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医学院79级校友、名誉院长于金明院士:坚守和热爱是最好的报答

专栏:山南海北潍医人

“质子中心从项目提交报告到开工建设仅用了132天,创下了‘山东速度、济南速度’和‘肿瘤医院速度’。在我看来,质子中心这种发展速度绝对是世界最快的。”今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在山东代表团发言时表示,质子治疗能最大限度地杀死肿瘤,而又最大程度地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临床研究中心建成后,有望填补质子设备投入临床应用这一国内空白,用高端医疗技术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

从1995年在哈佛全球质子大会上作关于“质子旋转放疗设想”的报告,首次将他的质子梦呈现在世界面前,到23年后的梦想实现,这其中的风雨路他是怎么走过来的?于金明院士今年春节写了散文诗《质子梦》,从中或许可略窥一斑,“N次痛苦、彷徨甚至退却和放弃,又N+1次重新燃起奋斗的火焰、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只因为一个个病人那无助又期盼的眼神!”

仰望星空:自强不息书梦想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小时候,为了能够实现上学的梦想,幼小的于金明就通过给生产队干零活免一块钱的学费,用单薄瘦弱的身体硬扛起满满一麻袋足足100斤重的萝卜来获取7个工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他考入了当时的昌潍医学院(即现在的潍坊医学院)。大学时代的他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要尽己所能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他知道,要实现梦想,除了洒下汗水,还要仰望星空,胸藏万壑,心怀天下。

仰望星空,才能飞得更高。有了这个理念,他在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当时被称之为济南“西伯利亚”的省肿瘤医院工作,并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被偏僻荒凉的环境所击退,“改变不了环境就得改变自己”。当住院大夫时他的病历书写最认真,经常被作为范本给其他住院大夫学习。他困惑于当时粗糙的放疗技术,心痛于放疗对病人造成的肌体损伤,渴望追求新知。开会时他积极投稿,从3-5分钟小发言开始,树立了“一个方向,一个创新,一篇文章,一个奖励”的目标。1988年在美国《癌症》杂志发表文章,“当时的心情比我2007年当中华放射肿瘤主任委员还高兴,”于金明回忆说。经过刻苦努力,他获取了公派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的机会。在国外,又以第一作者分别在《美国放射肿瘤学》、《美国细胞分析学杂志》、《哈佛大学学报》等世界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得到了美国同行和老板的高度评价,并被美国某放射肿瘤中心聘为副教授。但是,即便面对这里优越的工作和生活待遇,1993年,于金明还是毅然婉拒了美国老师和同事的盛情挽留,带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和科研知识回到了祖国。他知道,这里才是他的梦想真正启航的地方。

仰望星空,发出中国声音。回到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开始朝着他的“精准”医学梦、“质子”梦进发。其实在出国前,他就认准了肿瘤放疗,如何做到“精确”——最大限度地聚焦放射线能量杀灭肿瘤的同时,将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至最低程度。于金明带着他的团队一步步将中国的肿瘤治疗,从常规放疗引领到了以精确计划、精确定位和精确治疗为特征的“精确放疗”时代,他领导开展的立体定向放疗和适形调强放疗达到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水平。2006年,他应邀在国际最顶尖的美国肿瘤学术年会上作主会场报告,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也成为该领域的中国第一人。以他为首研制的“逆向动态调强放疗系统”实现了适形与调强的完美结合,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的研究成果先后改写了中国、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肿瘤诊疗指南,被美国顶级学术媒体评价为“革命性的技术和突破性的创新”。他领导建立了亚洲临床规模一流的放疗中心。

当精确放疗已帮助肺癌、乳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数以万计的患者重新拥有健康之后,于金明又把目光投到生物靶区、基因治疗和基因增敏这样的世界级尖端课题上,进行个体化放疗、质子治疗的探索,只为尽最大力量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写奋斗

2011年,于金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目前国内肿瘤放疗学科第一位工程院院士。记者曾问:“您认为院士是怎样炼成的?”于金明伸出左手无名指,那上面是20多年前被铅笔扎伤的黑色瘢痕,“这或许就是我能取得了一点成绩的原因。”1993、1994年那个技术攻关的关键阶段,于金明晚上查资料到了凌晨两点,当时困乏至极,举着书的手猛地落下来,砸到笔筒里一支尖尖的铅笔上,笔尖深达骨膜,钻心地痛……他的夫人心疼地说:他走到今天,的确是在常人背后下了很多笨功夫!

为了这场与肿瘤的战斗,于金明时时刻刻在与时间赛跑。2001年3月就任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2012年4月被任命为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现又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校长(院长),他的角色变得更复杂了,时间也更不够用了,“晨起见群星,夜读伴孤灯,”“五加二”、“白加黑”是他工作的常态,全医院人也都熟悉那个像风一样走路的身影。于金明每天工作和学习超过18小时,他的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他总是说几点几分我干什么,几点几分我到哪里。他每周有三、四个晚上加班给病人做定位治疗,有时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他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几乎每年春节的年三十,他都是在病房与病人一起度过的。他把应酬减少到最低限度,外出讲学,他都是在机场、会场两点之间跑,从不去什么风景区或旅游胜地。从国外回来,不需要休息倒时差,放下行李直奔病房。在出差途中也是看资料、备课。一次因为赶时间,匆忙中不慎伤了脚,脚踝撕脱性骨折,他仍然一天都没有休息,被人背着上下楼梯,坐着轮椅查房、开会、讨论病例、修改论文;拄着拐杖给学生讲课、指导定位……

