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中国绿卡

1/25 德国人诺贝特·克尼特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焊接技术专家,2018年7月他终于拿到了中国绿卡。中国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曾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从 2004 年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以来,至 2013 年十年间,中国绿卡只发出了七千余张。近几年,随着中国绿卡的政策渐渐放开,特别是2018年4月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获得了在中国永久居留的身份。摄影:辜鹏博(潇湘晨报) 张悦 魏尧

2/25 中国绿卡与身份证外观基本一致,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在中国居留期限将不受限制,出入中国国境不需再办签证,在投资、购房和入学等方面也享有与中国公民同样的权利。诺贝特拿到这张中国绿卡可谓一波三折。

3/25 电力机车公司的车间里,诺贝特给焊工现场指导。2002年,诺贝特作为外籍技术专家从德国来到了长春工作,2011年工作调动来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因为每年都要办理居留手续,往返中欧也需要办理签证。2012年,诺贝特开始着手准备申请绿卡的资料。

4/25 因为带领团队解决不锈钢车体焊接的工艺难题,诺贝特曾经获得“潇湘友谊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在办绿卡的过程中,“准备材料可能有几百页。”让诺贝特记忆深刻的是一份无犯罪记录证明,“最难的是证明这个证明是真的。”他在德国花了300欧元开了证明,通过公证进行翻译,再发给中国驻德大使馆盖章。

5/25 诺贝特和同事在办公室讨论工作,他只能听懂简单的汉语,平时交流主要靠翻译。同事非常敬重他,觉得他有着德国人的严谨与认真。“其实有想过放弃申请,但是最后还是坚持下来。”2018年,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优化了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的审核流程,诺贝特成了新机构成立后株洲市首位获得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士。

6/25 2003年在长春工作时,诺贝特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妻子是长春本地人,2006年俩人结婚,后来有了一个女儿。2011年,一家人从长春来到了株洲。

7/25 完成一天的工作后,诺贝特匆匆忙忙地换了正装,来到学校接女儿放学,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诺贝特也会主动帮女儿背书包。诺贝特的女儿是德国籍,汉语非常好,在当地一所小学就读。

8/25 诺贝特在株洲没有买房,一家人租了一间小别墅。诺贝特把这里当作是一个小“城堡”,在院子里养了很多花草,还养了小狗、小鱼和乌龟。这是诺贝特和4岁的宠物狗Benny玩耍。Benny非常可爱,而且似乎能听懂德语。

9/25 诺贝特和家人每年都会回德国一次,这是去年他和女儿在德国的家门前坐小艇准备去钓鱼,“德国的家乡在河岸附近,空气清新,非常安静。”诺贝特很喜欢现在中国的工作,觉得工业智能化很有发展前景。

10/25 潘伯良来自法国,2018年7月27日,经过十个月的审核期后,潘伯良终于拿到了中国绿卡。“说起和中国的渊源,要从大学时讲起。”潘伯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2003年在法国上大学时就选修了汉语。2006年,潘伯良来到清华大学读理工科硕士,在学校里认识了教汉语的丽娜老师。两人一见钟情,两年后就结婚了。

11/25 潘伯良在社交网站发布自己拿到绿卡的消息后,收到很多评论与赞。婚后不久,潘伯良和妻子一起去了法国生活了三年,因为妻子怀孕特别想吃中国菜,又要坐月子,自己也想回中国工作,就回来了。俩人在河北邯郸呆了三年半,又在上海待了一年半,最后来到昆明,已经两年了。

12/25 潘伯良的两个孩子就读于昆明的一家双语学校,两个孩子目前已经会法语、英语、汉语。“申请中国绿卡主要是两条路,一是在中国比较大的企业担任很高的职位,我换个好几个公司,走这条路不太现实;另一个是作为中国人的配偶。到昆明不久,我满足了在中国连续住满五年的条件,妻子的户口也迁到了昆明,我就马上开始申请了。”

