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客立减

1

 

关于同性恋成因概述

 

同性恋定义

 

1869 

德国医生

Benert

“对异性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

人所吸引。

 

第一

最初的性经历

即青春

 

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最为重要。他们将同性恋

 

成因强调首次性经验重要性的理论称为“

 

空白占据”理

 

论〕认为性行为方式和性角色认同这二者之间虽然关

 

系密切

但毕竟是两回事

因为人们可以在认同了某种

 

性别角色之后

在一段时间里性行为方式还是空白

 

一旦某种性行为方式首先占据了这一空白

就大有可能

 

固定下来

形成终身的性取向。第二

恋母情结。这一

 

观点与弗洛伊德对同性恋成因所持的观点相似。·

 

国内

  

:先天说

 

后天说

 

国外

 

:遗传因素

 

大脑结构

  

社会环境

 

Frued

:男同

 

:俄狄浦斯

 

女童:恋父

 

但研究都有正反对立两面

 

2

 

同性恋认同发展的理论模型评述

 

本质论取向:

阶段模型

 

 

 

社会建构论取向:

影响因素模型

 

 

 

Alderson

把同性恋认同定义为:

个体认同自己,有着主要的同性恋认知、情感、行为,并选择“同

 

性恋”这种社会建构作为个人的身份意义。这意味

 

着在不同社会结构下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获得同性

 

恋认同。这个定义的另一突出之处是没有把性行为

 

包含在内,因为无论是否为同性恋,都可能和同性

 

或异性发生性行为(

Dube

2000

)。

 

 

性认同(

sexual identity

)是个人对自己性倾向的认定

*

 

Tasker & Wren

2002

),如同性恋认同就是承认自

 

己的同性恋身份,并把这种身份整合到自我概念中。

 

性倾向和性认同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Yarhouse, 

Tan & Pawlowski

2005

)。同性恋者除了有一般青

 

少年的发展问题,还要面对性认同的困难。社会偏

 

见和污名(

stigma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不

 

被主流文化接受,

 

产生认同困惑(

 

identity 

confusion

),随之而来的是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如

 

抑郁、焦虑、孤独感的增加、自尊和幸福感的降低,

 

社会适应不良、药物滥用、性滥交、自杀等

 

 

本质论认为性倾向是

 

人类的一种根本属性,具有跨文化、时间、地域、

 

历史的一致性,形成于胎儿期或童年早期,由基因

 

或激素等生物因素所决定,

 

是不可选择的

 

DeLamater & Hyde

1998

Hammack

2005

 

Kitzinger & Wilkinson

1995

),而性认同发展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