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寿光92岁乡绣技艺传承人刘桂东:传承乡绣文化 感受非遗魅力

寿光市融媒体中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手工乡绣作为一项传统技艺,世代相传,只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手工乡绣手艺人越来越少。日前,记者在万达广场的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位上,见到了正在做乡绣的刘桂东。老人已92岁高龄,是台头镇三座楼村最年长的乡绣技艺传承人。老人白发苍苍,精神矍铄,针线在她灵巧的手中来回穿梭,做起乡绣来轻松自如。

代代相传

从模仿创作到成为乡绣传承人

“乡绣制作工序比较复杂,我们一般先是在纸板上画出图案,再剪出样板,然后用花色布料包起来绣好,用各种颜色的线锁边,最后点缀上彩色亮片、串珠……小一点儿的乡绣作品一天能做五六个,大的至少得用10天才做1个。”刘桂东戴着老花镜,边做边介绍着。她说,做乡绣费神、费力、费眼睛,像她们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多是戴着老花镜制作。

在三座楼村,乡绣手艺代代相传,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年间,乡绣是三座楼村妇女人人都掌握的“基本功”。勤劳手巧的女人们,根据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在缝制衣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乡绣”这一刺绣形式。“从我记事起就知道乡绣了,长大后,没事我就喜欢在家里拿起针线做乡绣打发时间。做乡绣能锻炼手和大脑,只要拿起绣花针,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刘桂东说,她制作的乡绣图案和小样最初都是模仿着大人的成品做的,后来手法熟练之后,就自己设计图案。除了花、鸟、鱼、虫等图案之外,她在生活中看到感兴趣的元素,都能用手上的针线将其做成精美的乡绣作品。

乡绣的用途很广,在三座楼村,手艺人除了用其制作生活用品,还会制作挂件、布老虎等装饰品。据介绍,乡绣作品的特点就是以针代笔,用精致的走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这些图案大多色彩艳丽,寓意喜庆祥和,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被称为“遗落在乡间的绣明珠”。近年来,村里通过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倡导年轻人多去了解乡绣技艺,收到了良好成效。现在,已有不少年轻人开始跟着老人们学习这门手艺。

远销海外

助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在三座楼村,乡绣技艺代代相传,而刘桂东是现在村里年龄最大的乡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件绣有龙凤的‘福’字,是老人刚刚绣好的作品,寄托着对龙年满满的祝福。而在几天的展览过程中,乡绣虎头帽、虎头鞋更是热卖了20多件。”三座楼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光介绍,乡绣作品做工精美,很受市场欢迎。在春节来临之际,三座楼村还特意推出了多款“龙元素”作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非遗热”蔚然成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生活,在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色彩”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三座楼村党支部紧扣“绣娘增收、集体经济壮大、文化赋能”三大关键点,通过党建引领、宣传推介、融合发展等系列举措,激发乡绣文化活力,不断推进乡绣特色产业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让“指尖技艺”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目前,“三座楼乡绣”已走出国门,远销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吉光表示,为进一步凝聚乡绣产业发展合力、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三座楼村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宣介定制+合作社组织+绣娘参与”的经营模式,吸纳村内60余名妇女参与刺绣生产。绣娘们根据自身实际,自行选择产品种类、数量及加工地点,目前,三座楼村可谓是“家家是车间,人人是技工”。每月下来,绣娘们都能拿到两三千元的报酬。下步,该村将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三座楼村传承人掌握的珍贵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积极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拓宽乡绣产品销路渠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寿光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于:山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