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一半在东北

过去的2019年,年度神曲只能是它。

说它是神曲,不仅因为火爆大江南北,还因为,它以不经意的文化符号,撞击到很多人的隐秘情怀。

无间道、“凌凌漆”,郭富城和东北初代霹雳……

尤其这一句:

不管多热都不能脱下我的皮大衣。

几乎可以看作一个时代信号倔强的回潮。

有评论说,跌宕数年的东北文艺复兴终于在老舅重回巅峰。

除了音乐圈。

作家双雪涛、班宇、郑执纷纷上位。

电影?

《白日焰火》《无证之罪》开路后,《刺杀小说家》《日光之下》《东北虎》等也拍马跟上。

△ 路阳新片《刺杀小说家》改编自双雪涛同名作品,电影拍摄地改为重庆

△ 易烊千玺在ins上推荐班宇的《冬泳》,销量激增

发现没,国产喜剧/犯罪剧尤其青睐东北。

为什么?

01、失败者之歌

影视领域,东北的文化输出,一个名字我们绕不过。

赵本山。

赵本山通过春晚小品和《乡村爱情》系列,缔造的喜剧帝国曾是一代人笑声的主食。

当今影坛前三的喜剧演员,沈腾说过,大年三十的时候,他爸就是冲正在放本山大叔小品的电视机,问当时还在开心麻花哼哧哼哧拍话剧的儿子,你啥时候能上春晚啊。

能上,出息;

不能上,寒碜。

在东北人看来,就这么一回事。

但,在2011年之前,东北在华语电影里,其实还有其他东西。

——为何是2011年,Sir先卖个关子。

2006年,许鞍华的作品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许鞍华最被低估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隐藏了一个时代切面。

姨妈(斯琴高娃 饰)来自东北,在上海独居,遇到广东来的骗子潘知常(周润发 饰)。

东北——上海——广东。

这三座城市,既有经济水平的差距,也与文明开化程度息息相关。

在电影中,上海、广东那么整洁,明亮。

一尘不染到近乎梦幻。

这正是姨妈悲剧的根源。

穿着小皮衣的女儿(赵薇 饰)曾经愤怒地质问姨妈:

“当初你落难的时候跟我们在一起,怎么不嫌弃我爸工人大老粗。一有机会回上海原籍,头也不回。”

可回到上海,以为能找回尊严的姨妈,却被一步步剥夺了尊严。

片中,最让观众捧腹的爆笑点,恐怕就是上海的姨妈穿着红色毛线织成的泳衣,下水。

结果让救生员误会:

阿姨,你怎么搞的,来例假还下水呀。

好笑?

当进度条拉到片尾,峥嵘就露出来了。

我们的姨妈人财两失,不得不回到东北老家,继续面对她曾经厌弃的生活。

借由杨德昌式小男孩宽宽的眼光,他看到姨妈的生活变成这样:

门外,贴满小广告的老旧居民楼被残雪覆盖。

家里,破旧邋遢,工人大老粗的姨爹唯一的精神爱好就是看电视(多半是小品)傻笑。

而姨妈呢?

既不怨恨,也不动容。

仿佛离开上海当晚,姨妈就彻底死去了。

影片更深的绝望是——

即使姨妈“死”了,那个她心心念念一辈子的上海,也轰轰向前,不会多看她一眼。

东北人的失败者之歌,竟被一个香港导演捕捉到了音符。

但。

真正把它谱写、演奏出来,还得是东北人。

2011年, 《钢的琴》。

导演张猛,主演王千源、秦海璐。

看一组图。

故事讲的是,下岗钢铁厂工人组建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

领头的陈桂林(王千源 饰)为了女儿的音乐梦,在破旧的厂房利用破铜烂铁手工打造一架钢琴。

跳弗朗明哥舞、拉手风琴、咏叹调,这多文艺,多浪漫。

但这仅仅是画面的一半表达。

还有一半是,废弃、黑黝黝的钢铁车间,昔日的热火朝天突然冷却下来,成为空洞的硬躯壳。

厂房的顶棚像大鹏的翅膀,准确起飞,但被定格在灰霾的天空之下。

最“出挑”的是那根大烟囱。

明明工厂倒了,它还依然燃烧,吐露烟灰,试图以旧方式继续维系北方城市漫长寒冬里的暖意。

导演张猛回忆:

