题和立场是否与当时革命文学运动相符,两人产生了疑问,因此萌生了向文学巨匠鲁迅求教的念头。

10月初,萧军带着忐忑的心情写信给鲁迅,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信。



鲁迅在信中解答了他的疑惑:“不必过分关注当下需求什么,更重要的是看自己能做什么。现在的文学需要的是斗争精神,如果作家本身具备斗争者的精神,那么他所创作的一切都会体现这种精神……”收到这封信的萧军异常激动,没想到鲁迅会对一位从未见面的年轻人如此真诚和坦率。

1936年5月,鲁迅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被问及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最杰出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他直接提到了萧军。

同样,在一位日本作家寻求推荐中国进步作家作品时,鲁迅首选推荐了萧军的短篇小说。萧军在上海文坛能够确立自己的地位也离不开鲁迅对他的欣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辞世。

据鲁迅孩子的回忆:“傍晚七八点钟,悼念的人逐渐增多,但都保持着安静,默默地表达哀悼之情。突然,楼梯上响起急促的脚步声,一个高大的身影急速进入,径直走向父亲的床前。他毫不犹豫,没有停顿,也不说任何俗套的话语,直接扑倒在床前,发出震耳欲聋的哭泣声。”那个高大的身影,正是萧军。



结言

1988年6月22日,萧军因病辞世,享年81岁。

虽然萧军已离去逾三十年,但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依然在学术界中持续发酵。

至今,有关萧军的研究仍然活跃,多部深入探讨他作品与思想的专著相继问世。



参考:

《三段婚姻,八个孩子,萧军如何潇洒走一生》

《鲁迅先生最青睐的弟子——“左翼革命作家”萧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史旺旺旺
文史旺旺旺
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
4144文章数 437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