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世界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格局加速调整。各个国家处于一种非协调性的竞争状态,在利益地位、改革方向、未来秩序框架等方面,各方存在分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把握世界大势与时代变化脉络,需要我们做出新思考、新判断。

其中,国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区域合作呈现的新趋势值得深入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形势巨变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秩序正在变化,俄罗斯是“吹哨人”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迎来了大变革,建立了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治理体系,确立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冷战爆发,形成了两大集团的对抗,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结束以后,美西方被认为是胜利者,形成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美国基本上领导了世界的格局和走向,其利用“一家独大”的优势,推动构建“美国治下”的国际秩序,并且联合西方国家,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强制推行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构建,结果激发了新的矛盾,给国际秩序带来严峻挑战。

这些矛盾中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的反弹,即俄罗斯试图重建一个以俄为主的区域关系秩序。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的原苏联国家为了寻求庇护都投奔了西方,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则相对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然而俄罗斯重建区域关系秩序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受到了美西方的钳制,结果导致了如今乌克兰危机的爆发。

乌克兰危机是冷战后国际秩序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危机影响巨大。美国、欧盟等直接为乌克兰提供援助,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反对俄罗斯使用武力。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想要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难度很大。

所以维护中俄关系的稳定是重要的,但在诸多领域中俄合作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在美国对华开展战略竞争的情况下,中俄关系如何定位?如何维护世界的和平大局?特别是如何维护中国发展与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有利国际环境?

总之,国际秩序一定会发生重大变革,这需要我们以变应变,方能行稳致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中国快速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发展和大幅度提升,不仅改变了世界力量格局的结构,也带来更为综合的变化。

中国的崛起是一种非西方制度的崛起,中国正以不同以往的面目、不同以往的影响力在发挥作用。中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实际是后冷战时期国际秩序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美西方调整了对华战略政策,力图遏制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当然,这不同于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的对抗。当时苏联的明确目标就是一定要打败美西方国家。中国并不以此为目标,而是以世界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并提出一系列战略和倡议,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中国致力于推动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共同构建一个包容、公平与合作的世界。

从中美博弈角度看,美国提出对华战略竞争,意在遏制中国大国崛起。但战略竞争不同于冷战对抗,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走向战略对抗,也不是新冷战。战略竞争有回旋余地和可操作的空间。对中国来说,这个挑战是严峻的,美国希望在各个方面竞争中都要胜出,中国也要谋划怎么在这种新的战略竞争下胜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全球化发展不可阻挡。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化在快速发展并取得一系列成效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财富的积累越来越集中,社会财富分配越来越高度分化,这与社会大众的期盼是相悖的。随着这样一种变化,社会的支持也在发生转变。目前,各种不同的呼声此起彼伏,很多想法并非为了纠正全球化的问题,而是为了借势推波助澜。

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在全球化发展中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在开放的情况下实现发展的均衡、财富的包容性分配,构建有韧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众个人参与的能力。

从全球角度看,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挑战,经济增长下降,债务飙升,价格上涨,粮食供给不足,各国都面临发展的问题。因此,首要的是维护开放发展的大环境,维护供应链的稳定,维护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利用二十国集团这样的全球合作机制,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如果没有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世界会变得更加混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域合作呈现出的新趋势

二战后,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前车之鉴,世界建立起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治理体系。其中的两个考虑:一个是要维护世界的和平,确保不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另一个是要推动世界的发展。

所以,人类历史形成从未有过的全球治理。在后来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这就是区域治理的快速发展。

区域治理的核心是相关国家开展合作,解决区域层面的问题,推动区域的和平与发展。如今,在大区域、次区域各个层次,发展起了多样性的合作机制,使得区域化成为大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欧洲的区域合作。

二战后西欧国家大力推动欧洲区域合作,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创建了统一大市场、共同货币、欧洲法院、欧洲议会,对区域稳定、经济发展、对外关系进行综合治理。如今,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加入了欧盟。这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变革。

欧洲区域合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各个国家的协同发展与实现了欧盟内部的稳定。而且英国脱欧并没有对欧盟产生大的影响,乌克兰危机反而使得欧盟内部进一步团结。

欧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消化扩大造成的问题,如何回应对高度区域治理存有异议的右翼势力,以及如何应对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供给危机等。

面对诸多挑战,欧盟成员对于维护区域治理的基本认知并没有发生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东南亚的区域合作。

东南亚区域合作学习欧洲的经验,但并没有照搬欧盟的模式,而是探索出一条具有东南亚特色的“东盟方式”。

东盟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通过包容、渐进的合作方式,推动区域的政治包容、经济开放,实现区域的和平与发展。

二战后,东南亚地区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民族独立后的国家重建,二是解决冲突、战乱的复杂关系。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东盟逐步吸纳了东南亚所有国家加入,构建了开放的区域市场,制定了利于区域和平与发展的共守法规,实现了东南亚国家间的和平相处、协作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该地区动乱冲突的情况。

同时,东盟在东亚地区的开放与合作、和平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东盟构建多重经济合作、军事合作的机制,有助于东亚地区维护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的局面。

在中美战略竞争中,东盟不选边站,坚持以东盟为重。这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有助于缓冲大国竞争带来的冲突风险。

总之,东盟合作的经验值得研究,“东盟方式”所提供的区域治理经验值得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中国的区域合作。

中国是一个区域大国,对于区域合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中国的区域合作可以大体分为两层:

1 注重周边地区。中国与许多国家为邻,构成一个大的共生区域。作为区域内的大国,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周边、重视近邻,一方面提出一系列基于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的理念、原则与政策,如睦邻、富邻、安邻,命运共同体等;另一方面参与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构建,构建了双边与次区域的“双轨”关系机制,后者包括中国-东盟机制、中日韩-东盟机制、东亚峰会、RCEP、上合组织、中日韩对话机制等。

2 参与和推动其他地区的合作。构建了双边与区域的“双轨”机制,后者包括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美合作论坛、中国-海湾合作组织合作论坛等。这种合作机制不是排他性的,更不是对抗性的。

一般而言,大国难于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一来是块头大,邻国天然具有防备心理;二来是存在多方面的直接矛盾,特别是领土、海洋争端。

中国所做的努力,是在新形势下对创建新型国家关系和推进区域合作的创新。尽管存在不少挑战,但是坚持下去必有好的成效。

新型区域合作不同于以往的结盟对抗,是以合作为理念,不以其他国家为假想敌,是非对抗性的。近来,美国基于战略竞争的设计,搞具有对抗性的区域安排。比如,“印太战略”框架下的诸多安排都以限制、脱钩中国为目标,突出政治化、军事化,这与包容、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及实践相背离。

不过,也应该看到,现在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多选择,不选边”的战略,并不愿意与中国对抗,这样,就可以留下很多可操作的空间。

在新的复杂的形势下,要坚持区域合作和平与发展的大方向,拒绝把区域构建拉向分裂、对抗的歧途,让区域合作在推动新型区域关系和秩序构建中发挥作用。

总结

所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挑战,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总的来说要从中国的地区战略目标出发,坚持中国特色外交和周边外交方针不动摇。

首先,应当在经济上防止形成平行化的两个市场、两个供应链体系,一个统一的市场、统一的供应链体系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哪怕实现这个目标非常艰难、面临着重重障碍;

其次,在要防止分化、避免阵营对抗,努力实现平稳的地区秩序重构,目标是建立各国平等参与的、体现各方诉求的、利益不可分割的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