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沈国安 | ​扁担与担杖

原标题:沈国安 | ​扁担与担杖

点击了解: “举手之劳 善行肃宁”职工文学作品有奖征文启事

扁担与担杖

文/ 沈国安

扁担与担杖都是挑东西用的。扁担用来挑杂物,担杖是用来挑水的。二者有同工异曲之妙。无论是扁担还是担杖,都是由木工打造而成,呈椭圆形,长五六尺的扁状物体,所以人称扁担。担杖不同于扁担之处是,担杖的两头各系一铁链加一铁钩。铁钩叫担杖钩,是用来勾梢提系在井里打水用的。在我记事时起,农村用水都是用担杖从井中提上来的。那时水皮浅,井水距地面不过五六尺,只要把担杖钩勾住梢提系,下到井中,在水梢接近水面时,将担杖左右摆动,趁势向下一送,水梢就会扎入水中,这叫“摆梢”,然后,猛地向上一提担杖,水就罐满了,再把水拔上来,提水也叫拔梢,用担杖挑回家去。当然,“摆梢”是个“巧劲”,掌控不好,梢提系就会脱离担杖钩,梢就会掉进井里,还需要专门工具进行打捞。水梢掉进井里的事,是时有发生的,所以,那时不但家家都有担杖和水梢,不少人家备有捞梢的工具,没有的人家,用长杆绑个扒地钩也行。

水梢也有进化过程,前时的水梢是木制的,把木板刨磨后,根椐固定的尺寸,粘连成一个圆柱体,再用铁箍箍住,配上梢底和梢提系。梢提系是铁打的。那时中国再落后,也不缺少铁匠和木匠。木制的水梢必须保持滋润,不能缺少水份,风干了就会裂缝,裂缝就会漏水。用木梢挑水非常沉重,除水重外,木梢的分量也不轻。后来,轧钢工人造出了铁板,是黑色的,不防锈。小炉匠们用黑铁板制成了水梢,为防其生锈,人们在水梢表面涂一层“臭油”,现在叫沥青,梢不锈了,也轻了,用起来总不卫生。当水梢被太阳晒后,沥青溶化,一摸弄一手“臭油”。中国人的造仿能力是很强的,能造黑铁板就能造白铁板,有了白铁板后,白铁桶替代了黑铁桶,桶也代替了梢,人们也改变了叫法。

到六十年代后期,机井取代了砖井,没安自来水之前,井旁建一水池,池外安装数个龙头,挑水人可在龙头接水,再不用猫腰拔梢了。但须用扁担挑回家去,蓄存在自家水瓮里。直至安上自来水之后,挑水的历史才算结束,担杖和水桶也被搁置了。

生产队栽山芋时,照样离不开担杖和水桶。抽水机把水抽上来后,由垅沟引到地头挖好的水坑里,再由几十副水桶挑到地里,浇坑、撒秧、埋窝、扶埂。开窝的是老头,撒秧和埋窝的是妇女,挑水的都是棒小伙。他们都有一副铁肩膀。干起活来水花四溅,你追我赶,热火朝天。那时粮食上不去,农民收入低,并非人们不肯干。

扁担的作用可有历史了,旧社会有挑夫。贫苦的庄稼人,农闲时组成挑夫队,专给有钱人和商人挑东西挣饭吃。农民赶集上庙,籴米粜谷,卖柴卖草,挑出挑进,都是靠扁担。我家房东是一条通往桑元集的大道,每逢集日,年集更甚,黎明时刻,一些北来的商贩,挑着沉重的担子,赶早到集上占地儿,一路走,扁担发出吱呀吱呀的颤声,能听很远,一直延续到天亮。

当人们知道体疲和笨拙时,就想起了对运输工具的改造:先做的小推车,是用手把粗的木杠解开,前头安一个小木轱辘,把双木叉开,安几道横担。东西装上车后,人在后面推,轱辘前面转,象二人抬着走一样,也省了一半力气,比挑担强。人们给这种车叫“屎蚵螂”车。以后人们又发明“柜头襻”小车,先是木轱漉的,后改成胶轮的,装上轴承和滚珠,推起来就省劲多了。

扁担和担杖的制作材料,一般是用桑木,桑木做的扁担有韧性,挑东西发颤,走起路来轻松。要么有歌这样唱道:“桑木扁担轻又轻,挑担茶叶上北京一一”

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方竹林遍地,扁担出自茅竹。把一掐把粗的茅竹截五尺长,一劈两半,两头削揢,就是两根扁担。红军时代,朱德带头下山挑粮,所以就有了,“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的佳话。当时,朱德协助毛主席指挥作战,日理万机,战士们觉得总司令太辛苦,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朱德发觉后,就在扁担上写上自已的名字:“朱德的扁担”。现在这条扁担被收藏在井岗山革命陈列馆里。

南方人能挑,北方人能扛。在挑担方面,北方人挑不过南方人。六十年代末,我在二十七军服役时,干了一年的军垦,在石家庄以北小壁农场种稻子。稻田里田埂纵横,没有车行的路,稻子割下来,全靠人用扁担挑到打谷场。扁担是用竹子做的,从南方运来,每人一根,配两条绳子,绳子用来捆稻子,扁担用来挑稻捆。都是年轻人,干活都争强好胜。大个的南方人一担能挑二百斤,小个子四川人也能挑一百五十斤,他们行进在田埂上,人不晃,腰不弯。有些调皮蛋还唱山歌:“樱桃好吃树难栽,大米好吃秧难栽,挑起担子快如飞啊,军垦战士是英才,漂亮的姑娘你在哪里哟?怎么还不到咱军垦农场来?”指导员听后脸一嗔,说:“低级,下流!”小战士做了个鬼脸,说:“指导员,我是在鼓舞士气!”连长听后笑了。指导员也没再说什么。挑稻子的大军继续沿着田埂欢快地飞弛着,天空中弥漫着歌声和笑声。

论挑担我们北方人就不行了,尽管是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子,也只能挑一百五十斤,走在田埂上还踉踉跄跄的,直打趔趄,常引起南方兵的捧腹大笑。

南方兵生在南方,自幼以种稻挑担为生,练就了一双铁肩,挑百多斤重担,行走在田埂上,如履平地,健步如飞,是一点不为过的。比别的他们就不行了,如摔跤、投弹、刺杀,他们都逊色。

时代的列车永远向前奔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是必然规律。世代人用过的扁担与担杖,还有几人有?我家还有一条担杖。有次小孙子问我:“爷爷,这是啥物件?”我回答:“这叫担杖,是你太爷留下的,挑水用。”小孙子茫然了,他用疑惑的目光凝视了我许久。

年轻的朋友,使用扁担和担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不必刻意地去追寻。让我们记住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诗句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是无形的。道义上的担子是无法用重量来衡定的,它的含意太深、太广了。

[责任编辑 郭文甫 /图片 网络]

沈国安:我与姥姥的最后一面

沈国安:爬瓜

沈国安:我热恋的土炕

沈国安 | 菜园小记

沈国安 | 推磨

沈国安 | 老鼠印象

沈国安 | 过梁山

沈国安 | 吸水石

沈国安 | 记工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