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

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
2023年11月19日 01:55 贵阳日报

  讲座中的董平教授。

  11月12日,“孔学堂文明论坛: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精神”之心学大师课举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董平开讲“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

  董平从中西方文化比较出发,着眼于王阳明一生“做圣人”的生命历程,立足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心学体系一一展开。

  他认为,中西方对世界的认知有着多重差别。表现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西方的宗教哲学语境中“神”创造了世界,人与世界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是“天人合一”,将天地人视为世间的三种动能,并称为“三才”,“三才”共同完成的动态体系即世界,人能介入天地之间,“参天地、赞化育”,由此产生境界、改造世界,做到极致便是圣人。此外,中国文化赋予个体的人最大的主体性,向圣人学习便可成为圣人,而圣人不创造世界,而是发现世界、教导民众。

  那么,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导民众什么呢?董平教授归结为一个根本点:做好人。何为“好”?他提出两条准则:一是须合乎自身本初的生命目的,二是须有利于人群。人是利己的存在,亦是群体性存在,纯粹的个体欲望会在“群”与“分”的关系中得到抑制,并形成有效的机制即“礼”。基于此,孟子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在“礼”字上殊途同归、形成双补。

  “做圣人”在天与人的关系层面展开;“做好人”在性与礼的关系层面展开。董平教授认为,王阳明即诞生在上述文化语境中:自十二岁立志,一生的追求即围绕“做圣人”展开,为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贬谪龙场,身处逆境,思考的问题是“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依然以圣人为模范。直至在《瘗旅文》感受到“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有了“龙场悟道”。

  在董教授看来,“龙场悟道”悟的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所以“心即理”。“悟”是需要“证”的,王阳明默诵五经,发现自己所领悟的与五经之言毫无冲突,且对五经之言的理解无比通透,于是写下《五经臆说》。从此和朱熹学分道扬镳。

  为何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悟的是“心即理”,在贵阳讲学论的是“知行合一”?董平教授的理解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心即理”是对“圣人之道”的概述,“知行合一”是达至“心即理”的现实手段,“心即理”难以讲得明白,故以退为进。

  接下来,董教授分述了“行”的三个面向、“知”的四重向度。“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他认为“行”的三个面向即言语活动、意识活动、身体活动。“知”的四重向度即知觉、感知、知识、良知:王阳明以“知觉”来讲“知行合一”,强调真实之“知觉”必体现于外在的身体之“行”,“知觉”即是心体自身存在的真实状态;有“知觉”,便必有“感知”,“感知”则是“知觉”的对外运用,是个体把自己之心身与外在对象连通为整体的方式,是为人实现其现实生存的基本方式;在“知识”的意义上,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之于“真知”的相互促成关系:“真知”需在行为实践中验证自身,而实践在表达“真知”的同时,又使“真知”得以进一步扩充;“知行合一”之“知”的最后内涵,则是“良知”。“良知”即本心本能,是全部生命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根据,是一切知识、理性、情感等方面的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根据。“致良知”就是要把自己的本有良知通过眼耳鼻舌身的现实活动呈现出来,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去。

  “‘知’和‘行’都是作为人的本心本能而存在的。‘见好色而知好色,知好色而好好色’,此即‘知行合一’。”董教授总结说,“致良知”是“知行合一”被贯彻到底的终极境界,“心即理”得以完全展开;而“心即理”的实现,即是“万物一体”。

  “阳明心学体系是王阳明用自己的生命构建的,每一部分都与自己的生命历程相印证。阳明先生是自己学说最初的、也是最完整的践行者。”董平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王阳明 董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29 中远通 301516 --
  • 11-27 艾森股份 688720 --
  • 11-24 锦江航运 601083 --
  • 11-21 中机认检 301508 --
  • 11-20 京仪装备 688652 31.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