1999年,我在铁岭评剧团看到一架木质钢琴,是当时他们团里的人做的,那时候我开始想这架钢琴的故事。

铁岭有一个钢材市场,里面有一大堆失业的工人,他们失业后买了跟自己以前工作时一样的机床,变成了一个个小作坊,但其实这些工人们又都集结在一起,你想做个什么东西都是在这个市场里完成。

两个“念头”碰撞到一起,就萌发了《钢的琴》的创作。

“一个人在突然失业后面对社会时最阵痛的时期,是我一直想拍的,我不想人们把那个时代遗忘掉。”

“我不想人们把那个时代遗忘掉。”

那是什么时代?

下岗。

什么是下岗?

维基百科显示,中国特有名词,指“中国国有企业在机构改革中失去工作的工人,工人仍属于该工厂单位,但没有工资,实际上等于失业。”

下岗这个说法给“失业”罩上一层温柔又暧昧的色彩:

下岗,下岗,总归有再上岗的时候嘛。

但你若了解上世纪90年代末那场下岗潮,你会知道,最终能再上岗的,极少极少。

当年,国企改制波及的是全国,主要在老工业基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东北三省占25%。

1998到2000年的下岗潮,每年国企下岗工人平均700-900万。

下岗后,针对工人,企业有好几种处置办法:

或一次性买断,或停薪留职,或每月领最低工资。

一时间,下岗工人与企业的捆绑戛然而止。

失业,让之前所相信,拥有的全部崩塌。

当年的国企管理是封闭式的。

因为封闭,内部生活设施俱全,更加重工人对它的依赖;

也因为封闭,工人无其他技能,当下岗事发,如同被命运抛弃。

简单讲——

崩塌的不仅是安稳的日子,还有对生活的奔头。

《钢的琴》里,女儿问陈桂林,这家钢琴能发出声音吗?

爸爸说,能,肯定能。

——但是你要弹得“越简单越好”。

这其实暗示了这架钢琴天然的缺陷,驾驭不了复杂的曲调,就像这些失业的工人,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时代。

比这更露骨的隐喻: 《暴雪将至》。

故事虽然发生在南方,但导演却偏偏在影像上拍出反差感,营造出北方重工业城市的氛围,是心境的“东北”。

开篇是这样的。

段奕宏饰演的余国伟,在办理身份证。

“叫什么名字?

“余国伟。

“哪三个字?

“余下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哪个余?

“……多余的余。

《暴雪将至》的结尾是这样的。

段奕宏在等车,他掏出那张新办的身份证,看了看,又放回兜里。

车来了,段奕宏上车。

找个座位后,坐下,等等等等,车子一动不动。

车子发动不了,一车人,就那么卡在那里。

这时,天上下雪了,段奕宏透过车窗,仰头看那场迟到的,北方的雪,眼睛里,欲说还休。

开篇的台词好理解。

结尾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导演董越的回答是:

很多电影,可能上了一辆车,车开走了,消失了,特别写意抒情的一个结尾。但他不想这么处理。在时代的拐角处,那些失去道路的人事实上是哪儿也去不了的,所以就有了这辆发动不起来的公交车,一代人就那么停在那儿,残酷又真实。

失败者如何与失败相处?

