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得势之时,有大量的人对他称功颂德,皇帝是万岁,魏忠贤则是九千九百岁,天启朝,天启皇帝是表面上的假皇帝,魏忠贤才是真皇帝。当时的朝政由魏忠贤把控,不站在魏忠贤一边的都会被罢黜,当时袁崇焕也是魏忠贤一党,他认过魏忠贤为干爹,请奏替魏忠贤建立过生祠,但在魏忠贤倒台之后,他却没有随魏忠贤一起倒下,反而得到了崇祯的重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与魏忠贤为一党虽然会遗臭万年,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该"荣幸"的,想要拍魏忠贤马屁,也得看魏忠贤给不给机会。曾经就有御史陈以瑞对着魏忠贤的塑像匍匐谒拜,恭敬至极,但对着佛像却仅仅是长揖施礼,结果惹怒魏忠贤被罢黜;还有一无耻小人曹钦程每夜必拜访魏忠贤,常常在其他官员面前称道自己与魏忠贤的亲近关系,结果惹得魏忠贤讨厌起来,将其归入败类。

由此可见,魏忠贤虽然无耻、虽然小人,但朝中比之更加无耻、更加小人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地方上想给魏忠贤建立生祠者多如牛毛,魏忠贤却仅仅批准建立40座生祠,这就是说,建立生祠是一种政治表态,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成为魏忠贤心腹的,而袁崇焕"有幸"成为其中一个。

袁崇焕依附魏忠贤后,被提拔为辽东巡抚,在魏忠贤的支持下,辽东事务由他一力管理。"宁远大捷"实际上是因努尔哈赤病重不得已返回,努尔哈赤不久后病逝,当时朝中有人建议趁敌丧进攻,但袁崇焕却认为以守为主,他以吊丧的名义前往金营,希望借此议和,这也是魏忠贤批准了的。但是不久后皇太极即位,皇太极先是进攻朝鲜,退败后进攻锦州,袁崇焕身在宁远,因宁远受过重创,所以没有救援。后来锦州愈发危急,袁崇焕不得已派祖大寿前去救援,但这正好上了金军的当,祖大寿等人被迫在城外与敌厮杀,而金军则加派人马进攻锦州,却始终无法攻克,最终败退。这就是所谓的"宁锦大捷"。

虽然大捷振奋人心,但明军的守势陷入这样的被动,显然是谁都没有料到的,朝廷上下也对此议论纷纷,有人参劾他与后金议和没有成效,致使后金军队同时攻掠朝鲜和锦州,而且对袁崇焕不救援锦州多加批评。最终其他人官升两级,唯有袁崇焕官升一级,显是失去魏忠贤信任,不贬而贬了,袁崇焕于是愤而离官。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宁远大捷"还是"宁锦大捷",都未曾消耗后金的有生力量,而明军在其攻势下显得左支右绌,难以为继,如果后金坚持继续攻击,很难说锦州还能支撑多久。从这两次所谓的大捷中,暴露的问题其实非常多:首先是明军不敢出城迎战金军,这对他们来说十分劣势;其次宁州和锦州之间并没有建立一个可以相互救援的有效防线,反而让皇太极设计了一出引蛇出洞;最后,袁崇焕对后金战略决策上的判断失误,对方并没有同意议和,明军错失进攻的机会,让自身陷入困境,这也是他招致争议的最大原因。

但是在崇祯即位之后,袁崇焕和一大批东林党人同被启用,袁崇焕更是得到了崇祯深深的信任,除了要感谢魏忠贤的不贬而贬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宁远大捷给袁崇焕带来的巨大声誉。明与后金对峙八年,从未一胜,此次胜利是"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可以想见,在长达八年的斗争中,这样一场胜利来得多么珍贵和不容易,这也是崇祯认定袁崇焕有将帅之才的根本原因。一场胜利掩盖了很多问题,包括袁崇焕自身性格上的诸多缺陷,战略意识上的短浅,崇祯因此胜利而盲目相信袁崇焕更是错中之错。其实不是没有人向崇祯告过袁崇焕的状,只是当时崇祯认为不过是官员为了自保罢了,没有重视,且当时审案的官员为了不广结怨恨,有意包庇,才使袁崇焕成为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