他说,“病人在与疾病赛跑,我们在跟时间赛跑,只有分秒必争才能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

在于金明的影响和带动下,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埋头苦干,跟着他“就着包子喝鸡蛋汤”,哪怕提起包子就反胃。在这个团队里,于金明的角色是导演,带领大家确定山头,协同攻关,打组合拳,集中火力攻一个堡垒。2010年团队获得了首批“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并记集体一等功。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放疗设备,打破外国设备的技术垄断。团队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并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现在又掀开了省质子治疗时代的新篇章。于金明说,这是“人才链战略”实施的成果,是多学科多年联合攻关的结晶。于金明对自己的团队要求之严格,寄希望之厚重,团队里的每位成员都能体会到。每次大查房都有严格的提问,从最小的学生开始,一直问到科里的主任们。他对学生的字典里很少有表扬两个字。学生说:“这种严格源于他对人对事的认真负责、公平公正,对医生职业神圣性的维护。”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多名博士生在就读期间就获得国家青年自然基金,很多学生在硕士期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SCI文章。他的学生中有一大批人在30岁左右就晋升了副教授、40岁左右就晋升了正教授,成才周期大大缩短。

或许有的人会很疑惑:作为医生、专家的于金明,还有时间管理医院吗?一位重庆来访的院长曾在于金明办公室坐了半小时,发现这期间竟然没有医院的人来汇报工作。于金明笑着说:我只处理他们办不了的事,每周的例会开过后,医院各项工作都在按照操作性很强的制度、流程展开,分管领导各负其责,没必要找我。他对“院长”的定位是:把握大方向,充分调动每一个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一个人的最大效能,创造出最佳的业绩,再把利益兑现给每一位职工。这种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名员工对各种标准严格遵守执行,从而让医院的各种医疗行为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医院从一个小小的工人疗养院发展到全国重点学科,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坚守初心:厚德感恩绘情怀

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于一身,于金明却把这些看得很淡,“我给自己定义的院士是为医院看家护院的战士、为患者守护健康的卫士、与癌症对决厮杀的斗士、为医学发展拼搏的勇士。我的职业是医生,为病人看病是我的本职工作。”

他依旧记得幼时为求学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学费,因为拿不出5分钱参加学校组织的看电影就只好谎称病了。而备受物质匮乏之苦的他在1993年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时,把在国外省吃俭用攒下来的3000美金交了党费;后来,他先后捐出600余万元奖金、稿费等个人应得收入,用于鼓励更多年轻人刻苦攻关、成长成才。他说:“我的每一步路都是靠国家、社会资助前进的,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比报答祖国更重要。”

这种感恩情结使得他坚守初心,不断地以付出来进行报答。他认真履行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为健康民生问题向总理建言献策。为了不负病患那份生死相托,对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无论身份、地位、贫富,他都一视同仁,真诚相待;他用英语查房,尽力避免对肿瘤患者造成恶性刺激。作为院长的他推出了每天只收一二十元的“便民病房”,精心设计了针对不同病患经济承受能力的“肿瘤治疗超市”,推行“互联网+”、“床旁结算”等便民举措,定期组织免费的基层肿瘤普查……为了医患之间弥足珍贵的信任,他不知道有多少次退还患者及家属的红包,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数次帮他退过红包。他培养了包括国外放疗进修医师在内的大批肿瘤放疗医师,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新疆等地患者更需要的地方;他的诊疗使得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欧美和亚太地区的患者受益。

他对母校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当年报考潍坊医学院(当时为昌潍医学院)并不容易,那个时候上大学要推荐,这对家里成份不好的他是沉重的打击,为了上大学他等了好多年,直到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他才考入了潍坊医学院,并获得了每月17元的助学金。在校期间,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读书,刻苦求知,老师和同学们也纷纷为这个能干的小伙点赞。那时他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想学到什么?想得到什么?将来的归宿和人生价值是什么?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长,他给心目中的好医生定义为天使,既要有一流的、能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医疗技术,更要具有一流的道德情操,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及奉献精神。母校在于金明心目中是人生旅途的加油站,“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为他积蓄了再出发的力量,“母校阶段的学习、生活教会了我刻苦、坚毅、向上、诚实和知足感恩。”多年来他一直心系母校、关心和支持着母校的发展。2017年1月6日,于金明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启动院士工作站,定期到医院进行指导,促进了医院肿瘤及相关专业的发展。每到新生入学,他都会受邀回到母校为新生上入学教育课。站在母校的热土上,于金明对着师弟师妹们自豪地说:我不敢说当初的三个问题都解决了,但这些年我确实为了能够交出一份合格圆满的答卷,付出了无数心血、汗水和辛勤努力。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的李庆慧同学深有感触:“于院士鼓励我们早成才、快成才、成大才,让我们懂得要心怀天下,不忘初心,坚守初心,为实现个人梦、潍医梦、医学梦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于金明来说,当初立志学医,就是抱着帮人解除病痛的目标。他坚守初心,践行初心,精准做事、低调做人,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作为自己最好的“报答”。

今年是山东省委工作落实年。于金明说,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临床研究中心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争取“一年有看头、三年见成效、五年有突破、十年立标杆”,立足山东,引领全国,面向东北亚,助力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健康中国”事业发展,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作者:王世群 谭德红 王雅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