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林: 我的批判性思维之路

2008年高考送考时,一个家长看到我说,欧阳老师讲作文有一套的。听到这话,我突然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因为那时讲作文确实有套路,可是这种套路真的不是写文章的正常方法。比如,议论文一般要有三个分论点,分论点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照式,每个分论点后面要有事例、有分析。记叙文要运用细节描写,要有情节的波澜,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给学生一个作文的框框,然后让学生往里面填文字。我自己都已经有些厌烦了,当听到这样的恭维时,真的有些不自在。我甚至觉得是不是在说反话。

在这之后的教学中,我开始新的尝试,想把思维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来,最初能想到的是辩证思维。于是很下了一番工夫学习辩证法,比如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等。将这些原理生硬地搬到写作教学中去,学生常常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面对学生的问题,运用这些理论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做了将近一年,发现根本行不通。

再后来开始尝试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来指导写作教学,比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这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很难在写作中运用,我依然没有找到出路。逻辑学在几十年前曾进入到语文课程中来,但后来还是分离出去了。语文界这么多杰出的人做过试验都没能成功,我又能做出什么呢?

2008年之后到2012年,这几年我是比较痛苦的,一直处于困惑与困境中,就这样一直到了2012年的暑假。

20127月,我带领校辩论队参加全国首届“东吴杯”辩论赛,在决赛中输给了上海的市东中学代表队。通过这场比赛,我有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辩论了。后来又带队去吉隆坡参加“精英杯”亚洲中学生华语辩论公开赛、北京大学中学生国际辩论邀请赛,以及在台北举办的“海峡两岸杯”辩论赛,对批判性思维在辩论中的意义和价值逐渐有了深入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辩论为我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看到语文与社会生活可以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许多辩题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大学(本科)专业的选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还是应该以兴趣为导向,外来文化的涌人有/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强管理/教育是解决市民不遵守公共秩序问题的关键,科技促进/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辩论让学生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些社会问题,提升了思维能力。

在指导辩论的过程中,我接受了一些辩论培训,渐渐知道辩论中用到的是批判性思维。后来我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语文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实践渐渐走上了正轨。

随着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不断深入,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语文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常常让人迷惑。除了应试的分数之外,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很难拼接形成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终生有用的语文能力。

教学中会有这样一种悖论:老师对阅读理解抓得越紧,对课堂作文训得越勤,学生对语文课越不感兴趣,甚至感到越糊涂、越抵制。

教学中我们也非常熟悉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教了几十年,也没有弄清楚这篇文章到底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我们会评判学生的作文,可以指出作文逻辑不清、思维混乱、认识问题片面狭隘、思维肤浅、观点幼稚等,但是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常常拿不出让学生满意的做法。

我们常说学生不会思考。为什么学生不会思考?因为我们没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这种思维方法,而很少有学生会自动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但很重要的批判性思维我们不教、不会教,甚至将本应是逻辑思维的知识教成了其他的错误的东西。叶黎明博士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指出:“谈论证,只讲具体层面的论证技巧,而忽视了更高层面的逻辑思维方式——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这也是导致学生所写的议论文普遍缺乏逻辑力量,并且倾向于散文化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该在什么时候教给学生这种思维方法?如果在写作教学时不教,阅读教学时也不教,学生又到哪里去学呢?

我有一个学生语文成绩很好,她要出国,参加SAT考试。刚开始做阅读题时做一题错一题,因为她按照我们教的思维去做。这种思维常常让我们对文本过度解读,缺少依据地解读,所以我们的阅读题作者本人可以不会做,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三老师也不敢不看答案就去讲评试卷。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教我学会思考、学会辨别,慢慢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对于上面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都可以找到一种新的思路重新加以认识。议论文写作教学可以不再只是空洞地告诉学生要观点鲜明准确、要论据充实,而是可以教学生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论证、怎样算是好的论证,等等。

在这之前,我们经历了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如果自己缺少思考和辨别的能力,那么我们的大脑就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十几年下来,可能只留下一地鸡毛。

批判性思维,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

批判性思维者懂得利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把他所观察接触的事物分析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环节,研究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环节对整体的影响,然后利用他对环节的研究,达到自己设想的目的。

