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37年,美国刊发一张毛泽东照片,像一枚巨型炸弹震动了世界

0
分享至

世人皆知,毛泽东乃世界近代史之风云人物,他既是中国无人能及的领袖,也是令人敬仰的世界伟人。

在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年代,毛泽东以笔为剑,挥洒自如,不仅绘制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更在人类历史的宏大舞台上留下了独特的个人印记。

他的个人魅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民,使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他的麾下,心悦诚服地追随他。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毛泽东是如何从一位普通的中国人成长为举世瞩目的世界伟人的呢?

01、 乌龙扬名

1930年代,毛泽东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国际社会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描绘出来。

那是一个春天的日子,共产国际的《国际新闻通讯》第14期上,刊登了一篇报告。这篇报告,字数不多,却有千斤之重。它简洁而深刻地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却是一份讣告,因为它的开头写着这么一句话:据中国消息,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

显然,这中间存在着一场误会,这是一份错误的报告,《国际新闻通讯》并没有了解真实的情况,

一直要等到1930年5月1日,时任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的巴维尔·米夫,在他的手中《真理报》的笔下,重新发布毛泽东的消息,才算是为这个乌龙讣告画上了一个句号。

自此之后,共产国际的媒体开始逐渐地将毛泽东领导红军的事迹,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正是这份乌龙讣告,才让国际媒体第一次正规地向全世界推介了毛泽东的生平。

当然,毛主席成为一位举世瞩目、闻名天下的伟大人物,还要从1936年说起。

红色苏区的西方记者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年轻的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准备前往中国陕北苏区进行访问。

他们带着一封介绍信、两架照相机和24个胶卷,不顾蒋介石军队的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向西前行。他们的目标是深入到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位到红色苏区的西方记者。

在启程往苏区之前,埃德加·斯诺曾不止一次地听到“红军被描绘成由‘知识匪徒’带领的新型土匪”的传闻。正因为这样的流言,斯诺带着一种“拿命去冒一次险”的决意踏上了这段旅程。

然而,当他们踏入那片深厚的黄土高原,耳畔常常飘来陕北人民熟稔而亲切的称呼——“我们的军队”。

更令他感到惊异的是,那些英勇的红军战士,当他们行经农户的果园时,竟无一人贪婪地伸出手,去摘取那些熟透的果实。这与他过去所见过的国民党军队截然不同。

在漫长的旅途之后,埃德蒙和凯瑟琳终于踏上了保定的土地。这两个不速之客虽然初来乍到,却受到了这片神秘土地上最热烈的接待。

红军士兵与指挥官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两行,他们挺直胸膛,眼神炽热。当埃德蒙和凯瑟琳走近时,他们以鼓掌表达敬意。

斯诺感到无比荣幸并深感激动。他仔细观察了红军战士,他们普遍身材瘦弱,穿着简朴,显然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所导致的。

然而,他们的精神状态却是十分振奋,眼睛中充满了神采。这与传闻中的“土匪”形象截然不同。

简朴的窑洞

毛泽东在获悉宋庆龄通知埃德加·斯诺将访问陕北后,对此事予以高度重视。他要求红军各部队必须认真对待这一接待任务,并全力配合斯诺的采访工作。

毛泽东非常清楚,斯诺是一位来到中国陕北苏区的外国记者,他不是国民党的代言人,而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行动的记者。

他可以在不受国民党新闻封锁的限制下,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行动如实客观地发表在国外报纸上,这使得国民党的虚假宣传和恶意攻击不攻自破,国民党的丑恶行径也能够原形毕露。

为了方便采访,毛泽东特别安排让斯诺住宿的位置靠近他所在的窑洞,位于山脚下。在七月十五日,斯诺接到了通知,毛泽东将在其住所接见他们。

当斯诺进入毛泽东的院子时,他见到了自己长期以来一直渴望见到的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站在门口微笑着迎接斯诺,并伸出双手握住斯诺的手,高兴地说道:“欢迎!欢迎!”

毛主席引领斯诺进入窑洞,并请他坐下。他风趣地说道:“非常感谢您这位大记者光临寒舍,真是令寒舍蓬荜生辉啊!”

斯诺不禁失笑,这位领导人物未免太过风趣了,和国民党所描述的“赤色分子头目”截然不同。

他凝视着毛泽东的窑洞,这个窑洞显然过于狭小,过分朴素,除了一个土炕,一张桌子,几个凳子,再没有多少像样的家什了。很难相信一个政党的领导者,竟然居住在如此简陋的地方。

窑洞内促膝长谈

在极其朴素简陋的窑洞环境中,毛主席与斯诺在接下来的四个月内进行了数十次的深入交流。

毛主席对中国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精辟独到的分析,同时阐述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必要条件,并强调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谈到战争的前途和可能的结局时,毛主席尽管预见到中国人民可能会经历长期的痛苦和牺牲,但他坚信中国的抗战力量会逐步增强,而日本军队则将在长期的消耗战争中逐渐疲于奔命,最终土崩瓦解。

在他们的多次交谈中,斯诺被毛主席深邃的学识以及卓越的智慧深深地打动。他对毛主席对当时中国和世界局势的独特见解表示由衷的敬佩。

他后来感慨道:“当时毛主席虽然仅43岁,只比我大14岁,但他的人生阅历却远比我丰富许多!”

1936年8月初,根据毛主席的建议,斯诺与马海德两人准备前往红军前线进行访问,以更深入地了解红军的真实面貌。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他们两人前往苏区各地以及宁夏、甘肃等前线进行实地采访,亲身感受苏区百姓和领导人的生活,探究苏区人民对革命如此坚定不移的原因。

最珍贵的照片

随后,埃德加·斯诺先生决定为毛泽东主席拍摄一张照片,以使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能够领略这位领导人的风采。

因此,某天清晨,斯诺先生来到毛泽东居住的窑洞,提出了这一请求。在听到这个要求后,毛泽东主席微笑着表示同意。

他没有刻意摆出矫揉造作的姿势,而是自然地站在阳光下,展现出威严而坚定的表情。随着一声“咔嚓”的拍摄声,毛泽东主席戴着军帽、穿着旧军装的形象被永久地记录在了底片上。

这张照片在1937年1月由美国画报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这个人物究竟是谁。随后,埃德加·斯诺先生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了《毛泽东访问记》一文,揭开了谜底。

这张照片以及斯诺先生的报道被各大报纸广泛转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伟大事迹终于为世界所瞩目。这张照片还被美国《时代》杂志以高价购买,使得人们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倍感关注。

斯诺先生没有预料到这一行动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但显然这是一件好事。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该书在短短一个月内进行了五次再版,销售量超过10万册,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革命历程,并引发了无数有志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潮。各国人民前往中国进行支援的行动也由此而兴起,著名的白求恩医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结语

毛泽东的传奇至今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传颂,历久弥新。在那个充满绝望的时代,他们心中却满怀希望,激励着全国民众奋发向前,展现出华夏民族的伟大力量。

四万万同胞也并非一盘散沙,而是紧密团结。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我们的先辈们齐心协力,共同实现了伟大的事业。

这不仅是一座希望的灯塔,更是民族觉醒的明灯。在任何时代,都不乏追求梦想的人。

然而,更值得我们铭记的是当初那些勇敢追梦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永存于我们心中,不曾远去。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百年历史老号
百年历史老号
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
371文章数 6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