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美食 > 正文

大年三十为啥要吃饺子?一键领取,老北京过春节正确的打开方式

来源: 京报网

2024-02-02 16:12

今天,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也就是说,从这天起就进入了过大年的倒计时。按习俗,过年要吃饺子,这也是年夜饭必备。除了这个,老北京人过年之前也要做很多准备。

儿歌里唱得好:“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 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 糖瓜粘;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 做豆腐;二十六, 炖白肉;二十七, 宰公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 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初八初九逛庙会,正月十五挂花灯。”

为啥会有这些习俗?大年三十又为啥要吃饺子?让我们一起打开老北京过春节的正确方式。

祭灶

民间谚语有“二十三,糖瓜粘”,说的就是民间祭灶的风俗。祭灶,也是迎接春节的序曲。

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去了,这可不是小事儿!不但要恳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还怕他在天上多嘴说了坏话,所以就用黏黏的甜甜的关东糖给他把嘴封上。

这种用关东糖封灶王爷嘴的行为,是老百姓臆想创造的,但却成了流传至今的可爱习俗。在从前,过年吃关东糖,小朋友们也可以“解解馋”。

扫尘

从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民间把这段时间称为“迎春日”,也叫“扫尘日”。这种民俗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用打扫卫生来防止疫病的祈福仪式,后来就演变成在新年来临前彻底大扫除的习俗。

而且“尘”与“陈”同音,所以这一习俗又有了“除陈布新”的含义,寓意把过去一年里的烦恼、穷困、灾病统统清扫出去,迎接新一年的顺心、福气,寄托了人们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磨豆腐

民间谚语有“二十五,磨豆腐”之说,豆腐谐音是“都福”。

传说,玉皇大帝听说灶王爷被凡人所贿赂,可能说了许多假话蒙骗自己,于是就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要亲自到人间察访一下。

世上的凡人,知道玉皇大帝要来察访,就家家户户都磨豆腐,并且要把磨好的豆腐藏起来,把磨剩的豆腐渣盛在碗里当饭吃。玉皇大帝一看,人间竟如此清苦贫穷,只能用豆腐渣充饥,于是大发悲悯之心,马上降福人间。

办年货

一进入农历腊月,老北京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卖年货的陆陆续续设摊搭棚,人们也都走出家门,开始忙着采购过年的诸多用品。

卖年画的摊位尤其引人关注,除了色彩鲜艳、画面有趣的年画,还有在大红纸上写的福字和春联。老北京人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上贴上春联。

街市上卖灯笼的店铺和摊商也很多。春节的时候,家家门口都会挂红灯,小孩子则提着红灯到处逛,营造出一派喜庆的气氛,有了浓郁的年味儿。如今,过年的时候,许多家庭也会在家里挂上红红的灯笼,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除夕夜

除夕夜要吃年夜饭,也称“团圆饭”。老北京过去多是大家庭,祖孙三代在一起生活,甚至还有四世同堂,就像老舍小说《四世同堂》所描写的一样,一个大家族,十几口人住在一个四合院里。

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最讲究的,每道菜都有吉祥的寓意,例如,餐桌上必有一条红烧鲤鱼,预示着“年年有余”;一道“四喜丸子”,象征着“福、禄、寿、喜”四大喜事;一大碗红烧五花肉,寓意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用砂锅清炖一只整鸡,象征“吉庆”之意。这一大桌子团圆饭,每样都有说道,里面满满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年夜饭的主食是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饺子的形状又很像一个个小元宝,也寓意着新年发财,元宝滚滚来。

在除夕夜,老北京有一项民俗活动——迎财神。吃完年夜饭,家里的大人都彻夜不眠,等着接财神。说是财神爷,其实就是用手工一张一张印制的财神像。送财神的是一些贫家子弟或小商贩,他们走大街串胡同,挨家叩门,在除夕之夜赚些钱。

在除夕夜,还有“踩岁”的习俗。因为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谚语,所以芝麻被人们赋予了吉祥美好的象征寓意,“踩岁”的民俗也由此而生。在除夕晚上,家里的大人会把芝麻秸铺在院子里,让孩子们上去踩碎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祝愿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越来越好。“碎”与“岁”谐音,寄托了“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芝麻秸因此也就成了过年备办年货时的必买之物。农民在寒冬腊月,把打成捆的干芝麻秸,挑进城走街串巷吆喝 “买芝麻秸来——”,很受老百姓欢迎。

拜年

除夕守岁到交子时刻,就是大年初一了。过年穿新衣服,也是我国古老的民俗传统。正月初一早上,孩子们要换上新衣服,大人也都穿戴整齐,梳洗打扮好,新年新气象,图个好兆头。

拜年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了拜年这一说,到唐代开始盛行起来, 到了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相互拜年。遇到街坊邻居,“过年好”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派喜庆祥和。长辈和亲朋好友,在拜年时都会给孩子压岁钱,这也是许多小朋友盼着过年的原因之一。

通过拜年,把一年中很少见面的亲戚朋友都走了一遍,可以增进感情,融合亲情,相互关怀,相互祝福,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极好时机。

回娘家

正月初二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回娘家,带的礼物是要成双成对的。这些礼物娘家不能全收下,等到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安睡迟起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迎灶王爷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以示恭迎。还要把过年这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做成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把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打扫卫生。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

送穷

正月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正月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人的生日”

正月初七也称“人胜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元宵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在中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记忆里的年味儿都藏在这些传统年俗里,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盘点了这么多,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这是独属于中国人过年的氛围感,快转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和他们一起感受这浓浓的年味儿吧!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全部评论

0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