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病毒肆虐,谁该为野味“蝙蝠汤”负责?摒弃中医糟粕已成当务之急

蝙蝠,又称“伏翼”,《本草纲目》记载,它主治:上焦发热,白昼贪眠、久咳上气、久疟不止、小儿惊、多年瘰疬(音:萝莉)。

其实很多人喜欢吃野味并非只是简单的有钱没处花之后寻求刺激,中国人对于野味的追逐更多是因为传统中医典籍中提及了一些野生动物的“医用保健功效”,比如说果子狸就被一些中医典籍认定为有“补肾壮阳”的功效,经常成为粤菜“龙虎汤”里面的主力食材。很大程度上来说,中国人之所以追逐“野味”,中医典籍中对野生动物的药用保健宣传要负绝大部分的责任。

中医,是一门经验型的医学,需要医生有经年累月的治疗经验。人们去看病一定要找“老中医”就是这个原因。但经验型的医学注定有它的局限,很大程度上,中医对于病理的阐述和理解方式太过抽象,就像是没有“上火”两字不能解释的病症,这种抽象的阐述影响了患者和医生对病情原理的精准把控。

但是我并非是想说中医没用,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医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地位仍无法动摇。无论是《甄嬛传》,还是《如懿传》,精通医术的大夫一直是近年来所有国产宫廷剧的标配。只不过举个形象的例子,中医治病只是给了一个大的方向,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才能剖析其中真实的病理。

因此我们需要把中医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剔除其中的糟粕内容,比如说对野生动物药用价值的描述;提取出更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比如说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这才会让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产生更多的积极作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夸大野生动物滋补功效的情况并非仅出现在传统中医典籍之中,包括我们经常看的武侠小说,也提到了大量食补的内容。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之中,段誉因误食莽牯朱蛤而获得了百毒不侵的能力,黄易小说《大唐双龙传》之中,李神通也通过吞食大大小小十数个熊胆,练就了熊胆奇功。

毫无疑问,吃野味除了有“药用目的”之外,它同时也是一种极为普遍和被人们广泛认知并接受的文化现象

如果不能从医学角度和文化角度彻底修正人们对于野味的错误追求,那么想要禁止人们食用野生动物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