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镜到底”,长镜头影片有多神奇?

“我想用真实的时间顺序讲述两个角色的故事,并以一镜到底呈现。”编剧兼导演萨姆·门德斯在电影剧本的首页上写下了这句话。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已于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萨姆·门德斯执导的“一镜到底”战争题材影片《1917》坐拥10项提名,最终斩获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三座技术类大奖。

71岁的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 也在奥斯卡的第15次提名后,凭借《1917》的自然光和“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拿下最佳摄影,继2018年的《银翼杀手2049》后,第2次捧回了小金人。

影片目前已官宣引进中国内地,具体上映时间待定。

虽然此前在“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上,《1917》一举摘得最佳影片,且在颁奖前的奥斯卡预测中,有不少媒体和影评人都看好这部影片,然而最终它却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其长镜头的技巧性表现方式,以及在技术实验下对沉浸式视听的探索,在以往的影片中都是较为罕见的。

影片《1917》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战,影片故事灵感来源于导演祖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前线做传令兵的真实经历。

电影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临危受命,徒步穿越火线,在8小时内前往9英里以外的一处英军阵地,传达停止进攻的指令,避免1600名士兵陷入德军陷阱的故事。

电影最大的看点是全片119分钟大多使用自然光和外景“连续拍摄”的手法,为观众呈现出“一镜到底”的视觉体验。

但其实,影片的“一镜到底”实为“伪一镜到底”,电影由几十个长镜头组接而成,再利用后期技术处理和巧妙的转场,使得影片看起来像是从头到尾连续拍摄而成。

导演萨姆·门德斯称该片每组镜头大都长于5分钟,有个8分钟长镜头拍了56次,并坦言“《1917》的拍摄难度是普通电影的5倍。”

由于影片在最终成片中是“一镜到底”的呈现方式,需要全剧组导演、演员、摄影组、灯光组、特效、爆破等多个部门精确到秒的配合。为此,剧组特意准备了两份剧本,一份是普通文字剧本,另一份则是注明全场人员走位、摄影机运镜方向等配置的地图剧本。

在正式开机拍摄前,整个剧组花了6个月的时间进行彩排,为保证拍摄的质感,还必须选择在阴天进行拍摄。

由于剧情需要,主角一直在不断的移动中,场景涉及战壕、弹坑遍布的战场、小镇废墟、河流等。

电影在拍摄过程中采用大量对的手持、机驾、车载带着稳定器的摄像机摄影,在面对有急流、有低洼、有战壕、有布满死尸阵地的场景时,导演为保持拍摄镜头的连贯性,有时需要用威压吊起摄影师和摄像机进行拍摄。

影片中“废弃小镇夜晚”的片段十分震撼,满目疮痍的城市被火光和炮弹照亮,熊熊烈火肆虐。小镇中燃烧的教堂和之前一同出发的队友布雷克营救敌军士兵,却被对方用利器刺死相关联,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斯科菲尔德主观信仰的坍塌。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特意按照比例搭建了一个微缩模型。此外,为营造漂亮的光影效果,摄制组甚至还一一设计了每颗照明弹的运动轨迹影片中的照明弹不是被发射出来,而是挂在悬空轨道上被绳子拉着走的。

《1917》通过镜头跟随两位主角运动,使观众“亲临”100多年前的一战战场,将原本虚构的时间线变得异常真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对于电影故事的表达。

《鸟人》

提及长镜头影片,不得不提的就是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四项大奖的美国黑色喜剧电影《鸟人》。

电影《鸟人》同《1917》一样,也是采用的“伪长镜头”手法。电影全片时长119分钟,后期拼接而成的“单一连续长镜头”时长就达到了103分钟。

电影大部分场景都是在百老汇的圣詹姆斯剧院内拍摄。影片正式开机前,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和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特地在位于洛杉矶的片场搭出了一个“圣詹姆斯剧院”,模拟拍摄过程中的各种场景转换。

为达成“一镜到底”的视觉效果,即使是影片正式开拍后,拍摄的排练过程也并没有停止。影片摄影首席助理Greg Tavenner:“我们通常正式拍摄前先排练一场戏6到8小时,(然后)我们倾向迈开步伐拍大约17到18条。”

