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戏剧观——“我的戏剧观”真情告白(四)

戏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最后的精神家园。当中国戏曲坚挺于世界艺术之林,如何使她生机勃发、魅力恒久,值得深思。

“我们的戏剧观”受到了中国戏曲界学人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来倾听他们的真情告白!

(第一部分)

我之戏剧观:一、认清东西方戏剧的不同和相似之处,站在五千年文明和上千年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来认识和研究中国戏曲,同时需要明确辨别古典文学和戏曲舞台表演的差异之处与融合之处,从而真正理解戏曲是一种表演艺术。二、从整体到细节清晰、准确地把握对戏曲本体的认知,熟识戏曲艺术以生、旦、净、丑为主要操作方式的形象构造模式,了解戏曲艺术以唱、念、做、打作为表意抒情基本手法的创作格局。首先做到忠实地继承,然后再考虑稳步发展、不断创新。三、与时俱进,在时代潮流推动下采取阶段性“移步不换形”的稳妥方式来改进戏曲表演内容和手法,以渐变渐新的姿态来寻求戏曲整体样貌的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田志平

戏剧概念很大,我说说戏曲吧。

在一定程度上,戏曲就是传统中国人的造梦场。以往禁锢压抑的环境,因为色彩亮丽的戏曲,被点染得有些绚烂。很多时候,传统戏曲不讲“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已经太“讲理”了,戏文讲“情”,甚至只是一点小情绪,却是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内心微澜的一点私情,在生活中无处可说,却往往能在戏中找到共情。

戏也给了普通百姓一个美丽新世界,那些铺满油彩的脸谱,被抽象和单纯化为美丑善恶的一个个人物,在潜移默化塑造着人们的三观。特别是那些追求爱情和有梦想的年轻人,总是在俊扮的姿容上,给观众许多青春的想象,那不也是关于美的启蒙么。

我的戏剧观是少年时代被一出出草台班的戏曲塑造而成的,那就是戏曲是从草根而来,要有普罗大众的审美兴味,要有情有义有趣,不能装高调,不能自言自语装深沉。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颜全毅

一般所谓戏剧是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内心丰富情感和复杂人性、具有人文色彩的西方艺术。戏剧性是戏剧艺术的灵魂。戏剧作品多数具有曲折传奇故事,且富于深邃的哲理性。它不是草根艺术,它更被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所青睐。

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曲艺术是以其特有的程式化歌舞,即唱念做打的艺术表演,来呈现一个能够符合中国大众审美习惯的中华民族本土化艺术。歌舞是戏曲艺术的灵魂,美轮美奂的程式化表演是其舞台独具魅力的地方。它是草根艺术,是属于民间百姓的草根艺术。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副教授赵锡淮

戏剧是一个众芳竞艳的大天地,众多类型的戏剧、众多各异的剧种以其特有的方式讲述着天地间众生之情。

戏剧是“演”出来的故事,除了故事的魅力之外,戏剧不可取替的魅力在于“当众表演”,换句话说,“演故事”是戏剧的根本特征。除了演什么之外,戏剧的重点在于如何演(这也决定着故事该如何写),正是因为演剧方式的差异,才成就了各演剧体系的特征,成就了无数表演艺术家的魅力。所以,戏剧的发展除了经营故事的魅力之外,更需要锤炼表演艺术的魅力,唯有如此,戏剧才能获得剧场生命力。

在戏剧的大天地之中,中国戏曲在“演”上积淀了丰厚的艺术财富,几百个剧种,从行当到流派,无论唱念做打、化妆服饰、音乐形态……异彩纷呈,这是中华民族艺术智慧的结晶。戏曲作为戏剧众香国中的一个族群,在求新的号角下,需要不断彰显自己的艺术精神,精进自己的艺术个性,才能绽放出独具魅力的艺术芳华。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副教授刘志梅

