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愿等待的孩子的治疗性故事

文章来源|叶月幽(yeyueyou168)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讲故事给我听的妈妈。

-----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 Gillilan)

故事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长大成人后的我们,回想起小时候最温情的画面,莫过于躺在妈妈怀里,听妈妈讲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了。妈妈讲的故事像一粒粒种子,在孩子纯洁的心田里播撒下美好和希望;妈妈讲的故事,像是无穷无尽的智慧源泉,慢慢渗入孩子的心灵,滋养着他们的灵魂。听妈妈讲故事,那简直是太享受的一件事了!

“有一类故事,是特别为某些特定的需求而编纂的,尤其是为了帮助孩子改善某些行为,或者度过某些困境。这类故事被称为‘治愈系故事’顾名思义,治愈系故事就是对孩子内心的苦闷、生活中的变化和波折,以及偶尔的失衡行为能够起到安抚、化解、治疗效果或者辅助治疗效果的故事。针对问题行为和状况,用故事来实施治疗,让失去平衡的行为和状况重归平衡。很多时候,说教、鼓励什么的都显得苍白无力,而故事则能达到几乎‘神奇’的效用。”(摘自《小巫教你讲故事》)

叶儿在三岁半左右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些对时间词汇的模糊概念。自从能够区别昨天、今天、明天、现在、过一会儿、下次等词汇之后,就出现了不愿等待的现象,常说的话是:“我就是要现在,我不要等一会儿!”无论是吃酸奶还是去公园,都希望马上得到满足,否则就会哭闹。在尝试了倾听、共情等方法后,决定进一步编一个治愈系故事,作为多种方法之一。

我们构思了一个小猴子种桃子的故事,打算通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过程来让孩子体会等待。

经过修改,有了下面这个版本,虽然说这是一篇关于等待的故事,但全篇连一个“等”字都没有。也许这就是治愈系故事的魅力所在吧。

仙 桃

有一只小猴子,非常羡慕猴群中那些威武强壮的勇士。他也想像那些勇士一样,穿上金光闪闪的盔甲,保卫山林。一只老猴子告诉小猴子,盔甲都在遥远的神山上,只要爬到山顶,穿上金色的盔甲,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小男孩都对盔甲感兴趣,喜欢听铠甲、兵器的故事,同时又羡慕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的力量。)

小猴子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去往神山的路。路途非常遥远,小猴子穿过幽暗深邃的丛林,淌过浑黄湍急的河流,走过黄沙漫卷的沙漠,翻过白雪皑皑的高原。有时被烈日晒得汗流浃背,有时被冰雹砸得无处藏身,有时被狂风迷得睁不开眼,有时被雷电吓得直打哆嗦。(年龄小的孩子通常关注点很多,思维发散,这里用不同的地形加上不同的气候形成排比句式,可以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同时幼小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感同身受的能力,这里描写小猴子一路上跋涉的千辛万苦,可以唤起他的同理心,让他觉得仿佛是自己在经历故事中的历程。)

终于,在历经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小猴子来到了神山脚下。他顾不上休息,就急匆匆地往山上爬。可是山太陡了,每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就会滑下来,总是到不了山顶。小猴子又急又累,靠在一棵大树下哭了起来。

这时,大树的叶子摇晃了起来,树干上出现了一张慈祥的面孔,一个苍老的声音说:“我是树神,孩子,你为什么哭啊?”(帮助类的隐喻,通常会使用具有灵性象征的人物,比如精灵、仙子、神仙等。考虑到叶儿是男孩,于是为他塑造了一个男性形象。)

小猴子说:“我要爬到神山顶上,拿到金色的盔甲。可是我的力气不够,总是爬不上去。”

树神说:“神山土里长出的仙桃,可以赐给你力量,帮助你爬到山顶。你只要……”树神还没说完,小猴子就立刻爬到山脚的桃树上,左一口、右一口,一连吃了好几个大桃子,然后就兴冲冲地往山上爬。可是,他还是爬不上去。(猴急猴急,完全不能等待。)

小猴子垂头丧气地回到大树下,树神笑眯眯地说:“你呀,要吃下自己亲手种出来的仙桃,才能获得力量,爬到山顶。别人种的桃子,不管用的。”说着,树神拿出一粒种子交给小猴:“这是仙桃的种子,你拿去吧。”

小猴接过种子,立刻刨了个坑把它埋了起来。然后眨了眨眼睛,问道:“怎么还没长出来呀?”

