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来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应翠

  外来工子女,是伴随着农民工而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一直是农民工们的心头大事。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这些孩子们的性格养成和未来的成长历程与发展道路,关系着全民综合素质的总体水平。如果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发展得不好,其最终结果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一、外来工子女的常见心理问题
  1.自卑感强烈,心理敏感且脆弱
  自卑是流动儿童一种普遍的心理问题,外来工子女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群体常年徘徊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却又无法全身心地融入城市生活,使城市人完全接受自己。这样在期待与失望之间徘徊,长期的迷茫情绪不知如何排解,加之又比较容易受到一些歧视,于是常常自卑感作祟,进而使得他们无心做事,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心境忧郁。他们容易过分看轻自己,慌张、胆怯、害羞,心理敏感,耐挫折能力较差,表现为面对失败难以冷静客观理性分析原因,容易走极端,缺乏参与其他同龄人的活动的勇气与信心,有问题不敢问老师,等等。
  2.缺乏归属感,孤独感较强
  其实大多数外来工子女想要和城市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玩,但由于他们的父母没有城市户籍,常被视为“外来人口”,他们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在小小年龄的孩子的心灵上打上了阴影。他们从小离开农村,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久而久之,他们自己都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哪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变得孤独,多愁善感,常常自怜自哀,处处谨慎保守,对社会的信任度降低。
  3.学习动机不足,生活态度不积极
  大多数随迁子女往往是被动迁移、被动安置,随迁子女们有时刚刚获得对一个环境的适应,就又要随着父母变更工作地点而变更学习生活环境。这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久而久之,孩子学习跟不上,成绩往往偏低,直接打击了孩子的学习信心及兴趣,进而严重削弱了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何要进入学校学习,不理解学习对他们的意义,常常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在学校中学习,纪律性普遍较差,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缺少人生理想和信念作支撑。
  4.心理压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敌视情绪和对立感
  尽管在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制度保障,但实施起来依然困难重重,进而难免导致在这些孩子心灵上产生压抑和对社会的不满等情绪。有些自尊心较强的孩子不甘于此,急于改变自身命运,往往存在过高的心理期望,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有一些外来工子女在学习中、人际交往中付出很多却得不到相应的回应,易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平等感、敌视情绪和对立感,不利于外来工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保障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
  1.深化户籍改革,消除体制障碍
  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加考虑和重视他们子女的教育保障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答案是肯定的。国家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步伐,尽快修订《户口登记管理条例》。各地政府应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强化居住地政府的责任,要探索和制定相应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对教育资源这类社会公共资源要让全体公民共同享有,不分地域、不论身份和职业,实行权利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对等。清理并消除城乡户籍差别带来的教育不平等待遇,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改善全民素质,杜绝社会歧视
  应该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公益广告、公益活动、展板宣传语等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人际交往观渗透到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从思想上加以改善,改变旧有观念,消除歧视观念,重新充分认识农民工在社会建设与和谐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多多给予随迁子女以心灵上的关怀,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社会的普通公民,都有义务帮助外来工子女在城市社会中生活得更好,努力帮助他们在消除因制度障碍产生的担忧与顾虑,尊重他们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尊重其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实现,构建和谐温暖的社会大环境,让每一个随迁子女都能够自强、自立、自信地融入城市生活中来,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也保障社会和谐。
  3.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
  学校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基地,在对随迁子女心理辅导进行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辅导要讲究方法,否则触及这些敏感孩子们的脆弱心灵,不但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对外来工子女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应考虑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通过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现在各学校基本都设有心理辅导中心,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外来工子女的实际心理状况和知识背景结构,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进行小范围的心理辅导,这样才能保障辅导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4.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
  “新一代农民工”父母应适时地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权交由学校,应该重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以及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工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并加强与子女们交流的意识,正确认识和看待子女的未来发展,消除“宿命论”和过度的“望子成龙”思想,为孩子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也应该与学校和老师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机制,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状况。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探索外来工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成果。课题批号:BY[2012]G209】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五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21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