人们总说中国戏曲古典时期以剧作家为中心,花部兴起后以演员为中心。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戏曲(戏剧)艺术都是以观众为中心的。没有观众,就没有真正的戏剧,今来古往,概莫能外。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观众的戏剧欣赏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无论哪一种戏剧,只要还有观众,被某个阶层、某个地域和社区的人群所欣赏,就有它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的戏剧观不必单一化,也无法单一化。但需要警惕的是,观众群体的庞杂让戏剧成为了大众艺术,政治资本、商业资本、文化资本纷纷介入,如何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戏剧在拥有观众(大众化)的同时又追求艺术的真善美(精英化),这就对戏剧从业者思想境界、智慧和才情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吴新苗

戏剧是依托身体语言的情感表达,情感的内涵与身体的表达构成了戏剧的核心。

在戏剧之中,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同等重要,所以深邃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是优秀戏剧作品不可或缺的两种因素,如果将前者看作是不同戏剧门类殊途同归的目标和方向,那么后者则可视为各戏剧门类成熟的途径和方式,而不同戏剧门类的呈现方式又蕴含着某一群体特别的情感诉求,因而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绵长的余味。

——中国戏曲学院高潇倩

戏剧是将人的生活搬到舞台上的一种文艺样式,其搬演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戏剧样式(如话剧、戏曲、舞剧等)。戏剧的创作方式有千百种,然而无论任何时代,戏剧创作都应向两个目标迈进:有益和有趣。要有益于人心,让心灵有趣味。从有益上讲,要拒绝平庸;从有趣上讲,要拒绝无聊。戏剧的表演也可作如是观。有益或有趣的戏剧必然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赏。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徐龙飞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讲了很多对于戏剧的定义,包括戏剧六大要素,包括情节到底是什么,包括净化功能等,但归根到底,都要回到“行动”,以及“对行动的摹仿”当中去探讨。

什么是行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一系列严肃、完整、有长度的动作。这些动作,不仅仅包括演员的肢体动作,还有言语动作和内心动作。对于戏剧而言,往往都是通过言语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内心,人物行动。肢体动作,内心动作,往往用之于我国的戏曲,戏曲也被人总结为“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所以我认为,一出好的戏剧,必须是有动作组成,只有人物有动作,剧情才能得以发展,观众才能理解剧中人物。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王龙涛

王国维谓之戏曲乃“歌舞演故事”,大部分戏曲界前辈认同这一观点我认为在于它一语中的。何为戏曲之“的”?自然是由戏曲本体决定的一种客观实在,而非当代许多新“戏曲导演”、“戏曲剧作家”的臆想。在当今“中国梦”的视域下,传统文化复兴势在必行,尤戏曲一门,更需前辈学者的“传帮带”,不仅要不断引进后辈人才,而且需教授真正的戏曲本领,只有这样代与代的传承,戏曲文化才能持续地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复兴便行之有望了。青年人才也应该有这种认识,只有跳出浮躁的社会心理,脚踏实地的不断深入戏曲之境地,这才是一种正确的学习观。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刘岳鑫

谈到戏剧观,首先跃入脑中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什么叫好戏?现阶段我认为好戏,不应该是观众看完之后脑中一直在猜测导演在这个地方要表达什么,在那个地方用了这样的处理是为了什么立意。而是一出戏在落幕之后观众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自己,引发起了自己内心的思考,这个思考的内容是由戏所引发的,并且结合过自己生活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猜测导演的用意。譬如我最崇敬的赖声川,《暗恋桃花源》《我和我和她和他》甚至于最近的《陪我看电视》,在我看完之后内心都会产生自然而然的震撼,我不需要去猜测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因为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戏引发了我的思考。

当然,演员,灯光,舞美,道具,服化也是衡量一出好戏的标准,戏好不好,不在于他们的繁琐或简单,而在于这些技术手段的结合,能否完美的辅助整个戏。但从另一个角度,好戏又有着不同的定义,这个我只想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导演心目中的“美”。诚如绘画,书法一般,每个人的经历,学识,深度和涉及面不同,所创作出的风格皆不相同。戏剧也是一样,在导演心中,也应该有一个“美”的标准,比如孟京辉对于美的理解和赖声川对于美的理解就大不相同,由此映射到戏剧上所表现的风格和形式也不相同,孟京辉的戏剧尖锐,战斗,讽刺。赖声川的戏则悠然,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都是各自生活中所积累的总和。

