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1:尚永亮 | 唐朝的政治迫害,柳宗元为何背负千古骂名

柳宗元1:尚永亮 | 唐朝的政治迫害,柳宗元为何背负千古骂名

00:00
19:0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武汉大学的尚永亮。


今天,我来讲《山水寄孤音——柳宗元和他的诗文创作》。


提起柳宗元,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人们的印象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荒远之地的政治参与者和受害者,他的后半生主要是在荒远的贬地、咀嚼着痛苦度过的。因而,他的人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不过,你是否知道,柳宗元除了承担贬谪所带来的痛苦之外,他生前身后还承受着因改革失败而加给他的骂名,在从中唐到清末的千年时间中,除了少数明眼人认识了那场改革的价值,为他翻案外,大部分人对他的政治活动都持否定的态度。那么,柳宗元参加的这场政治革新,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呢?他为什么要参加这场革新运动?他有着怎样的身世、性格和理想呢?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柳宗元的生平和革新经历


公元773年,距离安史之乱结束后十年,柳宗元出生在唐王朝的都城长安。他的家族,是有些来头的。他父亲这边,属于“河东柳氏”。河东在今天的山西,柳氏的远祖,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春秋时期那位著名的柳下惠;他母亲那边,属于“范阳卢氏”。范阳在今天河北一带,“初唐四杰”里那位写了《长安古意》的卢照邻,就是出自这个家族。柳家和卢家,都是唐代显赫的名门望族。


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柳宗元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才四岁的时候,他就在长安西郊的庄园里,跟着母亲学习,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又随四处为官的父亲,到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方,积累了初步的社会经验。十七岁以后,柳宗元开始踏入科举路途。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二十六岁那年,参加了一场由皇帝主持、主要测试士子文学才能的考试,被授予集贤殿正字(在国家图书机关搜集整理书籍)。


到了三十岁时,柳宗元在做了一段时间的蓝田尉后,被调回朝中任监察御史里行,这是在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里设置的一个负责监察百官和各类违规事件的低级官职,品位不高,但权限不小,是个易于得罪人的差使。这时,刘禹锡、韩愈也任监察御史,韩愈后来写诗追述这段生活时曾说:“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说明他们三人此时已结下了较为亲密的友谊。


再接下来,柳宗元就参加了那场给他一生都带来重大影响的革新运动,他想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这样看来,高贵的家庭出身,还算平顺的求仕过程,柳宗元早年的人生,应该不会有太多遗憾了吧?当然不是!在他内心深处,他有着深深的焦灼。这种焦灼,一是来自他的家族;二是来自他的时代。


柳宗元的家族,不是贵族世家吗?怎么还会带来焦灼呢?这话就要从头说起了。


在唐朝初期的时候,河东柳氏相当显贵,仅仅唐高宗一朝,柳家在尚书省(也就是唐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做官的就有二十多人,职位最高的,比如柳宗元的曾祖父柳奭(shì),甚至做到了宰相。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时隔不久,柳家就开始倒霉了。因为宫廷斗争,柳奭被一贬再贬,最后被杀,柳氏家族就遭遇了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从那以后就日渐衰落,到了柳宗元父亲柳镇的时候,已经非常的衰微了,柳氏也就较少有入朝为官者了。


但柳氏家族毕竟是积淀深厚的世家大族,虽然衰败了,它的文化底蕴还在,在社会上还是有相当的地位,其他贵族世家,都还是挺愿意和柳家联姻。柳宗元的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山东大姓崔氏,另一个嫁给河东大姓裴氏,而柳宗元自己,则娶了关中大族杨氏的女孩子为妻。


生在这样一个家族里面,柳宗元虽然感到很自豪,但是,由于家道中落,加上柳家子孙香火不旺盛,多是一线单传。柳宗元是独子,他的叔伯兄弟也不多。所以,他又感到非常焦虑,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复兴柳氏一族的昔日辉煌。


除此之外,柳宗元的另一个焦虑,出自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


作为生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代读书人,他和那个时代所出现的一拨著名人物,比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元稹这些人一样,有着同样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如何解决安史之乱留下的后遗症,让唐王朝重振雄风。


发生在盛唐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不仅留下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传奇,更严重破坏了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写了唐王朝一路上扬的历史轨迹。从那以后,整个唐朝就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各地的军阀拥兵自立,不听中央调遣,于是就形成藩镇割剧的局面。


皇帝的权威被破坏,所以变得很猜忌,不再相信朝中的大臣,认为这些大臣都是靠不住的。那么他信谁呢?信那些宦官!这些宦官从小跟着皇帝一起长大,作为皇帝的家奴,被皇帝看成是可靠的贴心人,所以皇帝甚至把兵权都交给宦官来掌握。


一边是藩镇割据,一边是宦官专权,唐王朝陷入狼狈不堪的状况。尤其是在唐德宗当政时期,这种情况越发严重。又因为这位皇帝心胸狭窄,到了晚年又有点是非不明。于是就出现了明显的黑白颠倒状况,有才能的官员被沉落下僚,而善于拍马逢迎的官员被提拔到高位。导致整个社会三观扭曲,乌烟瘴气。所以,柳宗元建功立业的雄心,又来自他作为一名读书人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让他主动地将革新社会、振兴王朝的艰巨任务架在了肩膀上。


