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大米全面开镰收割!

人间最美是金秋,最美秋色是丰收。9月23日,秋分时节,晋源区晋祠镇2023“庆丰收、促和美”农民丰收节在北大寺村热烈举行。大寺荷风苑旁,200余亩稻田一片金黄,第一年试种的“晋16008”长势喜人,经山西农科院专家和村民围田测产,亩产达到1364斤。
图片
图为晋祠大米开镰收割现场。
活动现场,丰收的锣鼓喜庆热闹,秧歌队踩着铿锵的鼓点,伴着甜熟的稻香热情舞动,尽情挥洒庆丰收的喜悦。展台上,晋祠桂花元宵、馏米、米粽、米酿热气腾腾,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品尝。联合收割机在东侧稻田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围田测产同时进行。
“开镰喽!”一声令下,“晋16008”试验田里,10余名庄稼把式快速挥舞镰刀,下手稳、准、快,一捆捆水稻霎时便堆成小山。经紧张人工收割、机器脱粒、磅秤,亩产1364斤的消息引起阵阵热烈掌声。
山西农科院研究员王广元介绍,“晋16008”是由山西农科院专家历经10余年培育出的梗型常规稻,山西省水稻中晚熟区生育期157天,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产量高、品质好、抗倒伏、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达到农业农村部部颁优质2级标准。
如此高产得益于稻田的严格精细管理。华北地区独有的黑土地、有机农家肥,共同孕育了“晋16008”的独特品质。“在此基础上,明年将增加有机肥施用比例,严格田间管理,并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种植,预计亩产可达1500斤。”王广元信心满满地说。
当天,专家还对晋稻优质新米的外观形态、色泽亮度等进行品鉴,感受晋祠大米独特风味,总结提炼晋祠大米食用指标特色,为晋祠大米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指标,推动晋祠大米品质提升。
截至目前,晋源区晋祠周边11个村相继恢复种植晋祠大米,种植面积已达3500余亩,口感品质接近历史原汁原味,也实现了闲置资源盘活、集体经济壮大、农民稳定增收的喜人变化,晋祠大米重获“新生”。
“今年,我们还进行了稻蟹混养,1亩多稻田里水稻产量有1500斤,螃蟹2万只,稻丰蟹肥,达到了一田双收的目标。”山西晋之源农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职卫东说,“下一步,将进行景观提档升级,再现晋祠泉域‘72盘水磨昼夜不舍’的壮丽景象,并积极申报农业遗产、拓展研学游等新业态,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记者 毕晶晶
通讯员 杨润德 崔莉霞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