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夜》中文首演评论集

来源于:搜狐娱乐
2009-12-22 14:23:34

   悲剧的行进

   范思拓 2007-09-12

  《夜夜夜》是人艺实验剧场的戏。小剧场这些年来被商业的泡沫淹没,沉浸在某种浮躁的气氛中。我不是否定石康的作品,可我无法容忍当年小剧场看的话剧《晃晃悠悠》,电视剧和话剧的区别还是应该让观众能够看出的。因此,《夜夜夜》作为一种对商业的回击,严肃剧场艺术纯洁性的代表剧目被搬上舞台。编剧是德国的先锋作家,故事是德国的公寓里,土耳其人和德国人的生活,文化的烙印可以追溯到天方夜谭的风沙,伊甸园的韶华,当然也有新月与十字架的交锋,圣战与文明复兴的剪影。在空旷的没有布景的舞台,一切空间通过光线割裂,5个男女在看不见的世界里,穿梭在梦与现实之间,上演着灵魂的戏码。

  这是一出故事非常独特的剧,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简述下情节。……梦境和现实

  究没有分离,直到落幕。

  我并不十分熟悉《天方夜谭》的故事,也没有很认真地看完帕索里尼的电影《阿拉伯之夜》。我看到这出戏的时候,想到只有孤独。公寓的建立仿佛巨大刺穿天空的利剑,空间合理分割的后遗症便是人类的疏远。在故事中的人的生活都是分割支离的,德国女孩的童年和现在,白天和黑夜,幻想和现实,理想与生活都被彻底的分割开,她习惯了过着不同环境的生活,习惯了规律的转换自己的视角。在她的生活里,有逃避,有面对,也有绝望和勤劳。然而她终究只是一个人,一个人而已。同样管理员的生活,偷窥她的男青年的生活也被分割成不同的肢体,窥视与电梯这些充满象征意象的符号在戏剧中建立的将现代都市人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风格的女孩,她在戏剧中没有成为梦中的傀儡,她的热情洋溢的生活态度,她的直爽豪情的冲动性格,她依然固执的保留的民族风格与其他人的那些犹豫,绝望,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她的出现,我不知道可否看作伊斯兰文化在欧洲这个基督教国家里的唯一绽放,或者理解为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摧残下的硕果仅存?然而就算这样的女孩,最终还是输给了孤独,她和大家一样孤独的离开了这座生活了多年的公寓。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夜夜夜》在我看来是一出非常优秀的作品,它的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符码,它的舞台上独特的空间调度,以及光线的特殊使用都让我钦佩不已。尽管我无法完全理解这出戏背后的博大的文化冲突与文明冲撞,然而我只清晰的感到了孤独,这一现代社会人人可以体会的感受在这个公寓式的寓言结构里做出的基本表达。

  在现代的社会里,我们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群生活着的个体。

   空的空间?!-观《夜夜夜》

   倦鸟 2007-9-7

  ……

  这些所谓梦境、幻境加现实的繁复情节,竟被导演用空间和时间这两把锋利的小刀解构得玲珑剔透、清晰无比,情节虽无百转千回,但表现形式却也曲径通幽,让观者会余音袅袅,回味不已。

  之前看过媒体的相关介绍,说是这部戏挑战了快速的时间感,在我看来这部戏却恰恰是挑战了舞台的空间感,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利用空间切割时间,利用空间叠加时间。

  在同一时间坐标上表现不同空间的冲突,在最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时髦呢。《撞车》《巴别塔》均是此列,但因为电影表现形式限制,这种不同空间的表现只能是二维的,线性渐次展开。而戏剧为这种冲突的三维表现形式提供了可能,将每个角色所携带的故事空间同时呈现在舞台之上。

  从这部戏来看,充分利用了舞台的空间,将事件围绕角色展开,每个角色都是一条线,他们从同一个点出发,而不再是从一开始就纠葛在一起,利用角色间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而是表现出来就是在同一时间中,角色将自己周边切割成每个表演空间,在自己的空间中各自发展演绎或梦境或幻境或现实,极少直接交流。多个表演区域的同时存在,让我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同时相互间的表演空间的互见和侵略,让看似各自为战的角色将冲突化为不动声色下的暗潮涌动,戏剧的压迫感及张力由此而来。