——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季鑫

10月底,微博上几个大V突然开始讨论说想要看京剧版的《银河英雄传说》(日本著名科幻小说,曾获日本星云奖),还有一些京剧爱好者真的写了唱段,一时在网络上掀起一阵小讨论。不少人觉得戏曲可以往这些方面发展,以获得更多关注。

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网络上的讨论几乎全都聚集于剧本,而忽视了其他因素。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绝非解决了剧本就万事大吉。戏曲编剧吴江的讲座上提过,样板戏里一些角色,大衣敞开,围巾长长一条搭在脖子上,为的就是让那些并不宽袍大袖的现代服装能更好的配合身段表演。而类似《银河英雄传说》这样的故事,人物大多身穿利落的军装,这以动画形式来展现自然好看,但如果照搬到戏曲,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身段表演。

古代造型更有利于戏曲身段的表演,这在现阶段是一个客观事实,也因此古装戏往往比现代戏更能体现戏曲的表演魅力。诚然,我们需要努力让服化道取得进步,但同时我们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它,而这时,我们应该创作怎样的古装戏就成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今年夏天,宫斗剧《延禧攻略》、《如懿传》接连大火,其原因在于它虽然披着宫斗剧的外衣,实际上展现的却是封建制度下女性的觉醒,带有现代人的意识观念。我觉得这对我们古装戏的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京剧《曹操与杨修》,讲的是古三国故事,本质却是对人性的深入讨论;川剧《巴山秀才》写晚清之事,本质则是对封建王朝腐朽的深入揭示。古装戏,某种程度上也该借古人之口,传今人思想。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戏曲。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史论方向研究生黄子馨

戏剧,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诞生了。或许我们可以说,戏剧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出现,直到今天。所以我认为,千百年来,戏剧的本质始终没有变过,它是一门为了表现人和发现人的艺术。

无论是中国的戏曲,还是外国的话剧,歌剧等等,这些舞台艺术除了给我们留下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外,我想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是他们的存在,使得戏剧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是他们的存在,印证了戏剧的意义。为什么有些剧本情节我们耳熟能详,可是它再次搬上舞台演出的时候却仍然座无虚席?正是因为我们看中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本身。我们从台上的人,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社会的形形色色,看到了古往今来不同性格的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的浮沉。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是困难的,所以正是戏剧发挥了使人发现自己,发现别人,发现人本身的一个作用。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曹鼎

戏剧是一个大方面,它包括了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戏曲等艺术。其中在大众娱乐生活中最广泛存在的是话剧和戏曲。话剧从西方传来,而植根于中华民族命脉中的是戏曲。艺术是作者自己思想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戏曲形成至今,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戏曲作家,产生了很多人人传颂的戏曲作品。

我在本科期间学的是话剧,但是我发现话剧是非常多的人比较爱涉猎的领域,很多人比较爱猎奇,爱追求新颖的题材。所以很多时候,话剧剧本的内涵不够。所以我选择了戏曲,戏曲是一门传统艺术,它有着更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觉得有文化底蕴的艺术,更能长远的发展下去,它不像话剧那样,演出过几次可能就传不下去了,可戏曲不一样,《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等等,这些都是传唱了几个世纪的剧目。那在现代,不管是新编戏还是传统戏,在剧院里演出的状况都是各不相同的。观众喜欢的剧,掌声不断,座无虚席。相反,观众不喜欢的戏,可能没多少人去看。我不同意有的人说什么,戏曲要被淘汰怎么怎么样。戏曲是一门艺术,我们爱看戏,爱听戏。我们看到有的戏,票价是很贵的,但是依然场场爆满,掌声不断,这说明,我们的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有着几百年的发展过程,它是不会那么容易就衰落的。我们知道,以前的人没有现在的人多,所以说喜欢戏曲的人少了,可能不懂这个道理。现在中国有14亿人,以前中国可能也就4亿人。如果以前有4000万人喜欢戏曲,从事这一行业,那我们可以说这个时代的戏曲是非常兴盛的。可是现在,可选择的行业太多了,人数也增多了很多。那现在若是也是4000万人从事与戏曲相关的工作,那这个数字可能相对来说就比较小了。所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徐梦瑶

自: 戏聚青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