树神微笑着说:“你挖的坑太浅了,种子的根没办法扎稳呀。”

于是小猴子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把种子种了下去,又一捧一捧把土填满。小猴子坐着看了一会儿,又抓抓耳朵问:“怎么还没长出来呀?”

树神又微笑着说:“它渴了,要喝水呢。”

小猴子歪着头想了想,跑到河边打了水来给种子浇水。然后又蹲在旁边,盯着种子种下去的地方。过了一阵子,还是没有动静,小猴子又沉不住气了:“它怎么还没长出来呀?”(每次等待的时间已经越来越长了。)

树神又微笑着说:“它还需要养分,才能长得高大。”

小猴子去拾来了肥料,小心翼翼地洒在种子周围。这时,小土包被顶开了一点儿,一株小苗从土里探出了头。小猴子非常高兴,但马上又撅起了嘴巴,说:“它怎么这么小啊。”

树神微笑着说:“总有一天,它会长成像我一样的参天大树。”从此以后,小猴子每天都来给小树苗浇水施肥,小树苗一点一点长大了。(从种下种子开始到这一部分,情节相似,属于叠加故事,符合低龄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天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小猴子从睡梦中惊醒,他想起了小树苗,不知道会不会被风雨吹倒,于是立刻奔了过去,给小树苗立起支杆。白天,小猴发现小树苗的叶片上有很多虫子,于是就仔细地替小树苗捉虫。(树神已经不再出现了,小猴子对小树苗的照料已经成为了自发行为。)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树苗越长越高,越长越壮,枝叶繁茂。春天,小猴子在桃花中嬉戏;夏天,他就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小猴子捡起落叶,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冬天,他就在桃树下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小猴子开始享受等待的过程,在漫长的等待中找到了不同的乐趣。)

终于有一天,当小猴子来到桃树下的时候,他发现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仙桃!小猴子高兴极了,他飞快地爬上桃树,左边亲亲,右边看看。吃了又香又甜的仙桃,小猴子感到身上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吃了自己亲手种的仙桃,身上充满了力量,象征着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内心的力量也得到了增长。)

小猴子飞快地爬上了神山,山顶上有一副专门为他准备的金光闪闪的盔甲。小猴子穿上了金色的盔甲,才忽然发现自己已经长成了一只强壮有力的猴子,再也不是以前的小不点儿了。(在童话故事中主角通常需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达成目标,而这个过程就是灵魂净化的过程。通过经历这些艰难困苦,他最终找寻到自己内心的力量。)

治疗性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它会像种子一样根植于孩子心中,潜移默化地滋养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心生美善,并充满力量。而父母们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去“拷问”孩子故事的意义。不要询问孩子:“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啊?”或者“你从故事里学到了什么啊?小猴子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呀?”也不要去解读故事的含义,仿佛非得确认孩子从中学到了什么才能罢休。这样的方式会把治疗性故事变成说教式故事,而故事的美感和滋养也不复存在了。

不少妈妈在给孩子读了这篇故事后,告诉我说孩子特别喜欢,而且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玩偶、积木、绸缎等将故事里面的场景表演出来。这正是孩子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对内心真正的滋养。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爱,带着耐心,陪伴孩子走过这一段历程吧。

作者简介 | 叶月幽,两个孩子的妈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认证治疗师;美国G.T.I总部认证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著有《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

——END——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