13/25 潘伯良的小儿子今年上幼儿园,还没有适应学校生活,在路上闹情绪。潘伯良将他举在头顶玩游戏,不一会儿,抵触情绪烟消云散。“我的绿卡算快的,一年之内就拿到手了。”拿到绿卡对潘伯良来说不仅代表着免签证,从心理上感受到中国对这个外国女婿的认可。

14/25 如今,潘伯良在昆明买了一套180平米的房子,“昆明房价比北上广深便宜太多了。”平日只要不出差在家里,潘伯良都会准备早餐、帮助孩子穿衣。九月开学,潘伯良还陪着孩子看了“开学第一课”。

15/25 在昆明,潘伯良有一群法国朋友,他们会经常一起聚聚,打打牌。潘伯良是这些人中唯一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

16/25 在拿到中国绿卡之前,潘伯良就是以外国专家的身份在中国工作。目前,潘伯良供职于昆明的一家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化工厂,任职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管理、国际销售等工作。他会要求员工主动学习英语,还会邀请法国留学生来工厂实习。

17/25 在公司的试验田里,潘伯良和工人聊天。潘伯良的汉语非常流利,同事们都很喜欢他,潘伯良也觉得中国人工作效率高、灵活、动作快,很符合他的性格。

18/25 潘伯良每年都会和家人回法国两次。这是今年暑假,潘伯良带着家人朋友一起去阿尔卑斯山徒步。“在中国和法国生活最大的区别是互联网。在中国什么都可以在网上做,在法国线下的事情多一点。”谈及未来,潘伯良说还没想好,不过考虑到孩子的教育,迟早会去有优质国际学校的地方,“不过这也得看之后的工作的机会,暂时这几年肯定会在中国。”

19/25 比起诺贝特和潘伯良,今年年底即将70岁的比利时人范克高夫领取中国绿卡的时间要早得多。2008年,他就拿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为此他还专门做了一个中国绿卡的纪念牌。

20/25 1980年,范克高夫来到中国。这三十多年里,他为中外交流做出许多贡献,比如他曾为北京市投资局做过顾问,在北京奥运团队里承担过多项工作,长期担任比利时王国外贸部部长中国高级顾问。到新世纪之后,他越来越确定自己的未来会在中国,就有了申请中国绿卡的想法。

21/25 回忆起申请过程,范克高夫依然历历在目,有一次甚至把在中国获得的所有名誉证书和奖杯,以及同各级领导的合影照片,都放到了一个一米多长的箱子里,带到出入境管理部门给工作人员看。2008年,他终于拿到了中国绿卡。如今他把这些证书奖杯和合影摆了满满一墙,“还有很多,都没有地方挂了”。

22/25 范克高夫和他的妻子孙冰结婚三十多年了,如今已经退休的他仍然有五六份工作,妻子就兼任他的秘书。范克高夫住在朝阳门附近的一个跃层公寓里,家里有很多中式家具和装饰。范克高夫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人没什么两样,手上戴着红木手串,十分喜欢网购,“我在网上买威士忌,可以通过条形码上网验明真假,价格还便宜。”

23/25 范克高夫在北京组织了一个中国通的俱乐部,叫做Old China Hands,他会严格甄选俱乐部成员,必须拥有十年以上在中国的工作经验。他们每个月组织一次午餐会,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目前这个俱乐部有一百多名成员,其中只有四个人拥有中国绿卡。

24/25 去年范克高夫回了一趟比利时,这是他和小女儿在布鲁塞尔的合影。他的小女儿今年34岁,在比利时的一家中国保险公司工作。范克高夫今年不准备回比利时了,他打算明年再回去探望。

25/25 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范克高夫对这里的道路胡同都很熟悉。对范克高夫而言,他的生活关系网早已彻底融入北京了,“我会继续生活在北京。而对于比利时,我现在只能算异乡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