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经验分享

写在前面:最近几天河南高考考生试卷“被掉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由此牵扯出了后续的高中生“论文”抄袭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自主招生是否公平的思考。作为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我因为机缘巧合参加了自主招生,和我们高中班上的很多同学一样,都是自主招生的直接受益者。五年前,自主招生逐渐兴起,所谓的论文和专利并没有现在这么流行,竞赛的奖项成为大学最看重的申请材料。近年来和教育相关的政策变化很快,尤其是像浙江这种地方,有时候也会庆幸自己读书早。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受了新闻的触动,另一方面,我们班的同学也没有写过类似的文字。怕将来忘得太多,索性用零散的休息时间进行记录下来。

2010年,中考的第一天,我们180个通过了提前招生的初三毕业生来到温州中学,开始了我们第一天的学习。在那个暑假,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五科竞赛的培训,分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在这些竞赛当中,计算机我不擅长,生物细节太多,而在剩下的三门竞赛中我比较擅长物理。后来我被分入了物理竞赛班,在高一还没结束的时候,全班就已经学完高中物理的内容了。物理竞赛的教练是老朱,微胖的身材,戴着眼镜,每一次讲课都中气十足,题目讲解得也是非常仔细。我在高二和高三参加了物理竞赛,每一次都压线拿了全国二等奖。虽然从结果上看还算不错,但我自知在物理竞赛这个领域,我和班里高手还是有一定差距。具体而言,就是对同一道物理问题,两个人理解的深度完全不同。比如我的室友,高二就进了物理省队,保送清华。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智商也就是中规中矩的水平。

我的高中三年,是竞赛政策剧变的三年。我们的上一届,五大学科竞赛一等奖有保送的资格,且高考可以加20分。到我们这一届,一等奖的保送资格还在,但是加分取消了。我们的下一届,一等奖的保送资格也取消了。由于高三那年的物理竞赛题目出得很偏,我们班很多原本应该拿一等奖的同学都拿了二等奖,最终只有二个一等奖和一个省队。两个一等奖都是我的室友,一个在高二已经保送了清华,另一个后来保送了中科大。剩下的人,只能把目光转向自主招生。

当时自主招生的信息纷乱复杂,有以清华为首的“华约”,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还有复旦的“千分考”。复旦的“千分考”好像只办了两年,后续的发展我就不知道了。浙大在我们这一届开设了一个类似于中科大少年班的“启真班”,招收刚读完高二的学生去浙大读大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女生,她高三去浙大,节省了一年,大四出国读博,又节省了一年,所以她现在应该读完了博士三年级。浙大的“启真班”在第二年就改成招收高三毕业的学生了,所以要达成这种成就,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浙大启真班在我们班一共招了五人,我和其中的三个男生做过室友,突然发现自己的室友好多去了浙大。

说回来,当时我手头有两个物理二等奖,校内的排名也非常一般。当时自主招生的初审分为校荐和自荐两种名额,我校荐了复旦,自荐了华约联盟的交大和南大。这两种名额其实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自荐可能会被刷掉。对于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因为有了物理竞赛的奖项,所以自荐被刷的可能性不大。选上海的两所高校,一方面是因为离家近,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通过了他们的复试,高考达到一本线就能被录取。因为学了物理竞赛的缘故,我的其他科目其实并没有那么突出,特别是语文和英语,因此报考降到一本线录取的学校是我最优的选择。

先说复旦的“千分考”吧,大致的内容就是考十科的内容,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计算机,题型是选择题,答对得5分,答错扣2分,空着不扣分,因为有两百题,所以被称为“千分考”。最后的得分是按标准分计算的,满分800。我们班有五个人通过了笔试,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其中一个男生考到了800分,但他没有因为求稳而进入复旦。后来他去参加了北约的自招,得到北大20分的降分,高考结束后被北大顺利录取。我一直很佩服这种对自己实力持有绝对自信的人。剩下的四个人里面,两个被复旦录取,两个没有,我是其中之一。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100xue.net但偶尔脑海中也会浮现起自己当年报考复旦时候的神奇操作——第一志愿填了中文系。时光荏苒,剩下的几个志愿早已忘记,但唯独这个第一志愿历久弥新。我当年报中文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高中时期对小说的热爱吧。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我最爱的小说了,虽然不敢说看懂了,但就是喜欢。现在想想,我被刷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我不适合复旦的中文系,我虽然有对小说的热爱,但文学素养却令人不敢恭维。相比文学,我可能更适合读经济学,或者物理学。现在因为机缘巧合读了统计,竟然也觉得还不错,所以当年没有被复旦录取,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复旦出成绩的时间点恰好在华约考试的前两天,好朋友陪我调整好了心态,帮我复盘了面试过程之后,我就匆匆出发了。考试是在浙大紫金港校区,那一次的物理题做得十分顺手,数学和英语也答得不错。因为笔试的分数还比较高,志愿也没有乱填,所以后面的面试也没有被考官刁难。复旦的面试和交大的面试风格差异挺大的。复旦是一个房间一个老师,一共五个房间,每个老师对应不同的专业,每个考生依次进场面试。交大的面试有两个房间,每个房间坐着三个老师。总体来看,复旦的面试给人的压力更大一些。同行的好友更是说到自己遭遇了压力面试,就是教授上来先打击一下考生的智商,如果心态没崩,就算是经受住了考验。我的好友后来开玩笑说,是因为自己“面瘫”,再加上当时愣了几秒,就得到了教授的肯定。最终,我们班去交大面试的人全部被录取,一共进了十三个,专业也是遍布理工科、商科、医学。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的高考最低分也进了交大。能考出这个分数的人内心自然是无比强大的,这个同学现在在交大读博,状态也不错。

到这里,我的故事讲完了。自主招生于我而言,是一次多出来的机会。除了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太过随性之外,我应该不能做得更好了。也许我怀念的不是自招,而是那一段青涩的、拼搏的岁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