在文艺里,我们找到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红毛衣能织连身泳衣,废弃钢铁能打造钢琴。

他们看似乐观,浪漫,但骨子里却全是冰渣子的悲凉。

就像双雪涛小说《飞行家》这段文字:

二姑夫说,小峰,天快亮了,不能再耽搁,我跟你不多聊。记住二姑夫一句话,做人要做拿破仑,就算最后让人关在岛上,这辈子也算有可说的东西。做不了拿破仑,也要做哥伦布,要一直往前走。做人要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只能找到垃圾堆。

……

这时我哥在我背后拍了一下我,说,弟,我先走,你多保重,房产证别忘了给你二姑。 说完他走过去,把杆盒放在大篮子里,然后从大篮子里拿出一个背包背上。我说,等一下,二姑夫,你说这气球能一直往上飞,那不是迟早要爆炸?……

又是一帮穷人自制热气球,做飞行家,要飞向遥远、温暖的南美洲。

结局呢,想想就知道是“死路一条”。

所以,提起东北喜剧,别只记得春晚小品和二人转的欢脱喜感。

还有一种东北是“飞”的。

是用魔幻的笑声去填补时代碾过一代人身上的苦痛。

02、性,杀人,迪斯科

把目光投向东北犯罪片。

2014年,刁亦男 《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擒获金熊,男主角廖凡成为首位华人影帝。

这部电影打碎了《钢的琴》以及之前的“东北”类型模具。

它展现了一种更凶猛,也更为坦诚的暴力。

有三个元素,突出而独特。

性。

开场,煤矿上的“碎尸案”,断肢在生产线的黑煤里露出来。

很快,警察张自力(廖凡 饰)身穿白背心跟前妻苏丽娟在小旅馆里打扑克牌,然后做爱。 

注意,这时,一只瓢虫的“尸体”粘在白色床单上。

开场的性就出手不凡,暗示了“爱与死”的主题。

张自力邀请嫌疑人吴志贞(桂纶镁 饰)滑野冰。

当晚,两人亲吻了,接下来呢,没有拍(或者拍了最终剪掉)。

发生了什么?

第二天,两人在小摊里,吴志贞抹上了口红。

而吴的丈夫,叫梁志军(王学兵 饰)。

他每天晚上背着冰刀,游荡在这座城市。

滑冰,冰刀,在电影中都是男性性能力、权力的隐喻。

外挂的冰刀,虚张声势,反而暗示梁的虚弱无能。

性为何在罪案题材中如此重要?

因为性是人不满足最有效的宣泄途径。

焦虑了,性一下。

愤怒了,性一下。

空虚了,性一下。

而《白日焰火》的性好就好在——

它既说出了性爱的“不得不”,也说出了性爱的“不过如此”。

短暂的快意消散后,你还是得面对那个巨大的问号。

当它再一次逼近,更进一步的犯罪就产生了。

杀人。

五年前,吴志贞的丈夫梁志军(王学兵 饰)被警方认定死于一桩离奇碎尸案。

是吴志贞干的?

五年后,又发生了类似的连环案件,并且这些死者都曾与吴志贞相恋。

应该是吴志贞干的吧。

好的罪案题材,往往不在意谁是凶手。

它在意的是弦外之音。

在Sir看,《白日焰火》最有意义的一句台词,是同事问张自力为何那么拼命,你到底想干什么。

“你还想赢得世界啊?

“至少可以输得慢一点吧。

为什么张自力明明知道吴志贞危险,还不顾死活地跟上去。

正义感?责任心?

都不是。

张自力的本质,是一个被体制残害又因为无法反抗而投诚体制的人。

他只是也只能不清不楚地“前进”。

所以在张自力的脸上,你看到最多的表情,是欲哭无泪。

最典型的,就是那场可以写进华语影史的迪斯科。

张自力在片尾,出卖了吴志贞,得到他想得到的职位,突然,他在迪厅里独舞起来。

神情轻松但更像痛苦。

一个比枪的动作,僵硬,寂寥,无可奈何。

——配曲是欧阳菲菲的《向往》。

这段即兴发挥,是这部黑色电影对人性的神来之笔。

怎么理解人性?

