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结加,1942年11月生,青海平安人,藏族。研究生学历,编辑职称。1959年9月至1963年9月在青海民族学院语文系学习,1963年9月参加工作。1963年9月至1975年4月任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辑、翻译、编辑部党支部书记兼藏文编译组副组长,其间:1965年9月至1966年8月,1970年7月至1971年7月借调到中央民族出版社从事《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藏文版译文的修订工作和马列六本书的翻译工作。1975年4月至1981年4月任青海省文化局出版处处长、省出版局出版发行处处长。1981年4月至1983年12月任青海省出版局副局长、省文化厅副厅长。1983年12月至1987年10月任青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党组书记(其间: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87年10月至1988年5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青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党组书记。1988年5月起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七届、八届常委、副书记。中共青海省委第九届常委、常务副书记。2001年1月起任青海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党组书记、政协青海省八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1月任省政协党组书记、青海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主席。2001年3月起任全国政协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2007年2月起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桑结加是中共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青海民族大学从解放初的青干班、青海民族公学到1956年后的青海民族学院,都是与时俱进,应党和国家的政治需要创建,走的是政治建校的路子。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青海民族地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设置速成性质的培训班,如文化班、工农班、语文班等,抓紧培养了一大批贫苦农牧民出身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派往急需人才的广大牧区。这批毕业生出身贫苦,热爱党,立场坚定,忠实积极,为民族地区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果洛毕业学员

    1952年夏,扎喜旺徐、马万里率领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长途跋涉进驻果洛。以郭曙华为书记的中共河南蒙旗工委随以青海省政府副主席喜饶嘉措为团长的西北军政委员会青海南部牧区访问团进驻河南蒙旗。使这两个历代从未建立过政权的地区建立了人民政权,其意义是历史性的。在这两起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举措中,均是以青海民族大学的师生为主体开展工作的。1953年剿灭流窜于甘青川边界的马良、马元祥政治股匪的斗争中,不少青海民大的师生随军当翻译和做群众工作。1958年青海的平叛斗争、1959年平息西藏叛乱的斗争及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中更有一大批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随军冲锋陷阵、英勇战斗,不少人流血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些党的优秀儿女,不仅为青海各族人民争了气,也为哺育他们成长的母校——青海民族大学争了光。我想学校领导和师生为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学生会感到自豪和欣慰的。

1956年青海民族学院成立大会合影

   进入建设时期,为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学校不失时机地调整了专业,为长久之计,1954年起设中学部、预科部,为民族地区培养高中级人才打基础。1956年,学校采取特殊措施从中学部选拔一批学生和个别青年老师保送到郑州电力学院,长期培养深造。当时在十分封闭的省情环境中,对青海产业优势尚不十分清楚的背景下,学校决策者已知电力对现代化建设的先行作用,他们能有如此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清醒头脑,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以后的实践也证明此举的远见卓识,被保选的学生在不具备规定学历、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刻苦努力,个个都成为合格人才,成为青海电力战线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以此为契机,学校往全国各重点高校保送优秀生也形成惯例,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尖扎县兰才公社开荒办农场

    1956年后学校以正规化的大学本科教育为主,辅以干部培训,继续办好预科。为党政部门及其他战线培养了大批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类人才。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各条战线都有民大培养的学生在忘我工作,政治上强,吃得起苦,留得住,用得上,是社会各界对青海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普遍评价。历史已证明: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哪个地方最危险,斗争最激烈,那个地方就有青海民大学生在英勇战斗,流血牺牲;哪个地方条件最艰苦,工作难度最大,那个地方就有青海民大的学生在扎根奋斗,默默奉献!这个学校在青海的特殊地位和所起的历史性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是无法替代的!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发展取得了更大进展,2009年4月,青海民族学院成功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体现了党的一贯的、坚定不移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海民族教育的重视,同时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认可。如今,学校迎来70华诞,让我们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踏着前辈足迹,努力奋斗,为创建一个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民族综合大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