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国宝如何“活”起来?故宫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揭密

以故宫文物为创作原型的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将于5月6、7日登陆广东艺术剧院,为羊城观众呈献一场融合传统与创新、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艺术盛宴。
据介绍,该剧由故宫博物院和艺瑞奇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历时三年打造,主创团队从故宫博物院的186万余件(套)藏品中提炼角色原型,通过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性格特征赋予每件文物以灵魂,生动演绎文物传承故事:甪端,是故宫中的一座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香薰神兽,400多岁的他却有着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童心;高小端是故宫宫廷历史部老高的孙子,生长在信息时代的他更愿意接受短视频带来的碎片化的信息;两个“孩子”意外的相逢,掀开了一段紫禁城探秘之旅,也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古典文化与当代潮流、历史坚守与未来憧憬的“辩论”和思考。
图片
《甪端》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和戏剧表现手法“复活”了严肃庄重的故宫文物。清乾隆金瓯永固杯、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晋代书法家陆机的草隶书法作品《平复帖》等传世珍宝不再只可远观,将化身能说会道的重要角色,带领观众走近故宫、走入历史,开启穿越时空的对话。不仅如此,还有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的行什,兴风作雨的海中异兽押鱼,头顶尖角、智慧勇猛的獬豸,三大屋顶脊兽也不再是沉寂的文物,将以鲜活可爱的形象亮相舞台,载歌载舞。
在演出前,制作人崔一凡带记者参观了此剧的装台。他说,这些道具都是根据故宫复刻,有的甚至是1:1还原,像屋檐上的神兽。小到服装上面的字,也都是根据故宫的文物做的。
据悉,《甪端》于2022年9月在北京首演即创下“开票即售罄”的火爆场面,今年启动全国巡演以来,在多座城市上演一票难求,上座率高达99%,获大麦9.2高分推荐。这个剧为什么这么火,记者专访了该剧的联合出品人钟碧珍。
对话钟碧珍
超大原版舞美搬到大湾区首站
记者:这部剧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钟碧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故宫,了解历史。如果你暂时不能走进故宫,就让故宫走近你。《甪端》将故宫建筑、故宫文物、故宫历史、故宫典守者、故宫美景、故宫御猫一起搬上舞台,超值震撼故宫沉浸式体验。
图片
记者:据了解,这个剧制作精良、耗资巨大,请问具体体现在哪?
钟碧珍:超大的原版舞美搬到了大湾区首站。这个剧对舞台的条件要求是非常高的,能满足这个版的舞台条件的剧场并不多。展示故宫的20米高的大红柱子,对台高和台深有要求。包括需要用到机械吊杆,现在还有很多剧场还是老式吊杆,无法用机械吊杆。我们为了展示故宫的12根20米大红柱子,专门设置了一套自己专属的金属轨道。光这些大道具就用了三辆货车。
舞美设计采取了利用“竖线”的红柱和“横线”的绘有和玺彩绘的梁来作为空间的主体骨架,围绕着导演和设计一开始追求的写意方式,并没把每个建筑的细节写实到位,只是提取了最有视觉张力的基础线条来构造舞台空间。“顶天立地”的概念充斥着整个剧场。
此外,还有我们的主创团队也是国内一流的,集结了多位儿童剧界知名的主创和专业演员。
记者:多媒体的运用,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能不能介绍一下?
钟碧珍:我们的多媒体技术团队是全国顶尖的。这个剧不仅用了裸眼3D等前沿科技,还加入了AR技术和全息投影,让文物在观众眼前“活”起来,打造了华丽震撼的舞台。
图片
记者:在巡演过程中,这个剧有哪些点,小孩子特别喜欢?
钟碧珍:比如看到在故宫的大红柱子那躲猫猫,小朋友很开心。12根红柱飞舞的时候,孩子和家长都很震撼和感动。同时,我们根据不同文物属性,塑造出角色的不同性格,像神兽甪端、蛇爬爬、梅鹊图等,会说话了,会表达情绪了。这些会说话的文物,现场收获了诸多粉丝。我们还用了故宫的网红猫IP,小御猫现场互动热闹非凡。
记者:这个剧为什么会出这么火?与别的儿童剧有何不同?
钟碧珍:近年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主题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艺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圈之道,并获得极大成功,成为现象级的爆款。跨界融合的《甪端》再一次证明,时至今日,作为历史实证的古老文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经过挖掘提炼和活化利用,借助角色设计巧妙融入现实剧情,就可以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记者:你希望这个儿童剧给孩子带来什么?
钟碧珍:这个剧是3至103岁四代合家欢剧目,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感悟感动。希望能通这个剧引导大小观众走近故宫、读懂故宫,感受历史文化,培养历史的“同理心”。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