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 线云强:军事摄影是一曲阳刚之美的赞歌(上)

我院海外二期校友、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线云强在接受人民摄影报“名家面对面”栏目访谈时,围绕摄影经历、军事摄影特点、艺术追求和中国影像市场发展等谈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问:请谈谈您的生活经历和摄影经历,您是如何与摄影结缘走向摄影之路的?

线云强:我从小喜欢美术,连做梦都想当个画家。报考鲁迅美术学院落榜后,我于1983年11月参军,准备在部队待几年,退伍后有份工作能够养家糊口。没想到在我接受纪律约束、忍受近乎残酷的军事训练的同时,我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校,打仗、准备打仗成了我芳华时代的使命和责任。由于我会画画,新兵训练一结束就被团政治处选到电影组,出板报、画幻灯、放电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对团里仅有的一台上海4A型相机着了迷,摆弄了一个多月,冲洗出来的照片,灰蒙蒙、斑斑点点的。战友们说我“祖坟上根本没长照相那根蒿子,根本不是这块料”。于是,我就被分配到大庆油田回到连队修公路了。我怎么也不服气,在北国平原每天完成近10立方米土石方修路施工的间隙,拿着一本《摄影问答100例》,刻苦钻研起摄影技术来。草原的蓝天白云、战友们施工的艰苦场面……一个个精彩画面在我心灵的底片上曝光。连长和指导员发现我对摄影的痴迷,为我借了台照相机,并买了胶卷。从此,战友们艰苦的施工场景被我一一记录了下来。就在这时候,部队撤回营区,赶上老兵退伍,需要拍退伍证使用的证件照。首长一打听,战友们都说我照片拍得好,团首长又把我调回了机关,我当上了团里的摄影报道员,从此走上摄影之路。

问:从一名战士摄影报道员到今天取得瞩目的艺术成就,您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线云强:刚拿起相机那几年,也就是1984年年底到1987年这3年间,我以老一辈军事摄影家为榜样,起早贪黑,刻苦钻研摄影理论知识,当时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庄稼不长年年种”。我把发生在团里的大小新闻变成照片,坚持一年每天都给报刊杂志寄1-3张新闻照片,因此我拍摄的照片频频见报,平均每3天就能在报刊上看到我的名字。《前进报》社总编董志新专门来团里采访我,写了一篇专访“在咔嚓声中追求”刊登在《前进报》上,这一下我在山沟的军营里算是出了名。运气接着就来了,从团里调到师里,从士兵转为军官;从师里调到集团军,又从集团军调到沈阳军区。后来我慢慢地体会到摄影者的成功,不在于付出多少苦,而在于动了多少脑,因为奋斗者无数,成功者无几。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胡颖老师送给我一句话——事业之心加友谊之情能实现一切美好。

《他从硝烟中走来》1988年老山前线

问:自古以来,军队和军人一直都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提起战争,闪现在我们眼前的画面就是炮火硝烟、枪林弹雨、尸体鲜血,而这样的画面大部分来自于军事摄影。1980年代,您曾参加对越自卫防御作战直接走向战场,作为战地摄影记者,您当年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拍摄状态?

线云强:军事摄影是杀敌的特殊武器,是传递战场信息、激励人心的重要媒介。1987年,集团军组建老山前线第15侦察大队参加对越自卫防御作战,师党委派我随侦察四连参战,主要任务是拍摄、记录战况和宣传报道。在前线的每一天,我都不敢懈怠,我把相机当作了枪,和战友们一样留下遗书,一同睡帐篷、蹲猫耳洞,腰上挂着枚给自己预留的“光荣手榴弹”,全副武装跟随侦察兵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穿雷区、顶炮火,亲身经历了战友之间的生离死别,记录下战场上的生死瞬间。

我跟随在前线指挥员的后面,一步一步地踩着工兵战士的脚印穿过雷区,登上杂草丛生的主峰,这里,就是我们设在小老山阵地的战地指挥所,距明日拂晓打响的作战阵地不足千米。(1988年)

问:从苏联卫国战争取得杰出成就的战地记者马克斯·阿尔伯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是那一时代具有政治参与感、其焦点集中在战争与受害者身上的战地摄影中最著名的人物,但无论他们抱着怎样的态度与道义,都并非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而您却是一名战士,不只是战争的记录者,也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那么战场上给您留下最难忘的拍摄记忆有哪些?

线云强:罗伯特·卡帕是我的偶像,他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我理解更重要的是你的内心离战场上的战友们有多近。在战场上,生与死的界限往往是由距离来决定的,英雄的勇敢与气质只有在零距离中才能呈现它的光辉。

我们侦察四连连长邱枢、指导员崔文为了保证我的安全,让聪明可爱的小通讯员王玉振每天带着微型冲锋枪和数枚手榴弹陪着我。18岁的王玉振长着一张娃娃脸,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着灵气,王玉振在家里是个“老疙瘩”,就他一个男孩。我俩和指导员共同住一顶帐篷,床挨着床。他白天陪我拍摄战争状况,晚上陪我冲洗照片。我饿了,他经常会帮我煮方便面加火腿肠吃,每次战斗前他都精心为我准备行装。随着我俩的感情加深,他让我跟连长和指导员求情,一定要参加一次战斗,他说:“就因为我小,为了照顾我,每次战斗都不让我参加,我来前线一回,如果一次战斗都没有参加,怎么有脸回去见亲人呢。”连长和指导员让他练狙击步枪,就在我们最后一次战斗前,经过软磨硬泡,他终于被编入相对安全的火力组。

战斗打响后,本来他的战斗位置应该是相对安全的,但没想到他的位置最后成为战斗的最前沿。当时,炮声枪声伴着阴沉沉的天连成一片,战斗异常得残酷和激烈,当他看到指导员崔文带领捕俘组安全地从敌人包围中冲出来那一刻,高兴地跳起来,边跑边喊“指导员往这边跑,我来接你们了,”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远处一名敌人正准备向他身边的一名战友射击,他大声喊“有敌人,快卧倒!”他边跑边喊向战友扑了过去。敌人的枪响了,战友得救了,他却倒下了。战斗胜利后,我们全连的战友望着王玉振的遗体失声痛哭。想不到的是,我为他拍摄的战地影像,却成了他生命最后的画面。

让我永生难忘的还有在我身边牺牲的副连长陈学民、张凤生、二排长唐道权、战士于会勇、闫首波、吕厚亮等7位烈士。还有那些我生死与共、英雄的战友们,他们的形象不仅定格在我的胶片上,也深深地扎根在了我的心里。

1988年,鸣枪!为烈士送行……

1989年1月24日,辽宁本溪市委、市政府为老山战场凯旋归来的战友们准备了欢迎宴,侦察四连的战友们在饭桌前抱着烈士的遗像无奈进食。

线云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二期校友,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影像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北部战区陆军原前进报社高级编辑,大校军衔。三次荣获“中国摄影艺术创作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第三届、第七届、第八届)。1998年荣获中国摄协首届“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2006年荣获中国摄协成立50周年表彰的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金路荣誉奖。出版发行《战友——线云强军旅摄影20年》《线云强俯瞰东北——空中看沈阳》等十几部摄影作品集。

来源 | 人民摄影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