  而角色其实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的故事更不是无迹可寻而恰恰是互相纠葛。哪怕是他们的幻境、梦境,亦不脱离于戏剧本身,而是给予角色更多的空间。这种空间的扩散正是与其他角色空间交集、叠加,形成更大一级的表演空间,这种奇妙的感觉,如同大气泡中套小气泡,而自己又被更大的气泡包围。当所有的气泡相互融合转化,最终成为一个大气泡的时候,这个大气泡却怦然破裂。

  这出戏中对于空间的暗喻俯拾皆是,既有密闭空间如电梯、酒瓶,更有相对开放空间房间、楼层、大楼,更有沙漠、河流、海峡这样纯开放空间。这些场景在小小的实验剧场的幽暗中充斥,对于角色的焦灼感和压迫感作用互见,颇有意味,让观众在也仿佛乘坐时间机器在这些空间中穿梭,在角色的迷茫焦灼中,得到了然于心的乐趣。

  于是当我离开剧场的时候,便会戏剧性的发现,自己内心空间中的那份愉悦,悄悄溜出了人艺实验剧场这个小空间,随着初秋凉爽的风飞过北京的夜晚这个大空间……

   夜夜之夜

   kika 2007-9-11

  第一次发现,在一出戏的短暂时间内和一个舞台的狭小空间里,可以同时容纳如此多的元素。梦境,幻觉,回忆,现实,如交媾中的男女那般纠缠,无从区分。曾经和一个朋友探讨,实验戏剧的实验手法,到底能给舞台注入多少内涵。我一向坚持,淫巧之技并不会使有限的时空无限外延,这出戏之后,这个信念却有些动摇。

  导演用了一把精致的解剖刀,将所有的故事细细地割裂开来,细细地剁碎,又细细地拌匀。月光下蜷在沙发里熟睡的弗兰泽卡,她几乎什么都没穿,她是美丽的,她的诱惑是致命的,所有吻她的男人都会遭受厄运。三个男人情不自禁地吻了她,公主醒了,却仍然迷失在自己的梦境里,而三个男人,则需要面对各自的命运。舞台的三个角落,卡帕蒂颓坐在三角形的光线里,注视着玻璃瓶外夸大而扭曲的世界,无能为力;卡利尔在不同的女人身上起伏,陷入情欲的漩涡,无法自拔;洛梅尔穿着灰色工作服在沙漠里跋涉,遇见诅咒者,遇见前妻,遇见弗兰泽卡的父母。所有的台词都支离破碎,所有的线索都支离破碎,直到最后一刻,弗兰泽卡与洛梅尔的吻和拥抱,才使梦幻和现实彻底混淆在一起。

  六层,那儿有个女的在阳台上冲着月亮嚎叫。人行道冲着我飞过来。同时什么事儿都在慢慢发生。

  五层,那儿有个女的在阳台上冲着月亮嚎叫。窗户里的光变成一道一道的。

  四层。一个女的在捅一个男的。窗户玻璃上有血。

  ……

  一层,我死了。

  整个晚上都睁大了眼睛,看着这出到处充满夸张诡异扭曲和隐喻的戏,我和卡帕蒂一样,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无力感,参与了这样一个魔幻之夜,又被无情地隔离在外。最后,飞速坠落。我死了。

  靠,太他妈马尔克斯了!——这是当时我唯一的念头。

  整出戏中,演员之间都极少互相交流,情节由内心独白推动,即使是两个演员之间的交谈,也经常会分立在舞台的两个角落,各自面向观众。导演试图使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隐喻现代都市人之间的隔阂,相对无言的孤独与寂寞,飘零。即使是最后弗兰泽卡与洛梅尔的相拥,也只是一前一后站着,抱着自己的双肩而已。

  让我想起了那段话: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翼的天使,只有找到他的另一半时,才能学会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