永远别以为自己看穿它。

说白了,性、杀人和迪斯科,对应的是,欲望、罪恶和宣泄。

所以,那些上乘的东北犯罪片,观感从来是弥漫着悲观。

不得不提把网剧拍出电影质感的 《无证之罪》。

它拍出了东北这片土地荒诞但真实的分裂。

这种分裂最有效的体现,是反派。

香烟反抽的李丰田,绝对是国产剧近几年最难忘的变态。

但从行为举止上,李丰田恰恰不变态。

他就像一个路上随处找得着的质朴民工:爱喝白酒,懂牌子,老酒鬼……

吃面时那个热乎劲儿,和一个累了一天的体力劳动者没区别。

偶尔蹦出一两句,还是生活气息浓烈的东北式幽默,在犯案时候说出口,尤其显得瘆人、不合时宜——

他跑去郭羽家绑架,不着急动手,先开口嘲笑郭羽:

你说天黑就报警……你家天黑是几点啊?

这些常态的问候,恰恰是他的可怖之处。

因为这样的人可能就在你身边。

说白了,啃鸡腿和杀人,在他来说,都是基本的生理需求。

也正是变态与常态的交织,让这个人物有了真实人物一般的不确定性。

——你不能预计他们什么时候动手。

《无证之罪》,指向其实不是没有证据的连环杀人案,是非典型警察,非典型凶手,非典型变态们高手过招的不露痕迹。

而东北肃杀、冷冽的天气,又给人物附着了犹豫,疏离的气息。

03、为什么是东北

从苏有朋翻拍的 《嫌疑人X的献身》拍摄地选在哈尔滨。

到长白山林区拍摄,张震、廖凡主演的 《雪暴》。

再到尚未公映的华语电影,蔡尚君的《冰之下》、耿军的《轻松+愉快》、梁鸣的《日光之下》……

为什么这么多华语犯罪片如此关注东北。

Sir认为有几个原因。

首先,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巨变。一群人赶上趟,更多人落后,被抛下,还在努力追赶,想输得慢一点。

阵痛期,社会板块有缝隙,藏匿罪恶。

而从电影创作的角度来看,东北有独天得厚的优势。

冷。

因为冷,欲望被反衬得更加炽烈,比如性。

冰雪,与鲜血的对比,冲击更震撼。

再者,城市风貌多元。

特别像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

有欧式、日式、俄式、前苏联的建筑,它们背后本身也带有情绪。

重工业过去了,但它给城市留下铁灰色、深刻的痕迹,代表着集体意识、纯真年代、恢弘歌舞等等看似过去其实还在影响的意象。

如开篇所说的老舅,不就是生活在夹缝里的人?

歌手董宝石是这样评价这个icon的:

他其实并不是一个社会大哥,但一定要有社会大哥的气质。假设家庭没那么富有,他也会戴一个很粗的链子,然后头发剃得很短,最后外面来一个黑貂,保护自己脆弱的心。

这不就是东北最形象的隐喻。

曾经,它是共和国的长子。

现在,它不是。

所以它此刻的表达,是对时代的急吼吼,也是气喘吁吁跟不上的无奈、困惑。

看东北电影,要看它的直给,更要看闲笔。

那些笑与罪背后的混乱,都是我们路过的足迹。

粗俗点说,像糙爷们的东北电影是我们的性启蒙, 每一份性启蒙背后,都概括了我们无法言说的骚动。

正经点说,糙爷们的东北电影是我们的历史。

历史过去了。

但历史还塑造了我们,界定了我们,历史更是我们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唯一来路。

我们不能遗忘历史。

遗忘历史,就是背叛自己。

最后,附上一份东北片单。

这些电影。

都值得看,值得收藏。

推荐东北片单

已映: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新宿事件》

《钢的琴》

《黄海》

《白日焰火》

《无证之罪》

《下海》

《雪暴》

待映:

《冰之下》

《轻松+愉快》

《日光之下》

《东北虎》

你有什么想说的?下方留言区聊聊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