影片最重要的事件节点是瑞根在纽约街头裸奔的戏份。男主瑞根因戏服被门夹住,不得不只穿一条短裤在时代广场狂奔到剧场演出,却意外收获观众好评。恰恰同影片副题“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相照应。

这场戏份从晚上8点半开始实拍,共拍摄了四条。除主演外,共有四人跟随,另有八位制作助理疏导现场人流,才将该片段拍摄完成。

影片运用超长镜头的表现方式,将多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大众审美巧妙连接,通过过气超级英雄扮演者瑞根在百老汇舞台上的最后一搏,反映了现代人的社会焦虑以及对个体存在感的渴求。

华语电影中,也有这样一位擅于使用长镜头拍摄影片的导演,他就是导演毕赣。毕赣迄今共执导过2部院线电影,两部影片中均包含了30分钟以上的超长镜头。

《路边野餐》

“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毕赣导演执导的电影处女作《路边野餐》斩获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银豹奖。影片中诗意的表达,时空交叠的影像以及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让不少业内人士为之惊叹。

影片讲述一个生活在贵州凯里的乡村医生,为了寻找侄子,来到陌生的小镇,在这个亦真亦幻的小镇中,他与逝去的爱人在一个神秘时空获得重逢的故事。

长镜头在影片中被大量使用,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其中长达42分钟的超长镜头。拍摄过程中共拍摄了三次,由3个摄影师交替完成,实际拍摄了60分钟,最终选择了第一次拍摄的素材。

影片中随处可见对时间的隐喻,卫卫在墙上画的钟表,花和尚开的钟表店,逆时针转动的钟表,故障的电风扇,时而走时而停的交通工具,歌厅的灯光、流行音乐等。

在40分钟的极端长镜头中,导演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线打乱后重新拼接,将镜头里只言片语间的线索都串联起来,在虚拟的小镇荡麦营造了一场盛大的梦境。

《地球最后的夜晚》

《地球最后的夜晚》曾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凭借“一吻跨年”的营销方式,使得影片首日预售票房直逼1亿。该片也是华语电影中长镜头影片的一个典型代表。

《地球最后的夜晚》更像是《路边野餐》的全面升级,都是导演扎根于故乡贵州凯里的创作,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虚构的小镇荡麦。

电影是一个关于爱情、背叛、欲望、信念的故事。影片片长130分钟,前半段是一个非线性的故事,后半段则是用近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演绎了一个梦境。

12年前,罗纮武再次回到贵州,在追查好朋友白猫的过程中,一个神秘女人进入他的世界,现实与梦幻开始交织。

在这个长达70分钟的长镜头中,观众跟着罗纮武,从矿井隧道,到打乒乓球,到下山索道,到荡麦小镇,遇到了万绮雯/凯珍室内室外不断穿行,人物递次出现,拼接出了主人公近乎一生一瞬的悲欢离合。

像《1917》《鸟人》《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这种包含30分钟以上的超长镜头较为少见,大多数影片中所出现的长镜头基本都是固定机位,除了摇以外没有过多的镜头运动,全靠演员的调度,显得相对自然,运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阿飞正传》

王家卫风格的确立之作《阿飞正传》,其影片结尾谜一样的3分钟长镜头一直被奉为影史经典。

张国荣饰演的旭仔阿飞在一列异国火车上被人枪杀后,梁朝伟饰演的另一个阿飞出现。

在这三分钟的镜头中,梁朝伟没有一句台词,在淡淡的音乐中,修指甲、穿西装、装钞票、梳头、看手表、关灯、离开,精心打扮自己准备出门,继续上演着无脚鸟的故事。

《被光抓走的人》

2019年末上映的电影《被光抓走的人》结尾处的长镜头时长在3分钟左右,将最真实的生活照搬到大银幕上。

张燕在一个房间,武文学走到另一个房间,之后两人共同走到厨房,夫妻将矛盾释怀后,重归于好。

影片的最后,武文学一家人一起吃饭的固定长镜头将人物处于黑暗的边缘,主体却是光亮,象征着家庭美满,感情美好。

这几部包含长镜头的影片,你都看过几部呢?

/ 万众一心防控疫情 电影人在行动 /

/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