既想振兴家族,又想为国家的中兴出力,如此一来,摆在柳宗元面前的,就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了。因为,在那样一个人心不振、社会正急剧走向坠落的时代,他要对抗的,是一种庞大的、无形的社会力量。所以,在后来写的一首叫《冉溪》的诗里,他这样说道:“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意思是说,我年轻的时候,用力拚搏,希望能在仕途上获得一个高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我已经将身许国,就不再计较生命的安危了。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青年柳宗元的那股热情和胆力,也可以看出他的理想和担当。


而恰在此时,他碰到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革新运动,这就水到渠成地为他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


这场革新发生在永贞元年(805),这一年,是唐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也是柳宗元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老皇帝唐德宗去世;二是新皇帝唐顺宗继位,开始了进行政治改革;三是革新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另一个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年中围绕革新发生的几件大事:


这年正月,支持革新的唐顺宗李诵继位,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受到革新派领导人王伾、王叔文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礼部员外郎,(礼部,主管外交、文化、教育、宗教等类事宜,员外郎是礼部下面的一个中级官员,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或教育部的厅级干部。)官职看起来也不是很高,但由于受到王叔文的重视,可以参加决策层的工作,因而,地位还是很显要的。革新开始后,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王叔文集团连续推行了一系列政治举措,比如惩处贪官污吏、蠲免百姓所欠租税、罢除一些扰民的制度、放还宫女,等等,这些举措,因为都是对民生有利的,一时间使得“市里欢呼”、“人情大悦”(《顺宗实录》卷二),而在这些举措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谋夺宦官兵权。正是这一行动,使得革新派与反对派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并成为革新派失败的直接契机。


因为事情很明显:宦官既然掌握了兵权,岂肯轻易地转让出去,他们必然要做殊死的反抗。于是,宦官们联合那些失势的旧派官僚、藩镇的军阀,尤其是太子李纯,一起开始猛烈反扑。在这一庞大阵营的巨大压力下,革新集团几乎没有招架的余地,节节败退;而作为革新最关键支撑的唐顺宗,也在称帝后仅仅七个月,就被迫让出皇位,太子李纯随之即位,这就是那位唐宪宗。。


宪宗一即位,就对他父亲重用的革新集团大开杀戒。这既是他身后那些支持者的主意,也是他本人对王叔文当年不支持自己立太子的报复。他将王叔文和王伾分别贬谪到当时偏僻的渝州和开州(位置在今天的重庆),不久,王伾病死,王叔文被杀。紧接着,又将柳宗元、刘禹锡、程异等八个人贬到荒蛮地区去做刺史(也就是当地的行政长官)。可是,那些反对派还是不满意,认为仅贬他们做刺史,惩处太轻。所以在柳宗元等人踏上被贬路途之后,朝廷又发了一道诏令,将他们统统降级为蛮荒州郡有职无权的司马。这场前后只持续了一百四十六天的“永贞革新”,就这样惨淡收场,历史上从此便留下了一个饱含悲剧意义的名称:“二王八司马”。


此后不久,顺宗(也就是李纯的父亲)于元和元年正月不明不白地死去。时过八个月后,朝廷又一次严厉申明:柳宗元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由此看来,新的皇权对革新派已达深恶痛绝的地步,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因为事情很明显,这道诏令,不仅从根本上断绝了八司马回朝的希望,而且永久地将他们划为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


有人会问,唐宪宗为什么会对革新派如此仇恨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是前朝皇帝任用的人,他们只效忠于前皇帝,而不会效忠于自己。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中国通史》中,范文澜先生曾深刻指出:王叔文集团“在掌权的几个月内,颁布的政令,都是改革弊政,有利于民众,也有利于朝廷;唐宪宗给他们极重的处罚,完全从争夺权利的私仇出发,根本不顾及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从此,唐朝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一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后帝对前帝的私人,不分是非功过,一概敌视,予以驱逐。”这话说的非常准确,也非常深刻,很值得深思。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唐宪宗即位以后,将革新派定性为奸邪小人,于是后来的史家便接过这个定性,对二王等革新派一概否定,柳宗元等人也就由此承担了千载骂名。当然,时至今日,这个历史冤案早已翻过来了,柳宗元也早已成了正面人物,但我们要真正认识柳宗元,必须了解这段曲折的历史。


这一讲,我们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他的家国理想,他参加的政治改革活动,以及因改革失败而导致的严酷打击,下一讲《山水寄孤音——贬谪生涯与寂寞心灵》,我们将介绍柳宗元被贬后的痛苦遭遇和苦闷心理,看他如何在遥远的贬所面对人生苦难,抒发一巳的满腔悲情;如何与自然山水为伴,来恢复身心的创伤;如何终于回到他日思夜想的京城,却又一次在政敌打击下,仓皇外迁,来到更为遥远的柳州。


今天就讲到这里。


我是武汉大学的尚永亮,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罗宾_yo

    二王八司马事件

  • 雁回_19

    讲得入情入理

  • 无洁不欢

  • 叶如幽兰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革新失败了,尤其是文人改革。尚老师讲的太好了。

  • 阿褔妖精

  • 问疾济急

    700多的收听,国人怎么了

    听雨qxz 回复 @问疾济急: 别担心听得人少,我们都在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