批判性思维与语文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要看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从方法论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系统性思维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思维系统。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教学教授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反映阅读和写作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教给学生的是动态的步骤、过程、方法、策略,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和写作的思维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思维才能清晰、流畅、符合逻辑、自动有序地运行,学生能知道思考的方向与步骤,遇到障碍才易突破。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阅读和写作,对通过阅读和体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为信息建立起密切而深刻的联系,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

从认识论角度看,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意义。语文知识,尤其是现代公民需要的语文知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这种知识获得的方式,一是直接习得、接受的,通过记忆掌握的;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无限丰富的多元世界中主动建构的,即学生主体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堂中接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对所接触到的陈旧的、零碎的、不完整的“语文”知识和相关的“非语文”知识加以筛选和整理,批判地吸收,主动获取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审视、考察和吸纳课堂中和书本上来不及呈现的、自身需要的新知识。经过批判性思维的语文知识才是可靠的;以批判性思维对阅读和体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为信息建立起密切而深刻的联系,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才是具备意义和有效的。

从价值论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是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一个民族对人类所做贡献的大小,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民族为人类社会所奉献的学术理论精品决定的,而学术精品的产生最深厚的基础在于高度的学术精神。学术不仅指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学术精神的实质。

批判性思维强调质疑和反思,可以使我们在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时始终保持警惕,并能及时地剔除假知识。批判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创新往往建立在对既有思想或事物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能够为创新提供思维方法,拓展思维空间,疏通思维渠道,提高思维效率。

从教育的历史来看,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早期流行的是效法过去、模仿前人,被称为前喻文化;工业文明以来勃兴的是面向未来、迎接创新,被称为后喻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转型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但长期以来,人的机械记忆力、同质化思想力受到过分推崇,这二者就逐渐形成了为学校所追捧、为天下考生所传承的复制性“应试力”,却偏废了化解未来挑战的创新思想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应对这种变化,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异常丰富而真实的学习与生活,真正关注“人”本身,关注他们的自身发展、自身需求,促进他们的多样化自我发展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培养健全人格和理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可以促进中国教育及其考试提升境界:不仅要使每位学生趋近传统意义上专业领域的“成才”,更应实现获得和谐完整内涵的“成人”;不仅要使之完成生物学意义上的“成人”,更要达成凸显个人特殊本质规定的“成己”!

有人认为,在中小学,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水平不够,批判性思维不可教。

事实上,20世纪以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3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就强调以反思为主的批判性思维;60年代,美国大中小学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提出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技巧,更要把批判性思维作为影响学生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7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

欧美的母语课程充分体现了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一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要求;二是课标、教材和教学中体现批判性思维知识,充分吸收和运用了研究界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知识成果,如课程标准中一些关于阅读目标的表述,清楚地指出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以及怎样做;三是在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四是批判性思维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如美国最新的大学入学考试SAT“学术潜能”作文试题中,获得满分六分的标准之一是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发展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杰出的批判性思维,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

在中国,批判性思维不是不能教。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到大学才适合教,恰恰相反,越早教越好。等到了大学,学生的思维已基本定型,想要改变已相当困难。批判性思维需要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并不是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和能力,恰恰是因为我们长期进行的是灌输式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塑造”成满足某种需要的“产品”,从而扼杀了学生一些与生俱来的可以自然发展的思维能力,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认为批判性思维不可教,那是因为对批判性思维不了解。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学也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两种常用的教学形式,分别是批判性思维通识教学、学科渗透式教学。

批判性思维通识教学是独立于语文教材教学的课程教学,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特点是案例教学法。

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指将批判性思维融人语文学科教学中,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组织阅读和写作教学,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要解决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问题,首先得解决批判性思维哪些知识适合在中学教的问题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对中学生而言,不适合进行全面和专业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应该选择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运用的案例应该是中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常见案例。但现在我们见到的批判性思维的书都是翻译国外的,书中的案例也都是国外的。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学生一般不太容易理解,因此不适于国内的教学。

我从2012年起尝试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将批判性思维中国化、中学化、语文化。五年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和修改,尝试建构了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知识体系。

感谢批判性思维,让我从语文教学的困惑和迷茫中走了出来,让我具有教育自信,拥有独立思想、理性精神,懂得如何驾驭自己的教学,不会盲从他人,有了不一样的学术追求和视野,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 END ——

节目试听

付费订购“欧阳老师的思维课堂”后即可收听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